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凌凌
摘要:自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發表學術自由聲明以來,絕大多數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使命不斷發生變化。雖然生成和傳播知識仍然是核心任務,但對于教育機構的其他任務與需求而言,內外部支持因素顯得尤其重要。許多高等教育機構不顧使命的變化,依然繼續沿用傳統的治理模式,而分享式治理模式也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針對這一問題,探討分享式治理形成的緣由、內涵、目標以及如何創造高等教育中的動態平衡。
關鍵詞:平衡;困境;高等教育;分享式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017-03
在1966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發表聲明,主張在管理上教育機構理事會和管理者必須與教師分享決策權威,以達成預期的教育機構的產生和傳播知識的使命。從那時起,大多數的教育機構的使命已經改變。雖然生成和傳播知識仍然是核心任務,對于教育機構的其他任務與需求而言,內外部支持因素顯得尤其重要。許多教育機構不顧使命的變化,依然沿用傳統的治理模式。但與此相反,美國大學與學院董事會協會認為高等教育機構的目的是服務于多元化社會中的多元共存的諸多使命,許多教師和管理人員認為分享式治理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發展。基于此,研究這一問題,對促進我國大學治理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一、分享式治理:走出高等教育發展困境的一個切入口
過去的35年里,美國大學和學院的教師參與率有所下降,其原因是由高等教育的整體使命所造成的。特別是轉型期新群體的出現,使教職人員夾雜在董事會和管理者共同決策中的不確定因素中產生了困境,其表現在于不同利益相關者無法實現真正的治理。這些群體(或組織)的出現給傳統的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他們已經成為共同決策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認證機構、管理者、校友、雇主、高等教育委員會和協調委員會、委員、父母雙親、臨時或兼職教職員、職員、學生。其帶來的新挑戰與傳統的治理模式的相關點有:遠程教育與虛擬大學,強調效率,來自學生、家長、雇主、委員和認證機構的無止境的外部需求,績效撥款與問責制,社會、法律和技術環境的最新趨勢,對多樣化和全球化社會的響應,世界各高校之間的戰略聯盟等等,鑒于這些外部壓力,傳統的治理模式已經不再是一個可為高等教育做出正確決策而發聲的模式,它無法及時處理多重、高要求的壓力。高等教育,特別是教師的意見,在涉及到治理的時候不能被忽略,內部(教師、職員和學生)和外部(校友、雇主、家長、委員、認證機構、團體等)必須納入高等教育治理的范疇。總之,教師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教師的投入不容忽視。
此外,高等教育機構在流動的環境中運作成功的唯一模式便是適應和靈活。特別是為了應對高等教育的多重壓力,必須運用利益相關者原則重組傳統的治理模式是反映當前高等教育的需要,這個分享式治理就是建立、培養和維持職業關系的過程,這是走出高等教育發展困境的關鍵。
二、何謂分享式治理
分享式治理是一種整合的治理模式,學術單位和管理機構的代表(管理人員、教師、職員和學生)在公開交流的、透明的和真實合作的相互促進關系中并存。其目的是促進和支持大學的發展;卓越的教育成就;以及思想、研究、學術與藝術表達的自由。分享式治理不剝奪任何人的權力,正相反,它增加了所有單位和成員的權力和權限。雖然管理人員作為專家在他們的權限范圍內繼續經營,但在圓桌會議上每個人都有一個席位。大學整體的幸福感取決于所有參與者的決定。
從本質上而言,分享式治理強調每個人都從集體評議中獲益,這是建立在一個開放的信息流基礎上的,通過協作評議在共同利益原則下出臺特定的決策與計劃來規避風險。分享式治理中大學的管理人員和學校的領導,以及管理機構的代表,將在各自的工作職責范圍和憲法和法律的范疇內承擔各自的職責;總之,現在所有的參與審議者將有機會在分享式治理的對象單位或部門知情的情況下審查、建議并做出決定。如此這般,校長與理事會的最終決策權將永遠休止。分享式治理的決策權應盡可能授予相關領域最受影響和最具專業的知識的人士——來自不同類型的部門的代表(教師委員會、職員委員會、學生會)——以及在各行政單位、學校或部門內的人士。總之,一個大學范圍的代表委員會應有權審查、修改、啟動、并建議批準可能影響到整個大學、一個以上的機構、學校或教研組的事務。總之,分享式治理為所有基層委員會的決策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平臺。
三、分享式治理的構成
為了使大學的決策更為專業,首先,各部門的代表和大學的成員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共同為實現大學的使命和戰略愿景而奮斗。分享式治理的構成方式包括管理委員會、教師委員會、職工委員會、學生會。大學的各部門保持學術交流比閉門造車更有成效。分享式治理為所有的大學提供一個包容的相互參與的環境,歡迎各大學各部門的成員組成團隊或互派洽談代表進行交流。
然而不同地方的基層委員會能夠相互開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大學的健康也取決于維護學術自由的悠久傳統:不同的基層委員,以及他們內部的個人,必須有否決權,并在有尊嚴、信任和獲得尊重的環境中表達他們的不同意見。在每次討論中,每個與會委員的共同參與以及包容不同意見和建議,其目的是培養尊重的環境,相互學習提升相關專業知識和思維意識水平。分享式治理是任意一所大學的核心,它反映了全體教職員工、學生和主管部門共同致力于加強和提高大學水平的愿景。分享式治理還反映所有成員為教育事業付出的貢獻并增強了大學社區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四、分享式治理的目標和原則
總體而言,分享式治理應該滿足大學利益相關者的訴求為:在教育學生為獲得個人成就而具備批判的眼光、負責的態度、淵博的知識和人性化的自我意識,為他人著想,并在一個充滿挑戰和不斷變化的全球社會承擔創造性的角色的方面獲得成功;為大學教師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并且有充分支持的工作環境;為大學的員工提供幫助;跨越大學的不同院系部門建立相互理解、合作、信任和尊重的橋梁;要在財政上為集體利益負責;在法律和行政要求的范疇內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有明確的使命和戰略眼光;拋磚引玉接納多元化的、開放交流的思想;持續開放并在當今多元并存的世界中積極響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挑戰。
分享式治理通常涵蓋九個方面的目標:一是治理是真正的共享,尤其是在行政人員和教師之間,也就是說,治理體現在參與和協作的方式。包括對于手頭特定的問題,應確定依據相關責任,體現不同的話語權重;在國家有關部門法定的工作時間內體現;在任何時候均保障有關部門和人員之間的持續磋商和溝通。二是治理是透明的和直接的,也就是說,大學里所有的人和部門均了解各項事務是如何開展工作的,誰做什么、為什么、誰有權做什么、什么是適當的渠道和程序,等等。三是治理遵循一致的規劃和評價模式(短期、中期、長期規劃遵循一貫的評價模式,并鼓勵大學社區的主管人員參加)。四是治理工作具有及時和有效的方式(即過程是以工作和責任為導向,盡可能簡單和直接的向前發展),并符合所有大學的需要。五是治理是穩定且成功的,足以忍受不恰當的外部干擾,尤其是個人表現或領導的弱點,以及個人沖突。六是治理確定了理事會或校長指定的高級管理人員、理事、院長和系主任的責任和義務。七是治理結構支持基于一種建立在大學成員的共同使命和戰略目標(其中包括吸引高級專業人才來完成具體任務和職責的目標)之上的大學文化。八是治理結構允許資源分配,強調全面推進學術成果和教育的重要性。九是治理是靈活且達到標準的,足以適合追求卓越的教學、獎學金、研發和社區服務的學術機構。
基于以上目標,分享式治理須遵循的原則為:選舉產生的代表機構對于大學社區而言一個整體(大學委員會),對于大學的成員,即教師、員工和學生為(教師委員會、職工委員會、學生會);確保(定期評估)修訂大學的使命和戰略遠景;在(預算、人員、設施)方面支持大學委員會、教師委員會、職工委員會和學生會;為各委員會、基層委員會或理事會有效履行職責,必須充分公開和如實采集所有的相關信息;決策程序在實際情況下,在提交理事會批準的任何行動事項之前,大學校長或其指定人接收了來自適當的治理機構(如大學委員會、教師委員會、職工委員會、學生會和各自的學院)的所有關鍵事項的政策和規劃的建議,如果校長或其指定人反對這個建議,他或她必須提出正當的理南來反駁,并應盡一切可能,讓提交建議的治理機構與校長或其指定人及時達成妥協;保障決策程序的運行,允許所有成員均有席位參與決策(即在透明和直接的環境中參與并共同決策),這將加強大學內不同的部門成員問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理事會與大學之間存在真實信息化的和實質性的聯系,這保證了理事會成員獲悉所有與大學的福祉有關的事項,并必須讓教師、職T和學生如理事會成員那樣知情。除大學校長外,教職員代表亦須擔任大學理事會代表;一個不斷發展的戰略計劃,允許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規劃和評估,這是建立在大學所有成員的審議、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努力提高效率和響應(這主要包括簡化決策過程,以滿足內部效率標準和外部壓力的要求),并分配適當的資源于直接影響教育質量的領域;加大識別、聘用和留住人才的力度,并就評估、支持和解聘學術或行政人員的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提出建議;充分發展治理的方式,允許和鼓勵學術和行政領導職務的人員,以及大學的所有其他成員成為大學的主人,而非拘泥于一隅;確保任何委員會、理事會或評議小組的新成員接受該組織的使命和目標以及會務的操作程序的培訓,以及過去、現在和未來議程;包含支持和強制問責的機制;保證所有單位、流程、支持服務、舉措、位置、程序等等,學術和非學術的,都是正式的大學治理系統的一部分,因此須受到適當的監督和評估;保證校長可以建立大學委員會協助制定政策和在大學范圍內為有序的管理需要提供采取行動的便利,只要上述委員會不違反大學分享式治理的原則。
五、對我國大學治理的啟示
分享式治理的任務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理事會、校長、有關部門、教職員工和學生之間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相互依賴關系。事實上,這種關系必須維持這些成員之間的溝通,以及充分的機會,去適當的聯合規劃、構架和及時的評價,以及共享決策。顯然,夯實大學章程是實現這一治理模式的必要前提。因此,當前我國大學章程應規定制度要包括大學委員會、教師委員會、職工委員會、學生會以及治理程序,首先將學術單位、行政單位和治理機構納入一個聯合的、綜合的分享式治理體系。其次就是要在校園內建立動態平衡。產生的結果諸如新的大學委員會,新的教師委員會章程,新的職工委員會章程,還有新的學生會章程,如此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分享式治理系統,讓大學的各利益相關者形成新的動態平衡。
[1]李棟.美國高等教育的學術捍衛者: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AUP)[J].教書育人,2007(12)
[2]董婷婷.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產生、發展的歷史及其作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