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桂芝
摘要:社會的發展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由于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即具有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基礎,又具有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因此,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趨勢,并占據了主導地位,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要根據應用型人才的教育與培養目標建立與學術型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闡述了當今社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特點及其培養模式。
關鍵詞:學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職業性,專業性,實踐教學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發展,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與傳統大學的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現在很多學術型人才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為缺乏工作機會,而是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學與市場需求脫節,人才沒有與社會和市場相連接,使大學的優勢教學項目發揮不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國普通高校需要轉變原有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此情況下,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因此,將應用型本科人才作為普通本科院校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已成為必然趨勢,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要根據應用型人才的教育與培養目標建立與學術型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
1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內涵與特點
1.1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內涵
應用型人才是與學術型人才相對的人才類型,兩者具有不同的內涵和特征。學術型人才是從事揭示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研究人員,主要任務是運用各種抽象的價值符號系統構建某個學科或領域的概念、定律和學說,其活動常與科學研究和知識創新相聯;應用型人才是指一切從事非學術研究性工作的實際操作者,是把科學原理應用到社會實踐,是面向社會需要的職業性人才,以創造直接的經濟利益和物質財富為主要任務,其活動與職業和知識應用緊密相關。
1.2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特點
應用型本科人才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應用性人才,職業性、專業性和基礎性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三者之間互相聯系、相互依存和交叉影響,缺一不可。
(1)職業性是其根本特點
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職業化是一個重要的趨勢。世界各國普遍認為,大學課程必須為越來越復雜的工作提供相應的訓練。因此,今天的本科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的感受到:在大學里要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做準備,因此當今的應用型本科人才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性質,又從屬于職業教育范疇,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高層次職業人才。
(2)專業性是其內在屬性。
應用型本科人才是適應社會職業發展需要的專業性人才,既需要經過特定正規的高等學校教育,接受比普通職業更多的教育和訓練,具備該職業特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需具備符合專業要求的知識標準、技術標準等,并依法取得社會承認的職業資格證明或開業注冊許可。
(3)基礎性是其發展的根基。
近幾年來,社會職業的變動和工作的性質及要求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要求就業者必須有能力迅速適應變化,這就要求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本科教育豐富的知識基礎為根基。有調查證明接受普通教育時間越長、知識基礎越牢的人更能有效地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新知識,無論對個人還是企業,經濟回報都比較高。因此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也不能忽視本科教育中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
2、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引導和培養模式
2.1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進行專業課程設置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以應用為目地,在應用中解決實際問題并進行創新研究,因此在課程設置上,要面向社會需求,隨市場和行業變化及時調整和優化,縮小高校教學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有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到必需、實用的知識,畢業后盡快適應工作。
2.2 以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知識和理論為基礎
課堂教學中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是從事生產實踐和創新的基礎,作為教師應該使學生徹底領悟并牢記和掌握基本知識和理論,使學生在實踐中能游刃有余地運用理論知識和方法創造性的解決實際問題。
2.3以能力培養為中心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力的培養對于高質量本科應用型人才至關重要。,能力不僅體現在實踐教學中,理論教學中也同樣,特別是專業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自主學習、講授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等理論教學組織形式,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進行橫向和縱向引導,使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學生考核方式上,變末端考試為過程監控,變知識考核為能力測評,建立以能力為主的評價體系,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促進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2.4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一環,各發達國家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都相當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如德國FH模式中實踐教學比重很大且以實踐學期作為其最具特色的部分,使學生深入了解企業工作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芬蘭多科技術學院也積極組織和支持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并有相關學分規定。學生在全面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大量實踐鍛煉,將理論知識真正運用于實踐并從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實踐教學教學模式上,改變原來只局限在驗證型演示和動作技能訓練的低檔運行狀況,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工藝性等應用性強的實踐項目,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合作解決問題,從而使其專業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以整體提升。
2.5 以選修課和第二課堂作為輔助體系
選修課可分為興趣類、技能類和學術類。興趣類的課程可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如圍棋、橋牌、茶藝等;技能類課程可拓展學生專業知識和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如給英語專業學生開設土木工程和繪圖方面的選修課,山西駐非洲的很多工程項目公司正好奇缺這樣既通法語又懂工程的專門人才;學術類課程是給有意繼續深造的學生開設的更深程度的課程。
第二課堂主要是引導和鼓勵專業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學習型社團活動,在校內實現教學與專業緊密結合。在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第二課堂辦得非?;钴S,學院涌現出各種創新團隊。團隊研發的“智能插板”“防酒駕車輛啟動系統”“無摩擦自行車發電系統”已申請國家專利。因此學校第二課堂的設立為學生提供了理論聯系實際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利于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
2.6 以產學結合為途徑
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校企合作的運行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兩種學習環境、兩類教師,通過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并與學校共同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教學與生產相結合,使學生把自己置身于職業環境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及時獲得了最新的實用技術并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實現學校和社會的無縫銜接。
此外,對于企業而言,技術創新是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而技術創新需要相關學科和專業深厚的理論知識,高等院校則具備這一優勢。所以通過校企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技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積極帶動相關專業學生,解決企業生產、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為企業提供所需的技術創新支持。同時企業作為學生實踐教學的平臺,為學生深入工作一線,培養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創造了條件,提高了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互惠共贏。
2.7 重視新形勢下教師隊伍建設
高質量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一流的教師隊伍,這就給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即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又需要有過硬的實踐經驗,成為即懂學科,又懂專業,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教學效果好的“雙師型”教師。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研發、知識與技能、教育與專業的等方面的高效統一。
3 結束語
探索發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是當今推動社會全面快速發展的有力措施,這就需要高校改變原有的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緊密依托行業和當地政府與企業,建立產學研密切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應用型本科人才來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金寶華,劉禹.發達國家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啟示.教學研究,
2005(1)
[2]廖曉偉.對應用型地方高校辦學理念的認識和思考.科技創新導報,
2009(28)
[3]陳嬋,李曉強,鄒曉東.把造就應用型創新人才擺上戰略地位[J].中
國高等教育,2005,(2):25-26+22.
[4]張新躍,等.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
究,2008,(3-4):122-124.
[5]邵 波.論應用型本科人才.中國大學教學2014,(5)
(作者單位:天津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