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玉 高燕
摘 要:研究生階段的口譯教學是培養譯員而進行的翻譯教學,其目的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化的口譯人才”;其重點是規范課程設置,完善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口譯技能訓練,探索“以口譯技能訓練為主,語言提高為輔的專題訓練教學模式”,實現培養應用型、專業化口譯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技能訓練;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071-02
Abstract: Interpreting teaching aims at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ed and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and its focus is regulating curriculum setting, perfec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strengthening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exploring specialized training and teaching modes, which take interpreting skill training as main body and language improvement as complemen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fostering applied and professional interpreters.
Keywords: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skill training; teaching modes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大潮下,我國對外交流活動日益增加,時代比以往更加需要專業化、知識化的口譯人才。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許多高校都在重視本科階段的口譯教學,同時增設研究生階段的口譯專業,我校在2010年也增設了日語翻譯碩士專業。據統計截至2013年1月,獲準試辦翻譯碩士專業的高校已達158所。翻譯碩士專業的設立,將很大程度上彌補大學本科生的口譯能力與市場要求所形成的落差,有助于建立大學本科到碩士研究生的完整的口譯教學體系,并通過高層次的口譯實務訓練,使學生獲取較全面的口譯技能,對培養應用型、專業化的日語口譯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保證。“任何新專業的設置都必須以市場需要為導向,凸顯應用特色”(陳科芳,2009)。
那么,如何培養市場需要的具有專業特色的口譯人才,這是口譯教學面臨的新的挑戰。本文將通過對日語口譯教學理論與策略的深入研究,分析口譯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知識結構,設置合理規范化的口譯課程,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建立“以口譯技能訓練為主,語言提高為輔的專題訓練教學模式”,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指導口譯教學的整個過程,提高口譯教學質量,實現培養應用型、專業化口譯人才的目標。
一、口譯的課程設置與教材選擇
研究生階段的口譯教學不同于本科教學,要有完整的課程設置和不同的翻譯課型。因為口譯是綜合運用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的特殊語言活動,所以課程的設置也應該按照口譯人才應具備的語言技能和專業知識而制定。針對專業知識結構,GILE提出的口譯理解公式是:“C=KL+ELK+A 即:理解=語言知識+言外知識+分析”;廈門大學林郁如教授等提出的口譯公式是:“I=S+C+P 即:成功的口譯=口譯技巧+理解+職業準則的運用”;廣州外語外貿大學仲偉合教授提出的口譯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是:“KI=KL+EK+S(P+AP)即:譯員所掌握的知識=雙語知識板塊+百科知識+技能板塊”(仲偉合,2007);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王頎對口譯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必須具備基礎能力(綜合能力)、語言能力即表達能力、口譯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記憶力)”(王頎,2006)。
這就說明口譯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是由“語言知識、百科知識、口譯技能”這三個方面組成。我們所設置的5門專業必修課,5門方向必修課,9門方向選修課,正是符合這個要求。針對課程內部相對孤立,缺乏整體性和邏輯性,專題訓練力度不夠,整體教學水平提高不理想等問題,及時進行課程設置的調適。根據我校研究生的實際情況,第一學期“基礎口譯”課設定了兩個目標:第一是通過大量的句子和短文的日漢互譯訓練,語言技能、雙語運用能力及雙語思維轉換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語言表達也更加規范、靈活、流利。第二是突破了外事及各類大型活動中的致辭這一專題方向。第二學期“交替傳譯”和“口譯速記”課,傳授口譯教學理論與策略的同時,重點突破經濟和貿易兩個專題方向。第三學期的“同聲傳譯、口譯實踐、口譯工作坊”方向必修課,以口譯的技能訓練和專題訓練為主線,重點突破“時事”和“學術會議”方面的專題內容。
教材的選擇原則是,首先讓學生掌握口譯教學原則、內容、方法、技能等理論知識;其次根據口譯專題訓練的要求,利用網絡資源選擇最新資料,打破“一本教材”統籌整個教學過程的觀念,正確處理固定教材與更新教材關系。
二、口譯教學模式
口譯教學模式包括教學目的、原則、內容。研究生口譯教學目的是“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口譯教學原則是遵循口譯技能訓練的規律,圍繞技能進行訓練,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因為研究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課外練習時間有充分的保證,“要求學生上一個小時的口譯課,課外需要兩個多小時相應的練習”(鮑川運,2004),課堂教學要以具有明確主題的內容來組織,在講解口譯理論和策略的基礎上,檢查進度,發現問題,進行講評,提供指導。并且課堂教學以技能訓練為主線,通過反復的模擬專題訓練,掌握各種主題的口譯技巧,將口譯的技巧和方法轉化成學生自己內在的口譯能力。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
“如果能將口譯培訓和各學校的專業特色結合,必將為中國口譯市場提供專業化人才,滿足不同領域發展和交流的需要。”(劉和平,2007)。“為提高口譯教學效果,必須在重視口譯理論的基礎上,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中國的口譯職業化是大勢所趨,而且專業化也有可能實現”(劉和平,2002)。機械、電氣、軟件等專業是我校重點專業,科技日語翻譯又是日語系的強項學科,如果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夠系統有序地培養具有機械、電氣、軟件等技術的專業化日語口譯人才。教學內容選擇與這類技術相關的科技文章,加強對專業術語的掌握,建立實習基地,進行實踐運用訓練。其次,為了培養當地社會需要的真正適應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口譯人才,教學內容多選擇與“哈爾濱冰雪節”、“哈洽會”、“邊境貿易”、“森林資源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綠色食品”、“有機農業”等相關聯的文章,并且讓學生參加展覽會,得到實踐訓練。這樣制定的專題化的教學內容,不僅讓學生掌握這些專業方面知識,而且也提高的口譯實戰能力。
(二)強化口譯技能訓練
“口譯技能是口譯課的核心,也是口譯課的最終目標”(鮑川運,2004)。它包括口譯過程中的分析理解方法、注意力分配、短時記憶與內容重組、筆記方法、信息轉換等。口譯教學必須要遵循口譯的規律進行技能訓練。口譯過程規律是“解碼、換碼、編碼”的思維轉換過程。“解碼”包括“接受”和“解義”兩個方面,譯員在接受信息時通過聽力的理解掌握信息的主要意義。“換碼”是譯員,將原語的信息進行整理,轉換成目的語的符號。“編碼”是譯員排除原語體系的干擾,按照目的語的習慣表達方式,將信息的主旨,重新組合排序的過程。經過編碼的信息,不僅在內容上保持完整性,而且在語言形式上符合目的語的表達規范。
1. 口譯的理解方法
理解方法就是“解碼”的過程,具體通過聽力、分析理解、短時記憶的訓練來完成。“口譯的理解表現為某種將注意力指向源語的整體,并對內容進行思維加工的心理努力,目的是將源語儲存以便轉譯”(鮑剛,1998)。這就說明口譯的理解不僅全面詳細,而且兩項心智活動同時進行。即聽完一段內容,進行口譯復述,首先要求掌握大意并不要求翻譯,養成掌握宏觀意義結構的習慣;進入翻譯階段時打破固定的語法理解模式,找出每一句話的意義單位和意義單位在譯語中的銜接手段,由此形成新的思維習慣,這樣以來即使聽到復雜的句子結構,自然從意義結構上著手理解和翻譯,這樣當語言信息進入大腦時容易形成結構或形象化,不會再關注個別字。
2. 口譯的記憶和筆記方法
雙語傳遞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是“換碼”,這是暫存于短暫記憶中的信息與存在于永久記憶中的知識聯系起來的過程,聯系建立的越快就表示信息處理得越快。據說人的記憶分“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這三種記憶與口譯有重要的關系。據說“瞬時記憶與口譯工作中的原語聽辯有關,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與譯員對原語的內容、關鍵詞等的信息儲存有關 ”。因為短暫記憶的容量有限,所以必須把持續進來的信息立即轉移,這就要求記筆記,筆記的重點要放在意義結構上,這樣就能夠避免筆記和聽力兩項活動的相互干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進行口譯技能訓練時必須要多依賴記憶,把筆記看成是一種輔助手段。
3. 信息轉換方法
信息輸出即“編碼”是口譯過程中的主要環節,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并不是表層結構和單純代碼的轉換,而是意義層面的轉換。“脫離原語言外殼”或不受原文結構束縛的信息轉換是通過科學方法和訓練達成的。
以上所提的口譯的三種技能訓練,是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技術手段,結合實用性強的專題內容而進行的。訓練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通過“三角情景練習”、“配對演練和小組討論”、“會議模擬”等訓練,不僅使學生掌握分析、綜合、聯想推理和信息組合等方法,而且學會聽辨原語語音的同時,借助主題和認知知識進行信息的輸出方法。
三、結束語
研究生的口譯教學目標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化的口譯人才”。在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過程中,我們始終圍繞“技能訓練、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專業化” 的三個重點,并在認知科學、心理語言學、口譯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大量閱讀中外參考文獻取長補短,明確了實用型專業化口譯人才具備的專業知識結構的要求,在此基礎上設計培養方案,不斷地完善已有的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和方法,按照口譯教學的“技能性、實踐性、理論性、階段性”的原則,逐步制定了教學模式。該模式源于口譯教學實踐,又反過來指導教學實踐,對于提高口譯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科芳.翻譯專業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J].中國翻譯,2009,3.
[2]仲偉合.口譯課程設置與口譯教學原則[J].中國翻譯,2007,1.
[3]王頎.口譯理論與日語口譯教學實踐初探[J].上海翻譯,2006,1.
[4]劉和平.對口譯教學統一綱要的理論思考[J].中國翻譯,2002,7.
[5]蔡小紅.口譯互動教學模式績效研究[J].中國翻譯,2008,4.
[6]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7]鮑川運.關于翻譯教學的一些思考[J].中國翻譯,2003(3).
[8]鮑川運.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教學[J].中國翻譯,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