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李淑英 劉家忠 趙靜 張曉東 李紅梅
摘 要:為適應學校轉型發展,從教學觀、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考核評價機制等方面對微生物學理論課教學進行了改革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應用型;微生物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3-012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theory course has been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view,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microbiology; teaching reform
微生物學是我校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基礎課,在專業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和《云南省教育廳關于推動部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的文件精神,按照《玉溪師范學院轉型發展工作方案》的有關要求,學校啟動了轉型發展工作——“應用型本科建設”子項目工程。為了適應學校轉型發展,結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筆者對微生物學理論課教學進行了改革探索和實踐。
一、教學觀轉變
我校的辦學指導思想是“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努力培養以能力形成為核心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教師作為高校發展的核心要素,教師的轉變是學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基礎。教學觀支配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決定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的態度和方法,關系著教學質量的高低[1]。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應從改變教育理念開始,將傳承型教育轉變為創新型教育,傳承型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在當代經濟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下,必須轉變成以培養能力為主要目標的創新型教育。教學觀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要把“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貫穿于教與學的實踐過程。在“教”與“學”的相互關系中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2],指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今天在學校或課堂學到的知識明天就可能過時,未來的知識要靠學生自己去獨立獲取乃至創造。因此,作為教師要著眼未來,培養學生獨立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精準的辦學定位是應用型高等教育良性發展的決定因素,我校確立了“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構建現代大學制度,強基礎、提質量、創特色,致力于把學校建成特色鮮明的教學應用型師范大學”的發展目標。一線教師需將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與之相適應,筆者將《微生物學》教學目標設定為:1.讓學生掌握必需且夠用的理論知識,比如微生物的類群和形態結構、生理代謝、生長控制、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分類進化等;2.需要著重掌握的技能是貫穿始終的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和無菌操作技術,將這些最為重要的技能掌握好,以后從事相關具體工作時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3];3.聯系中學生物相關內容,承上啟下,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中學生物教材中與微生物學相關內容得到大幅度提升與強調,二者的內容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與接軌。這也使得微生物學可以作為結合中學生物課改新理念,培養師范生綜合素養的專業課載體[4]。4.言傳身教,創造機會,對學生師范生技能進行培養[5]。
三、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學內容優化是教學改革的中心,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背景下,教學內容應突出實用性和專業性。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以現代觀點審視和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統攬全局,優化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
(一)分析教材,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在備課過程中,仔細鉆研分析教材,把重點和難點總結出來,與實際應用統一起來,使各部分內容有機地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形成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我們選用武漢大學沈萍主編的《微生物學》為教材,此教材內容上強調基礎性、系統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啟發性,編排形式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微生物學的興趣和主動性。以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王家玲主編的《環境微生物學》為主要參考教材。根據實際情況我們編寫了新的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如:將第二章第三節“顯微鏡下的微生物”、第六章第三節“真菌的生長與繁殖”、第十三章“微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內容整合到第三章“微生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整合后第三章更名為“微生物的類群與形態結構”[6]。
(二)突出微生物學課程的特點和重點,避免重復教學
微生物學與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相互滲透、相互聯系。這些課程在授課時間上有先有后,為避免與先修課程、后續課程某些內容上的重復,經常與相關授課教師交流、溝通,同時傾聽學生意見,確定一些重復的內容,遇到先修課程已學過的內容,上課時簡單講解,必要時僅做重點提示;與平行授課內容重復的,與相關授課老師商定,力求避免重復;與后續課程內容重復的,則簡要概括,提供一個知識框架,點到即可,留有余地。這種承前啟后的教學方式,既保持了微生物學課程的完整性、新穎性,又解決了相關課程間的重復教學問題,節約課時。
(三)加強學科領域前沿知識的傳授,拓寬知識面
由于現代微生物新技術和新成果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及時了解現代微生物學發展的前沿和研究熱點,及時搜取最新學科發展動態,將其補充到自己教案的相關章節中去,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緊跟學科發展的步伐[7]。
(四)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主講教師努力將正在講授的微生物學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新聞熱點聯系起來。例如在緒論部分,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放線菌、藍細菌、衣原體、真菌和病毒等類型。諸如用于生產酸奶、泡菜的乳酸菌屬于細菌;放線菌與人類關系最重要的方面是能產生種類繁多的抗生素;太湖“藍藻”事件里藍細菌是元兇;引起沙眼的病原體是衣原體;制作腐乳和豆豉的毛霉,用于釀酒和制作面包的酵母,食用菌等都屬于真菌;介紹病毒時,會提及目前非洲較嚴重的埃博拉病毒、美洲出現的寨卡病毒、受到廣泛關注的禽流感病毒H7N9等。另外在講授細菌的耐藥性時,引入“超級細菌”這一新聞。強調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強調微生物學與人類關系密切,微生物是一把“雙刃劍”,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殘忍的破壞,正確地使用微生物這把雙刃劍,造福于人類是我們學習和應用微生物學的目的[8-10],激發學習興趣,增強使命感。
四、教學模式和方法多樣化
改革教學模式,由教師為中心轉向學生為中心,改變過去傳統的單一的“注水式”教學為“點火式”教學。課堂授課,不再是只利用黑板和多媒體,而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采取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講述法:對于微生物學基礎知識比如微生物的形態和結構采用講述法,在講解中注意使用活潑生動的教學語言,講解的內容要少而精。
啟發式教學法:我們在備課時,會根據教學內容設立一些啟迪科學思維的問題,在講課中,通過這些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有些問題可以引而不講,導而不解,要求學生自己去思考,尋找答案,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1]。
討論課堂與學生講堂:我們的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是中學教師,根據這一實際情況,我們根據微生物學的內容特點除了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外還增加了討論課堂與學生講堂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訓練師范技能。例如:初步嘗試了“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12]。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教師課堂講授章節重點內容,學生課后閱讀教材,根據書中重要概念和問題進行復習,寫出讀書筆記。為了督促所有學生參與,上課前一天將讀書筆記發教師郵箱備查。讀書筆記里包括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寫出至少3個自己不懂的問題,3個自己懂但感覺別的同學不懂的問題,下次課前一半時間交流討論。這種教學模式把教學分為時間上清晰分離的3個過程: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另外,我們在介紹每章內容后,根據內容布置幾個討論題[13],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下次課前一半時間讓同學上講臺相互介紹所查到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比如介紹聚-β-羥丁酸時引入討論題: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研究進展;介紹伴孢晶體時引入:生物農藥和生物肥料研究進展等。通過這些改革嘗試筆者發現學生在課堂上更加專注認真,積極思考問題,課堂氣氛活躍。
五、考核評價機制
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考核是對教學質量的一種檢驗,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為了避免高分低能,平時不學習,臨時抱佛腳的現象,我們對考核評價機制進行了改革。采用綜合評分的考核方式,將期末考試與平時考察相結合,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平時成績包括出勤、平時作業(包括讀書筆記)、課堂提問、課堂講解與討論。為了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全勤和作業全交平時成績即有70分,無故缺勤或缺交作業(包括讀書筆記)1次扣5分。課堂上參與課堂提問、講解或討論1次加5分,100分封頂。期末的閉卷考試中,讓學生參與出試卷,事先告知學生題型應多樣化,為了保證考查的知識點覆蓋面廣,試卷的重復率不能超過10%,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在認真總結章節內容的基礎上出試卷,教師再從學生出的試卷中抽取試題重組試卷,對要考查的知識點學生出試卷沒考慮到的,教師加進去并作必要的提示。通過考核評價機制改革,大大促進了學生參與課堂提問、講解與討論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六、結束語
通過以上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和講解中,積極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課堂的氣氛明顯活躍了很多。但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探索性工作,不僅需要教師精力和時間的投入,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教學觀念、方法、手段、內容和考核評價機制等要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以人為本,不斷地推陳出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彥平,李萍,高翔,等.PBL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J].醫學教育探索,2009,8(6):610-612.
[2]冀宏,趙黎明,顧建華.“因材施教”與“循序漸進”——微生物學教學中的“以人為本”教育觀淺析[J].微生物學通報,2007,34(5):1001-1004.
[3]熊元林,李麗.應用型本科《微生物學》課程目標定位及任務驅動式教學[J].廣東化工,2014,41(8):179-180.
[4]韋偉,胡尚勤,郭霞.高師院校微生物學課程探究式教學實踐與思考[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1):217-221.
[5]陳鋒,吳明暉,顏暉.影響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1,5:23-25.
[6]胡廷章,黃小云,劉仁華.提高微生物學教學效果的體驗[J].微生物學通報,2007,34(4):812-814.
[7]郭潤芳,于宏偉,韓軍,等.以現代教育觀念為核心積極開展微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0,37(1):119-122.
[8]沈萍,陳向東.微生物學(第8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9]張俊會.《微生物學》理論教學中實踐元素的提煉及應用[J].生物學雜志,2013,30(4):100-102.
[10]韓麗珍,謝和,辛智海,等.改進微生物學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創新能力[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4):815-819.
[11]薛林貴,李師翁,唐德平.生物工程專業微生物學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06,33(30):177-180.
[12]劉明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16,43(4):730-734.
[13]朱旭芬,賈小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深化微生物學教學改革[J].微生物學通報,2007,34(1):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