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光
摘 要:本文基于互聯網在商務英語口語課程中構建虛擬教學共同體,實現了外籍教師、專業教師和行業教師對商務英語人才的共同培養。通過對學生學習成績及學習態度等方面的測試,證明構建虛擬教學共同體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減少學生學習的焦慮度,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
關鍵詞:虛擬教學共同體 商務英語 效度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c)-169-02
1 意義
“網絡強國”戰略的提出,給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尤其是在商務領域,新業態跨境電子商務的迅速崛起和迅猛發展顛覆了傳統的貿易模式,也向商務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不光需要流利的外語表達,更需要專業的商貿知識;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功底,更需要豐富的實操經驗。而作為商務人才培養核心課程的商務英語口語課的教學目前還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授課教師專業的局限性。目前這門課程多是由一名語言類外籍教師或一名商貿專業的中方教師獨立授課。外籍教師雖然有較好的語言條件和跨文化知識,但往往缺乏商貿專業理論,也不具備豐富的從業經驗;中方教師雖然具備專業知識,但在語言表達、思維習慣與文化背景上無法為學生創設純英文語境,而且由于貿易實踐經驗的缺乏,在實際操作上無法給予學生準確的指導。這樣的授課模式使得學生在課程中無法接受全面的專業指導,畢業后也不能勝任崗位的要求。本研究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通過構建虛擬教學共同體,實現語言、商務、行業教師在同一門課程中對商務人才的共同培養,通過對學生進行學業測試和問卷調查,考察虛擬教學共同體對商務人才培養的效度。
2 虛擬教學共同體的內涵
“共同體”概念進入教育領域,始于20世紀80年代,源自于世界范圍內學校改革帶來的對學校組織形式的重新認識[1]。“虛擬教學共同體”是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構成的團體。他們借助互聯網,在教學過程中溝通、交流,分享各種教學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2]。“虛擬教學共同體”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整合多元化教師資源、形成互動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習者知識的建構、保障學生學習力與人格成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 虛擬教學共同體的構建
網絡學習共同體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學習者、助學者、信息流和網絡環境四個方面[3]。
3.1 多元化助學者的構成及職責
多元化教師團隊可以彌補目前商務人才培養中,教師專業背景單一,無法提供商務、英語、行業等多領域指導的缺陷。基于網絡,可以實現同一門課程中多元化教師團隊的架構,使語言教師(外教)、專業教師、行業專家可以跨越時空的障礙共同成為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的助學者。在虛擬教學共同體中,教師主要角色從傳統的傳授者、解釋者、管理者,轉變為教學的設計者、促進者、參與者,具體職責包括:設定教學目標、整合教學資源(包括制作微課),設計教學環節,制定考核機制,并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給予引導和評定(見圖1)。
3.2 學習者合作學習,分享與交流
學生成立學習小組(分角色),每個小組成員由組長來分配不同的崗位職責,小組成員進行崗位化管理和考核。這樣,每個學習者在不同的崗位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主動、積極的知識建構。這樣在虛擬教學共同體中,學生的角色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活動的參與者和知識的建構者。
3.3 信息流網絡運行模式
該教學模式的支撐就在于以網絡環境進行交互學習活動[4]。本研究中由外籍(語言)教師、專業教師、行業專家構成的助學者根據社會需求設定教學目標,甄選教學內容,拍攝或編輯教學微課,建立網絡課程平臺。將教學內容分解為多個學習任務。學生課前觀看微課,完成語言知識和商務知識的輸入,建立學習小組,然后在QQ平臺進行模擬演練,分角色完成學習任務。形成性考核采用小組互評,行業專家和外籍教師點評的形式。外籍教師針對語言表達的問題在實體課堂進行集中講解,并進行語言拓展訓練。學生依據行業專家和外籍教師的修正意見,再次演練,外籍教師參與模擬練習,并拍攝視頻,上傳平臺。平臺上,支持學生和各領域教師的互動(見圖2)。
4 效度評估
4.1 假設
利用互聯網技術,使外籍教師、專業教師和行業專家在商務英語口語課程中實現合作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4.2 準備
4.2.1 組建課程組
(1)課程組成員:語言類外籍教師1位,商貿類專業教師1位,行業專家數位。(2)任務:本研究項目介紹,商務英語口語課程介紹。
以英語水平相似(前測成績相當)的兩個平行班分別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一個班級構建虛擬教學共同體,另一個班按照傳統方式,由一個外教單獨教學。要求兩個班級外教相同,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相同。進行一個階段后,對學生進行學業測試,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通過問卷調查或訪談等形式,考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獲得感、困難以及體會。
4.2.2 教學模式設計論證
知識點選擇:詢盤、發盤、還盤(見圖2)。
4.3 實施
(1)實驗對象:商務英語151、152班學生,兩班學生生源相同,隨機分為兩班,151班27人,152班28人。在教學實驗實施前進行前測,同樣,外教用同樣的試題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測試,對數據用SPASS 17.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1、表2所示。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sig.>0.05,方差相等的假設成立,所以看第一行,方差相等的情況,sig.=0.597>0.05,即說明P值大于顯著性水平,不應該拒絕原假設,即指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結果沒有顯著的差異。商務英語151班(對照組)的商務英語口語課采用傳統教學:即由外教獨立進行課堂教學。商務英語152班(實驗組)的商務英語口語課構建虛擬教學共同體,由外籍教師(與151班相同),行業教師和專業教師聯合授課。
(2)課時安排:第二教學周到第四教學周共6課時。
4.4 數據采集
(1)學業測試考核。考核教師:由另一外教用同樣的考題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語言測試。
考核內容:以詢盤、發盤、還盤主題相關語言表達,策略認識。
(2)學生調查問卷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網站發放問卷55份,共計回收有效問卷55份。
4.5 數據分析
對學業測試成績用spss17.0軟件計算平均值,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3、表4。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sig>0.05,方差相等的假設成立,所以看第一行,方差相等的情況,sig=0.020<0.05,即說明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應該拒絕原假設,即指實驗組和對照組檢測結果有顯著的差異。從對參與教學實驗的學生的調查問卷看,對該種教學模式表示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同學占到76.93%;53.85%的同學認為在價格談判中,她們在談判策略的運用和表達的得體性方面有明顯提高。另外,所有參與教學實驗的學生都認為行業教師的指導非常必要。
5 結語
本次實驗通過構建虛擬教學共同體,實現了外籍教師、專業教師和行業教師在商務英語口語課程中對學生的共同培養,通過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及學習態度等方面的測試,驗證了研究假設,構建虛擬教學共同體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學業成績,減少學生學習的焦慮度,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但由于本次教學實驗進行的時間較短,虛擬教學共同體的特點還沒有完全反應出來,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延長教學實驗的時間,并從學習者語言使用的流暢性、專業術語運用的準確性、跨文化溝通策略的應用效果等方面,對于虛擬教學共同體的作用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趙迎.課堂學習共同體——一種值得大學英語教學借鑒的理論策略[J].山東外語教學,2013(04).
[2] 王彥明.教學共同體:一種社會學的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 2012(11).
[3] 趙玲.基于網絡學習共同體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0(05).
[4] 南旭光,羅慧英,張燕.基于網絡學習共同體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分析——以開放教育工商管理模擬實驗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