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作品的創作手法為主線,在對作品進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與貝多芬其它作品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較為全面地論述了該作品的創作特色。對進一步深入探究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時期創作風格的演變,具有重要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關鍵詞 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 ; 風格; 創作特征
貝多芬(1770—1827)是集古典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偉大作曲家。他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后人奉為“新約全書”。
1、 貝多芬的創作特征
(1) 橫向比較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們的音樂創作代表了古典樂派音樂的藝術巔峰,最典型地體現了古典主義時期的風格特點。在音樂創作上,他們之間都是對立統一存在內在聯系的,為音樂創作構建了劃時代的音樂特征,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地音樂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海頓早期奏鳴曲是巴洛克時期的派生與演變的過程,由于早期古典奏鳴曲式還未完善,海頓做了很多嘗試與實踐。海頓早期奏鳴曲也統稱為奏鳴曲,從本質看,上規模比較小,結構特點也比較模糊稱為小奏鳴曲,相比巴洛克時期的單樂章奏鳴曲,海頓大大擴充了奏鳴曲的樂章規模。他把展開部做為一個單獨的段落進行創作,脫離了古二部曲式,使之成為完整的三部部分的奏鳴曲式。在展開部中,海頓把主題或副題進行不同程度的比較,在不同的調性上以片段的形式進行發展變化。
莫扎特在對奏鳴曲結構的發展上,主要的貢獻在再現部中引入副部主題新的音樂材料,使再現部的主部主題、副部主題之間的對比和呈示部中的效果相同,當再現部的主題呈示完以后,調式調性轉入下屬方向,這樣使得副部主題在主調出現時更加新穎,充滿活力,調性回歸。這一獨特的手法進一步加強了整個曲式的對稱與平衡。
貝多芬使奏鳴曲式這一曲式結構得以更好地發展并使奏鳴曲式結構得以確立。他的鋼琴奏鳴曲在結構上的不斷擴展,使連接段成為獨立的連接部。在此之前,奏鳴曲式已經初步的形成,但它是在貝多芬的奏鳴曲中得以確立。此外,他還將奏鳴曲式的結尾段作為第二展開部來使用,使其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真正獨立的意義。他使奏鳴曲式的結構更為宏偉,所容納的內容更加豐富。
(2) 縱向比較 ①早期作品:(1—11首),當時正值貝多芬精力充沛時期,寫作欲望很高,獨特的創作手法,鮮明的個性特點,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他的創作和前幾位作家的鋼琴奏鳴曲進行比較,已經明顯地表現出貝多芬與眾不同的的個性特點,在個性的基礎上也遵循了古典樂派的創作風格,和聲進行、調性布局、曲式結構規整,充分繼承并發展了維也納樂派海頓、莫扎特的創作風格。
②中期作品:(12—27首),形成自己的音樂風格,動機的發展不斷增強,邏輯性思維也不斷加強,打破了原有曲式結構,不斷進行改革、創新,貝多芬的風格特征也更加強烈,節奏特點更加鮮明。這一階段貝多芬的創作為后期的發展做好了鋪墊,作曲風格更加嫻熟、開放,不受曲式結構的束縛。③晚期作品:(28—32首),貝多芬在這時期的創作比較傾向浪漫時期的特征,根本性的傾向自由式、即興式、心理式、富有哲理性、對調性的獨特見解,藝術思維與手法的表達更加簡潔,內涵更加的豐富多彩。他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把歐洲古典樂派推向頂峰,同時也開辟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新方向,為世界音樂文庫增添了光輝的篇章。
2、貝多芬對后期創作的影響
(1)對自己作品的影響貝多芬對鋼琴音樂作出的貢獻是史無前例的,他徹底打破了古典鋼琴技法與作曲的成規,另創新路,在后期的創作中已經明顯地體現出浪漫主義的精神特征。
其奏鳴曲式結構突破了傳統的模式特征,運用了動機發展的手法,離調轉調和弦的運用,力度對比、主副部調性布局等多種手法。貝多芬的創作及運用極大豐富了和聲的表現手法,除了主、屬、下屬三大基本功能和弦外,廣泛運用大小調的其他和弦以及不協和音程。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在繼承巴洛克時期和聲手法的基礎上,更自由地使用不協和音和半音,并且運用半音和等音轉調手法,調性布局多樣,豐富樂章內容、增加文章色彩,從而把轉調、離調等手法發展到很高的地位。充分發揮了調性布局在曲式結構及表達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
(2) 對其他作曲家的影響 舒伯特(1797—1828),在他的藝術生涯中一直把貝多芬當做是自己的崇拜對象,對舒伯特的創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舒伯特又是貝多芬創作風格的繼承與發展,促進并推動了浪漫樂派的形成與鞏固。
在早期作品的創作中可以看到貝多芬的影子(例如舒伯a小調奏鳴曲Op.164,第一樂章和貝多芬奏鳴曲Op.90第一樂章)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人們意識形式的不斷進步,他們之間的區別也更加地明顯。從表面特征來看,舒伯特的創作基本上延用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結構規整、和聲進行規范的創作的風格,但卻賦予了與貝多芬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他音樂沒有貝多芬那樣特別深刻的哲理內涵,沒有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的沖突與斗爭,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如夢幻般的意境,這也為浪漫樂派鮮明的個性特征鋪好了很好的基石。舒伯特在他的奏鳴曲中運用了豐富的和聲以及抒情性的風格,主部主題、副部主題的對比沒有貝多芬那樣的強烈,而是用轉調和裝飾的手法做為樂曲發展的手段。他在和聲進行中采用同名大小調、等音轉調等手法,使作品和聲色彩更加豐富,豐富人們的內心世界。
參考文獻:
[1]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2]唐若甫.貝多芬與鋼琴[J].鋼琴藝術,2005,( 6).
[3]趙鑫珊.貝多芬之魂[M].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黃輝(1991-),男,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音樂與舞蹈學,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史。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