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元


摘 要:針對《汽車文化》公共選修課的特點,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考核方式等方面,從理論和實踐上探討汽車文化教學改革的途徑。
關鍵詞:汽車文化;公選課:教學改革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2016年銷售量為2800萬輛,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銷量持續增長。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預計將達到200萬輛,到2025年占汽車總產銷量的20%以上。我國在快速進入汽車社會的同時,汽車文化并不匹配。大部分車主對汽車仍缺乏基本的認識,非理性消費,交通秩序、文明駕駛等方面的意識有待提高。汽車普及化帶來諸多負面效應,如交通擁堵,交通事故率上升,尾氣排放污染環境,石油能源的消耗等。隨著汽車普及化,汽車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也愈加明顯。大學生群體是未來車主的主體,在大學期間進行汽車文化普及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通過對汽車工業發展歷史中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代表性的產品與技術及發展趨勢、基本結構、性能的學習,對汽車文化在中國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
《汽車文化》是面向本科生開設的校公共選修課。課程以汽車構造、汽車行駛理論和汽車造型理論為基礎,介紹汽車工業發展史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代表性產品和汽車技術,以及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趨勢,力求從趣味性、知識性、前瞻性的角度出發,綜合鑒賞汽車,培養科學、理性、積極的汽車文化的形成。本文闡述公共選修課《汽車文化》的目的和任務,討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安排,介紹課程的教學方法,用以推動該課程的教學改革。
1 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
1.1 教學課時與模塊
文化是本課程的精髓,也是貫穿始終的教學主線。按照[1]汽車文化的分類方式,公選課課時安排如表1。
1.2 教學內容選擇
(1)知識性:汽車文化教材內容普遍比較多而散,內容不夠精煉,重點不夠突出。本課程教材建議選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帥石金編著的《汽車文化》作為授課教材。同時建議采用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宋景芬主編的《汽車文化》作為選讀教材。以上兩本教材內容較為精煉,條理清晰。
(2)趣味性:作為高等院校素質教育的一門公選課程,從文化的層面引導大學生了解國內外汽車工業的現狀和發展動態,可以使大學生了解汽車工業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達到拓展知識面、提高素質的目的。因此在課件制作中,增加圖片與視頻短片是將知識點具象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另外,對實事新聞、文化現象、新的政策法規的探討則是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和參與性的方法。
(3)前瞻性:整個汽車行業、社會、文化都是在不斷進步與發展的,因此教學內容也應該隨之有所補充和更新。如新能源汽車、汽車新技術、保險新政、政策法規等等。另外,針對現在網絡高度普及的特點,每次課程所講授章節均應安排相應的知識拓展內容,給出相應的網站信息,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
2 教學方法探討
由于是公選課程,上課時間為晚上9-10節,在講授知識點的同時,需要要兼顧趣味性與前瞻性。每次課程的導入環節,從上課前10分鐘就開始了。提前播放與本次課程內容相關的短片,在上課后就視頻內容進行提問、講解和討論。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上將討論式、啟發式、引導式以及案例教學法靈活應用在教學中,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可以經常走下講臺,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根據教學的內容,通過任務驅動,將傳授知識的教學理念轉變為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探索式學習。部分內容的討論、作業和考核鼓勵跨院系跨專業分組,以小組形式展示出來。
3 教學考核與效果評價
3.1 考核方式
徹底改變一次考試(論文)基本決定學習成績的模式。目前,校公共選修課通常采取寫一篇論文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對學生沒有壓力,論文通常是從網上下載轉抄、東拼西湊而成,難以準確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應重視知識應用能力的考核,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
總評成績=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平時成績占30%,主要對學生考勤(10%)及作業(30%)表現。作業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如課堂提問、小論文撰寫、汽車知識講座觀后感、車展參觀報告等。期末成績占60%,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自主命題,結合小組成員所學專業,撰寫論文。此論文可以是關于汽車文化的理論探討與研究,也可以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做設計或調研分析報告。除了遞交論文之外,必須參加答辯環節。這種靈活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的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既評價學生汽車文化知識運用的能力,又評價學生獨立思考、理解后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3.2 效果評價
自2015年對汽車文化公選課實施教學改革以來,經過四個學期的實踐,改革效果是比較明顯的。如表2所示。
從選課人數來看,每學期本課程均會提前被選滿,所以白2016年應要求增加了教學班級和人數上限。平時作業與學校每學期開設的講座以及南京當地的車展相關聯,使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堂學習,充分體現了考核方式的多樣性。由于教學班級和人數的增加,論文的形式由個人的形式改為小組形式,并對考核要求和標準做了相應的改變。每次答辯中,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的能力總能令人驚訝。改革以來,學生評教滿意度呈逐漸上升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