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蓉
摘要:生態資源、水資源及其環境的綜合發展對于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的發展進步起著促進作用。所以,近些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并將生態環境優化作為重點任務進行,技術人員及其相關管理人員也必須認清當前的社會環境形勢,了解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危害,更要明確如何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以促進水土保持工作的更好開展。只要以生態優化來統合水土保持工作,以水土保持工作來優化生態環境工作,兩者相互協調、統一,才能真正推動社會、文化、經濟的共同進步發展,促進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白橋水庫;水土保持;生態環境
1 白橋水庫工程概況
白橋水庫基本概況:白橋水庫位于四川省蒼溪縣白橋鎮寶珠村境內,距縣城31km,該水庫于1973年動工修建,1976年全面竣工,是一座以農業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殖、旅游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庫壩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積19.3km2,總庫容1440萬m3。設計有左右干渠2條48.57km,設計控灌白橋、禪林、東青、八廟四鄉鎮的2.58萬畝農田。地處川北旅游環線,占地面積約28平方公里。白鷺湖(白橋水庫)屬原生態自然景區,水生態環境良好,人文資源豐厚,依水而生的農耕文化古典而優美。景區具有“幽、深、秀、奇”的獨特魅力,風景資源分布和諧,是一幅“風光山色環庫區,鳥語林靜花飄香;碧波蕩漾魚歡跳,無限風光白鷺湖”的自然風景畫。景區總體規劃以“涵養水源、保護生態、弘揚水文化、拉動區域經濟”為目標,打造一個“山青、岸綠、水美”的觀光勝地,水庫以幽、深、秀、奇而名,風景資源分布科學,白橋水庫工程興建以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生態與文化旅游為主的綜合性水利風景區。以鄉村旅游為依托,以杜甫、九子八進士、樂巖書屋和道教文化、紅軍文化等為核心,以水上休閑體驗、生態為特色,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巧妙結合。庫區峽谷峰巒疊嶂、松柏蔥郁、俊美清幽、山石嶙峋、溝壑蜿蜒,水庫水利風景區自然景觀、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美味魚相得益彰,景區自然景觀、水利工程建設、生態氧吧相得益彰,堅持“以庫為本、以水為根、以景為魂”的理念,結合利用景區風俗、故事、景點與沿途景點綜合打造。
2水土保持在水庫生態環境優化中的作用
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水土流失嚴重會導致各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也會相繼提高,而通過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減少地表徑流及泥沙的流失量,防止江河洪水或是淤泥淤積的災害發生。水土保持工作中開展的植樹造林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生態環境系統的平衡性,而這種平穩、平衡對于遏制自然災害的發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開展主旨。
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作為動植物生長繁殖的基礎,土壤質量也是生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孔隙的狀況、有效加強土壤通氣度、排水能力。此外,水土保持還能夠有效提升土壤的肥力、土壤中所蘊含的有機質含量,且根據實踐表明,采用不同水土治理土壤的措施,所含有的有機質含量、全磷、氮含量等皆大于對照組,也能夠較快的為植物補充養分,具有良好的自動調節功能,同時還能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得以恢復。所以說,科學的水土保持舉措對于土壤的理化性質起著改善作用,使動植物的生長繁殖得以有效保障,并促進生態環境的快速恢復。
氣候條件有所改善,生物多樣性有所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改善局部氣候條件,尤其是幫助近地層地區的小氣候轉向良性氣候發展,降低近地層的溫度、增加濕度、減小晝夜溫差。同時,氣候條件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提高植被的覆蓋率,使生物多樣性有所提升。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所開展的挖條溝工作還能夠改善板結土壤和母質層地表,并起到蓄水攔沙作用。這些工作的開展皆有利于林木治理區植被的生長恢復,豐富物種的多樣性,使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自我調節能力提高。
3 加強水庫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態環境優化的措施
加強執法監督,強化水土保持工作。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強執法人員的監督管理,不斷強化水土保持工作是很有必要的。應當加大治理力度,以保護為主輔之以預防,防治相結合,依據法律規定來進行治理,徹底改善部分地區的邊破壞水土、邊治理水土的被動局勢;政府還應當逐步完善水土保持的相關法律法規,為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并據此為契機,加大執法力度,不斷提高執法團隊素養和能力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的水土保持意識及其法制觀念,從根本上認知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既要搞開發建設又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如此,才能夠有效實現生態環境優化與開發建設的共贏。
建設生態補償機制。在新形勢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也應當建立健全,這是確切落實生態環境友好型及其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為此,若想建立起高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必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斷擴寬水土流失預防、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加快推動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的建設步伐,對于生產單位的水土保持意識更要切實增強。如此,才能真正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環境優化的水情教育。只有公眾真正的參與到社會管理當中,確切提高自身的水土保持意識,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有效開展,為此,在優化生態環境過程中應當逐步加強公眾的水情教育,切實發揮環保志愿者的作用,增強公眾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水道德觀念,最終形成公眾關注社會、參與水土保持、支持生態建設工作的良好局面。而為了更好的引導公眾參與到水土保持工作當中,相關的部門機構還應積極做好公眾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1] 姜鳳偉. 水庫供水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區措施設計[J]. 內蒙古水利. 2016(05)
[2] 王悅. 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J]. 農業與技術. 2013(08)
(作者單位蒼溪縣白橋水庫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