李漪
摘 要: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搭建了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過程中,應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相關的長效機制、堅持以服務學習主體的發展理念,實現專業與行業的對接,以滿足師生和社會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需求,進而促進教學的最優化,資源的共享化。
關鍵詞: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信息化;平臺建設;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17)05-0087-04
在國家“互聯網+”戰略行動計劃時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術應用在教育領域中越來越廣泛普及。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體現,它依托互聯網既可以為教學提供優質的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共享,又能充分發揮優質資源的示范引領作用。[1]《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確定了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目標與任務,提出建立全國職業教育數字資源共建共享聯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總量和覆蓋范圍,推動建設面向全社會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因此,創建一個高效、實用、便捷的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對提升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均衡程度和社會認可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現狀
(一)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理念
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是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以豐富新穎的教學素材,實現教學資源的網絡化分享與傳播。它的建設以共建、共享為理念,將各學科教師積累的教學經驗和豐富的企業實踐知識,借助互聯網的優勢來建立相應的資源系統,形成示范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與展示平臺、網絡教學管理平臺、精品課程建設平臺和數字化學習門戶平臺,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成為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有效支撐。讓教師能夠通過一定的入口實現上傳與本專業教學內容相關的教案、導學案、教學視頻等課程內容,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接受教師的指導、交流、討論等,為自主學習構建多樣化和個性化服務的互助空間,提升資源利用的便捷性,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提供一個兼具實用性、創新性和開放性的資源共享平臺。
(二)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模式
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模式主要有獨立建設模式和合作建設模式兩種。前者是由一所學校獨立牽頭,其他學校和企業廣泛參與;后者是由兩所或兩所以上的學校聯合作為牽頭單位,其他學校和企業作為參與的主體。但不管是獨立建設模式,還是合作建設模式,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都以創建精品資源為核心,它的構建充分兼顧了優質資源共享與開放合作的需求。其中,按照合作主體屬性進行劃分,合作建設模式又分為兩種形式:一是校校合作,合作院校具有跨區域性、類型相似及優勢共享的基本特征;二是校企合作,學校的行業特色與合作企業所屬行業一致,實現校企資源的融合共建。[2]
(三)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原則
共享型教學資源庫是以專業為框架,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將不同課程的資源標準化、網絡化和共享化,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文本資源、視頻資源、動畫資源、文獻資源、企業案例、技能鑒定、專業教學資源、行業資料等,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大綱、課程設置、教學設計、電子教材、學業評價、實訓指導、試題庫等方面,建立起豐富的數據信息供師生及相關人員學習。教學資源庫建設主要依賴于遠程網絡傳輸對所有使用者開放,讓師生廣泛參與資源的建設與應用。學校教學資源庫大多采用B/S 架構模式作為資源庫平臺服務器和瀏覽器模式,具有節省資源、速度快、維護和升級簡單等特點,數據安全性提高,有效地實現了海量資源和分布式資源的整合。同時,服務器端支持多種數據庫如SQL、MySQL、Server和Oracle 等跨平臺運行,便于資源庫的持續更新與擴充。
二、職教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設計不科學,缺乏統籌協調機制
當前,各職業院校資源庫建設的重點都放在教學資源數量的搜集上,而忽視了內在質量管理。共享型資源庫建設一般需要多個單位合作完成,教學內容都要經過精心的遴選和提煉,然而,由于沒有明確各自的職責,學校之間彼此各自為政,設計的資源的內容主要適合本校師生使用,造成資源建設的質量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各資源庫間沒有形成共建共享的有效機制,資源庫建質量缺少及時與有效的評價,對呈現形式、系統規劃、資源的可繼承性和實施技術的先進性等問題沒有作出統一的標準[3],資源之間的關聯性和系統性都比較弱,組織管理建設缺乏力度,針對性差,并沒有從學習者的需求角度出發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知識點之間的銜接程度也不夠高,導致資源分類不規范、內容龐雜凌亂,給資源的查找和使用帶來極大不便。
(二)重形式、輕應用,資源利用率低
各職業院校教學資源管理部門過于重視平臺搭建和規模建設,在教學資源的內容要求、技術標準和評價標準方面都缺乏統一的規定,忽視了對資源質量的充實與把關。內容只是對于海量電子文件的堆砌,有價值的信息不多,這就讓教學資源庫的功能性優勢發揮不出來,不能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在教學資源庫建設過程中,學校將教師的課件、案例教學、試題等傳統的教學資料“書本搬家”式的上傳網絡,且資料選取重復率高,制作技術不精,沒有牽頭單位跟蹤資源建設監督過程,導致教學資源庫建設普遍存在利用率較低、共享性差、網絡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大大降低了師生使用專業教學資源庫的積極性。
(三)資源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對接性不強
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資源庫的建設必須圍繞以企業對人才需求為邏輯起點。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應遵循校企合作共建共用的原則,資源庫的教學素材必須體現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的關聯性,這是保證建成的專業教學資源貼近生產一線的有效途徑。但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在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過程中并沒有讓企業深度參與,學校過多地考慮專業教學的需要,缺乏企業真實工作現場的案例和項目。由于認識上的不足,企業參與資源庫共建共享的力度不強,使資源過于理論化和教學化,學校誤以為提供對外鏈接就實現了對外的窗口,資源內容與企業崗位、工作要求及職業資格標準等方面的對接性較弱,不能有效提供即時的企業動態信息,不能確保人才培養的社會適用性,資源庫內容對企業的生產來說,意義不大。
(四)交互性較差
一些職業院校教學資源庫普遍存在交互性較差的現象。現行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呈現資料獲取的單邊性,忽視了學習的互動性,教師與學生之間、企業與學生之間還無法在比較順暢的資源庫平臺上進行交流,企業的優質資源很難得到有效利用。然而,教學更需要有效互動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必須將教學資源庫建設成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實時交互系統,讓教師、學生和企業借助網絡資源庫平臺能及時溝通,最終成為教學資源信息使用的參與者、受益者和反饋者。
三、構建職教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一)秉承科學理念,建立資源平臺長效機制
職教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是促進教學資源庫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1.科學規劃,完善資源庫系統內容的建設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必須根據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各項技術及管理指標,將資源進行分類匯總,形成系統化的層級體系,使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成為以創建精品資源為核心,面向海量資源處理,集資源分布式存儲、資源管理、資源評價、知識管理為一體的教學的平臺。同時,通過建立教學資源庫的交互平臺與評價系統,方便學習者、管理者、校校用戶、校企用戶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討論,促進共同進步。
2.明確規范,促進資源庫開發標準的統一
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應結合行業規范與企業標準,從總體目標、實施內容、預期成果、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切實可行的設計。當前,各職業院校專業教學資源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在建設教學資源庫的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國家統一的技術規范與分類原則,按照已有的國家教育信息化資源技術標準《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和《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規范》的要求,對教學資源進行加工和整理入庫,確保格式規范、界面美觀、使用便捷,能夠輕松地實現數據資源的使用與共享,提高資源的檢索效果和使用效果。
3.合理分工,保障資源庫建設工作有序發展
資源庫建設涉及到多個單位和個人共同制作研發,需要多方協作與支持,因此,應明確職責,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做好收集資源、制作資源,審核資源、分類入庫資源等組織工作,使教學資源平臺成為真正的學習中心。通過舉辦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源制作培訓,鼓勵行業企業、社會各界人士提供多種形式的投入與支持,幫助教師掌握各種教育技術的使用。
4.建立機制,注重對參與資源庫建設人員的激勵
要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多參考使用網上專業教學資源,提高教師進行資源建設的主觀能動性,為完善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議獻策。職業院校應設立資源庫建設專項經費,給予對資源庫的建設人員一定的物質獎勵,并在校內評優樹先、職稱評定等工作中也有相應體現,確保教師對資源庫后續內容更新工作的積極性。
(二)緊密校企合作,深化資源平臺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內涵全面提升的重要標志。以校企資源庫共建共用為聯系紐帶,加強校企深度合作與交流,在資源庫項目建設過程中,校企合作應將互利型的合作保障機制作為依托,形成完善的企業行業參與體制,最終借助網絡平臺實現校企共贏。企業可以隨時在資源庫平臺發布相關技術信息、招聘信息、培訓信息、行業標準等,使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產教研合作以及新技術推廣等方面形成良好的互動,縮小院校專業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差距。學校應緊跟專業特點與要求,結合行業快速發展,將資源庫建設成為深度融合教師、學生、企業三位一體的綜合應用型平臺,繼而實現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職能,形成多區域資源互利互動、相互促進的三方結構體[4],見圖1。
(三)服務學習主體,優化資源平臺運行模式
資源庫建設的目的是用于教學,促進和提升教學的效能與效率,增強學習者在相關產業領域的知識技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平臺建設的定位上,職業院校在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庫之前,就應當做好充分的調研與論證,確保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適用性,不僅要為校內師生學習服務,還要關注社會學習者的需求,為其提供多元化資源共享途徑。在平臺框架的設計上,應根據不同類型用戶的特點,構建相對應的登錄界面和導航模式[5],且資源內容的組織要考慮教師、學生、企業及社會學習者等現實需要,保障資源信息切實有用。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信息化教學資源庫服務不同學習主體的功能,實現為教學服務的重要價值。
四、結語
職教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共享對整合教學資源、統一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各職業院校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以學為主、以資源庫平臺為輔”的教學方式,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綜合能力強的技能型人才。同時,職業院校領導要對資源庫的構建與管理工作引起高度重視,將資源庫建設作為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納入學校工作體系,加大對資源庫建設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充分發揮共享型教學資源庫的優勢,不斷開拓創新,從而推動職業教育水平的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麗娜.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問題反思[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4(3):34-37.
[2] 李小娃,莫玉婉.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從資源的優質共享到高職院校的優質均衡——基于“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已立項建設資源庫”的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7(19):30-34.
[3] 周繼香.高校教學資源庫建設及其管理機制研究[J].價值工程,2015(7):107-108.
[4] 張芬香.“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及其應用[J].職業技術教育,2017(8):63-66.
[5] 馮麗丹.高職院校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優化途徑[J].科學大眾,2016(4):116.
Abstract: The shared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 base has set up a flexible platform for the public servic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skilled personne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ollege should continuously improve top-level design,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and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concepts to serve the learning subjects,professional and industry dock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social needs, and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Key word:sharing type;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 base; informatiz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責任編輯 曉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