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曾青 趙怡雪
摘 要:我們調查分析了近2年發生的大學生“校園貸”事件,以大學生“校園貸”引發的系列社會問題為出發點,收集整理分析大量案例數據,對大學生和其他社會階層進行走訪、座談和問卷調查,多角度了解大學生“校園貸”的現狀和存 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辦法,旨在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為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 “校園貸” 原因分析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8(b)-189-03
1 “校園貸”對學生和高校的影響
1.1 從大學生視角來看“校園貸”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對大學生個體而言,客觀上幫助大學生解決困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必須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校園貸”有其弊就有其利,所以我們也不排除有些大學生貸款的出發點以及最終目的是好的,比如有些大學生是因為創業路上受阻、急需資金周轉而貸款,有些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家里的經濟困難狀況而貸款,“校園貸”這一平臺又在客觀上幫助一些大學生解決了燃眉之急。但是“校園貸”的存在,帶給大學生的確是消極影響多于積極影響,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具體分析一下。
第一,消費觀的偏差。在大學這個如同半個社會一樣的大環境里,大學生缺乏對自身欲望的控制,不能抵擋物質生活的誘惑,攀比、求異心理也伺機作祟,大學生漸漸地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用金錢和物質來包裝自己,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此時的消費就變成了一種炫耀。圖1是網絡問卷中“校園貸”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的答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消極影響是占大多數的。
由圖1我們可以看出,超過50%的參與者認為“校園貸”會對大學生造成攀比、炫富、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引發不良后果等不好的影響。
第二,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受損。大學生自身抵御誘惑的能力薄弱,會造成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損害,從財產安全方面來說,大學生迫于經濟壓力急于尋求更多的資金來緩解當前的狀況,而貸款后又不能及時償還,以至于后期出現“借新還舊”的現象。
第三,大學生人身安全受到侵犯。大學生因向“校園貸”貸款而又無力償還,在工作人員威逼利誘的情況下簽訂了不合法的合同,例如讓女大學生簽訂的“裸條”,根據 《民法通則》 及《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如果學生家長不予追認,貸款合同則無效。但是“校園貸”平臺卻以簽訂的“裸條”來逼迫學生償還債務,甚至將“裸條”上的個人隱私發布到網絡平臺上,致使學生的個人名譽受損,這不僅使學生的心理上受到傷害,而且也會危害到學生的生命安全,例如我們從新聞、焦點訪談、法制欄目等看到的大學生因還不起債務,選擇用放棄自己生命的極端方式來得到解脫。
1.2 從高校的角度來談談“校園貸”的利弊
1.2.1 積極影響
對高校而言,通過“校園貸”貸款的部分學生把錢用于創業,既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又為社會、學校提供了新的工作崗位,學生創業成功后可能還會為母校提供更多的資源,緩解學校學生的就業壓力。
1.2.2 消極影響
第一,人員管理難度的加大。大學校園被稱為“半個社會”,學生大都已成年,所以學校對進出校園的人員并沒有進行嚴格的把控。不少貸款機構會選擇學生為中間人,在校園內貼廣告,而且校外人員來學校張貼廣告。除非大張旗鼓拉橫幅或與校方早已取得聯系,不然學校很難察覺,特別是比手掌還小的廣告,所以此類現象是無法杜絕,從而加大了學校的管理難度。
第二,信息傳播管理難度加大。一方面,“校園貸”作為一種新生代的貸款方式,其傳播渠道更是融合了時代特征。在科學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信息傳播渠道多、速度快,緊跟信息網絡化潮流的當代大學生們相信“手機在手,天下我有”,所以學校對于信息傳播的管理難度還是很大的。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引起高額利息學生卻不自知,加大了學校的管理難度。信息不對稱是指參與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的相關信息,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當事人往往處于一個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缺乏的當事人則往往處于一個不利的地位,貸款機構在校園內粘貼的廣告由于篇幅有限,一般只會列出極具誘惑性的條件,例如“放貸快”“手續簡單”“極低利息”等,就算學生與貸款機構有所接觸,所了解到的信息還是很片面的,而且學生所知道的東西都無法具體查證,沒有辦法去核實其真實性與完整性。
第三,安全管理難度加大。學生在學校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現階段不少貸款是以貸款學生的學生證為抵押,而學生證被抵押會給學生帶來哪些安全隱患呢?學生證是剛入校時由學校簽發給已獲得學籍的學生的身份證明證件,用以證明學生在該學校就讀并證明學生身份,可以說涉及到的個人信息非常多,一旦學生不能正常還款,貸款機構就能夠憑借學生證找到學生本人及學校,對學生本人人身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同時也使學校的安全管理難度加大。
2 大學生“校園貸”問題的原因分析
2.1 大學生消費觀偏差,安全意識不強
消費觀念的偏差。大學生的生活費大都由父母的提供,而父母提供的生活費大多消費在伙食費上,在這種情況下是沒有多余的經濟能力去負擔一些奢侈品的,這種在消費觀念上的偏差,使大學生對物質需求的追求居高不下,所以當他們無力負擔時就會謀求一些渠道去獲取金錢,這就讓大學生“校園貸”這樣的平臺有了可乘之機。
價值觀的偏差。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不僅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學術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如何自尊自愛。有一部分大學生他們總是過度追求金錢上的滿足,而忽視了精神上的滿足,以至于他們用一種近乎不擇手段的方式去獲得更多的金錢來滿足自己。尤其是現在網上出現的女大學生“裸條”事件,從側面反映出大學生價值觀上的偏差。
網絡信息高速發展或大學生自身抵御誘惑意志薄弱。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種網絡電子產品的興起,現在社會每天的信息交流有高速、及時等特點,幾乎人手一部手機而且手機上各種軟件APP的推送信息也很多,信息的快速傳播就讓大學生們更容易接收到各種信息。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信息的分辨能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薄弱的,因而也更容易輕信一些不正當平臺散布出的虛假、夸大的信息。
在現在就業壓力大的嚴峻形勢下,很多應屆畢業生面對找不到工作和創業資金短缺的尷尬狀態,雖然國家給了大學生創業者很多的優惠和照顧政策,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實施時的困難,例如申報的手續流程還是繁瑣,申報的流程也復雜,從申報開始到申報成功周期也比較長,貸款額度上也有一定的限制。“校園貸”正是看到了這些政策上的不完善而鉆空子,他們打著貸款額度高、低利息、到賬時間快等幌子欺騙大學生創業者。
2.2 “校園貸”監管不完善,暗藏違法風險
學校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時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沒有使學生真正意識到“校園貸”的危害。學校里學生人數眾多,個性不一,對安全教育的認識參差不齊,學校在進行安全教育時往往講究規范化、制度化,而忽略了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具有個性與差異的人,在進行教育時用學校特有的一套規章制度,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而且學習效果差,大部分的學生并沒有真正的融入學習中,也就沒有真正意識到“校園貸”的危害性。
學校公共建筑、設施上貼的大小廣告沒有及時清理,學生可以通過廣告聯系放貸人或放貸公司,從而走上“不歸路”。有關“校園貸”問題的教育,許多學校并沒有做到“實質重于形式”,即僅發布相關文件,或只是進行文字或口頭上的闡述與教育,而沒有實質的深入“校園貸”,了解所謂的低息問題,使得許多學生在面對低息借貸時不能抵制誘惑。學校對學生證的管理不規范,導致以學生證進行抵押貸款的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學生證抵押貸款案件此起彼伏,學校對學生證沒有嚴格的限制用途及使用范圍。
3 解決“校園貸”不良影響的方法
3.1 樹立正確消費觀,提高安全意識
消費觀是指人們對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導思想和態度以及對商品價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費者主體在進行或準備進行消費活動時對消費對象、消費行為方式、消費過程、消費趨勢的總體認識評價與價值判斷。
通過“校園貸”貸款的大學生中大部分學生的消費用于買衣服、鞋子、包包、手機電子產品等物質需求上。正是由于人們對這些物質欲望的過度追求,給了“校園貸”可乘之機,因此大學生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培養發展。一是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我們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收入來確定自己需求的支出,要對自己的收入進行合理分配,適當的進行消費。二是避免盲從,理性消費。通過對收入科學合理化的分配,來進行理性化的消費,不盲目從眾,這樣也有利于消費合理化。三是勤儉節約,刻苦奮斗。通過這個良好習慣的養成,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金錢的來之不易,從而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在樹立了正確的消費觀后,雖然能理性、科學的進行消費,但仍抵御不住好奇心對人們的驅使,因此我們不但要提高人身安全意識,同時也要提高財產安全意識和個人信息安全意識。對于人身財產安全的保護我們要提高警惕,對于可能出現的危險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識,對于那些違法、有害信息的傳播我們應該抵制,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法律文獻、法律書籍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素養,從而提高自己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避免自己掉入陷阱。
3.2 學校加強安全教育,建立學生個人征信系統
將“校園貸”納入高校課程體系。將“校園貸”作為專題納入現有的職業生涯規劃課或就業指導課,在既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又達到提高學生安全防范意識的目的。
學校應該定期或不定期(至少一月一次)就學生周圍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進行透徹分析,并結合各班級或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溝通、開展集體會議、舉辦講座。結合具體情況,可要求學生參加定期的集體會議,并在會議上對近期發生的相關重大事件對大家進行普及和講解,邀請同學們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校園貸”的認識和看法,還可以組織社團排小品等,間接或直接地說明“校園貸”的重要性及危害性,讓學生有一定的了解,有所防范。還可以在講座之前根據講座大致內容設計一份問卷,一是簡單了解學生的性格、行事風格(如用西方PDF職業性格測試),通過測試還可以引起學生對主講老師的好奇心,促進交流;二是測試學生對講座內容的了解程度,在講座進行時,可挑選一些重要但學生不太清楚的地方進行講解。注重講座氛圍,言簡意賅,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自身財產的安全的關注。
由圖2我們發現,80%的學生對“校園貸”的利率是基本不了解的,因此對于“校園貸”的高額利息,學校可以先組織一部分教職工、同學代表進行利息計算的培訓。在輔導員晚點評時或老師授課時可以要求同學們對隨機的虛擬數據進行利息的演練計算,再與貸款機構給出的利率利息進行對比,在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演練后切實地了解所謂的低息貸款,從而減少被低息貸款誘惑的可能性,增加大學生對這些貸款的了解,避免相關危害的產生。除了對學生、老師、輔導員普及相關的知識,加強安全意識的防范,這是外部的教育普及,還應該對學生的個人征信問題更加重視。
征信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左傳》:“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遠于其身”。其中,“信而有征”即為可驗證其言為信實,或征求、驗證信用。所以在學校里,我們可以建立簡單的個人征信檔案,提供了真實的個人信息資料。如在學校對于學生證的使用,主要是用于買車票或機票打折、旅游門票打折以及其他方面的優惠等,因此學校在學生證的管理上,應該有比較強硬的態度,盡量避免個人信息泄露給不法分子,出現嚴重的經濟問題和信用問題等。學校應該在《學生手冊》或者“校規”的醒目處,明文規定“利用學生證從事不正當活動者,一經查實,除沒收外,并視情節輕重給予警告以上處分”。
參考文獻
[1] 雷晶.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校園貸”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經濟,2016(12).
[2] 鄭春梅,賈珊珊.國內外校園貸平臺比較及規制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26).
[3] 宋金璐.國外網絡借貸行業的監管及對我國的啟示[J].會計之友旬刊,2017(2).
[4] 沈慶劼,葉蜀君,吳超.我國P2P借貸平臺監管套利的路徑、危害及治理措施[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