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婕 丁莎伊莉 董超
摘 要:互聯網使得地球變成了地球村,當今的信息化社會使得人與人通過網絡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當中要數年輕大學生上網最多,網絡平臺的數量不斷增加,網絡上的言論自由、網絡環境的管束難度帶來各抒己見的便利的同時,網絡輿情的狀況值得重視,也對當今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不一樣的要求與挑戰。此研究主要是觀察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政帶來的影響,并提出了解決觀點和解決方案。
關鍵詞:網絡輿情;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147-02
Abstract: The Internet makes the earth become a global village, 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makes people closely linked through the network.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network platforms, people enjoy freedom of speech and they can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s on the Internet.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oses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 modern times. This study mainly observes the impa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大學生是互聯網用戶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網絡的隱秘性和流通性,不少大學生喜歡在各大網絡平臺發表一些言論,或者是瀏覽一些信息和資訊[1]。輿論、不實流言或者一些個人觀點,借助網絡的即時性和流通性,往往很容易帶偏學生的觀點進而甚至影響整個高校網絡輿論情和政治判斷。對于網絡語言暴力或者不實言論的傳播,也沒有具體而明確的法律法規去約束,不懷好意的網絡輿情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更是給各大高校的思想教育和高校的自身發展帶去了很多挑戰。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含義
高校網絡輿情是網絡輿情的其中一種類別,可具體理解為教師或者學生有時候會就某一事件在網上展開自己的觀點和討論形成校園內的網絡環境氛圍,稱之為高校網絡輿情[2]。那么類似于網絡輿情的構成,社會的突發狀況,國內外時事熱點和與大學生自身息息相關的事件往往就組成了高校網絡輿情的三大內容,可以說高校校園輿情就是這三個狀況的相互組合。網絡的即時性和流通互動性以及高校大學生“群居性”和“熱愛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些因素使得大學生的交流往往是很密切的,也注定了大學生使用網絡的高頻率性,大學生相似的社會閱歷和差不多的社會經歷,多半缺乏正確的辨別能力,但是往往都存在逆反心理,往往使得大學生容易集體被輿情引領,所以高校輿情的傳播速度也是非常快的,這既可以用來傳播正能量,但是被有心之人利用來傳播不良思想和內容,后果卻不容樂觀。
二、高校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高校網絡輿情管理體系缺失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網絡更是如此,大學生又是非常熱衷上網的群體,甚至于多數課程都是依賴新媒體網絡,網絡的普及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無論是社會法律法規還是高校紀律制度都對網絡輿情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網絡的傳播速度不容小覷,有利有弊,高教的管理方式大都是照本宣科,從前的學生紀律制度已經相對落后不再使用,亟待高校對輿情管理作出相應的教育改革和制度創新。
(二)高校網絡輿情管理平臺不到位
目前高校對于輿情狀況較之從前已經投入關注和整治管理的精力,但是力度和速度相較于網絡的傳播速度還是比較遲緩和落后[3]。高校大多有自己的官網,而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網絡也有一些關于高校的校園輿情,但是上傳的內容和更新的速度都是少而低,高校往往都希望學生能夠關注自己的官網,但是網絡的精彩遠遠不是高校官網可以相比的,這種想法欠缺對學生興趣愛好的把握,往往結果是適得其反。高校在這方面也沒有專職人員專門去運營和管理高校輿情的制度紀律,官網上往往一些學校通知、考試成績、學校新聞以及社會主義的一些內容,很多學生都覺得自己學校的官網枯燥又無聊,其實高校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到網絡輿情的管理上面,針對那些傳播虛假謠言或是言論過激甚至語言暴力的學生行為做出相應的整治和改善,才能營造一個更好的校園輿情環境,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正能量的傳遞清理出一個良好的傳播通道。那么如何讓這些內容是的學生變得喜而樂見,則是高校教師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三)大學生不成熟,自身問題導致
一個群體往往具有群體性的特征,大學生這個群體的特征就是具備一定的社會閱歷但是不夠成熟容易偏激也愛好表現,會像小孩子一樣在言論自由的網絡環境發表一些“童言無忌”的自我觀點,對于事物和人物的辨別缺乏深厚的眼力。尤其是遇到那些和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時事論點,大學生在這方面非常容易受到流言蜚語和不實言論的蠱惑和影響,分辨能力相對較低。同時大學生的自制能力也比較弱,很容易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無法自拔,有些學生能夠在游戲中獲得滿足感或者是在一些網站上發言滿足表現欲,這一點很容易成為網絡輿情的一個很大的傳播力量,造成不容小覷的影響。這對于高校對校園輿情的控制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現代互聯網的普及,牙牙學語的兒童也懂得游戲的樂趣和被吸引,因此對于學生正確的網絡意識,要從小培養,讓學生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被虛擬的網絡世界所引誘,失去自己。
三、網絡輿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一)對高校思政環境帶來的挑戰
當今的社會毫無疑問是一個網絡時代的社會,新媒體的普及,連地球都可以通過網絡的相連變成了地球村,但是網上的信息魚龍混雜、稂莠不齊,大學生的分辨能力相對較低但是接受能力相對卻高,日常的課程是指都是使用新媒體網絡授課,網上也有很多網絡課程,大學生很容易被不好的信息影響,進而影響高校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出的努力。網絡無疑是一個言論自由的環境,學生可能深陷語言暴力或者隨意發表言論攻擊他人,這些狀況只能依靠在高校改善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去改善這些狀況,一味的斷網,控制學生網絡肯定是不可采取的方式,這樣反而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加嚴重,只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并且讓學生的德育中感受到趣味性,方能提升教育效率。
(二)對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能力帶來的挑戰
大學生是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強的一個群體,但是在高等教育環境中的他們,可以說是新媒體和網絡最直接的一個接觸群體。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當不斷更新自己的信息和進修新媒體技術,做到和學生一樣熟悉瞬息萬變的網絡,提升自身的技能和育人能力,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熟知學生的網絡環境氛圍,方能更好的展開思想教育工作。
(三)對傳統高校思政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戰
互動性、突發性是高校網絡輿情的普遍特點,經常是以獨家報道、實時熱點,突發新聞等幾種形式傳播,并且這幾種輿情的形式通常都是融合著出現,借助網絡的傳播力度和即時性,短時間內就會爆發式傳播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囫圇吞棗填鴨式的方式進行思想的教育,殊不知這樣往往會產生巨大的反效果,讓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嚴重,往往容易在網上發泄情緒,對于校園輿情的建設非常不利。高校的德育教師需要迫切改變現有的教學觀念和方式,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德育課的設計,而不是繼續傳播不合時宜的硬道理,囫圇吞棗、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育。
四、網絡輿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對策
(一)加強網絡輿情隊伍建設,提高管理能力
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這一文件中,中共中央國務院明文章規定:網絡思想教育必須嚴重重視并有效的向學生傳遞正確的上網和使用網絡的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的思想德育教育要巧妙運用網絡去傳播,努力去取代網絡上傳播的那些不良思想。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網絡又是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新媒體,所以監測好校園輿情情況,也就了解了大學生的思想,就從根本上有了整治校園網絡輿情的思路。高教教師要切身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素質,重視對于學生的正確網絡使用意識的培養。
(二)關注網絡輿情動態,加強網絡輿情引導管理
當今很多教育和學科的展開都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教師在在教育之余,也可以多家關注網絡輿情動態,掌握一些時事熱點和突發新聞,最好的教育是融入學生的教育。當教師自身掌握網絡輿情,在網絡世界里也能游刃有余,自然能更好起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梳理正確的價值觀進而幫助高校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輿情環境。教師也可以選取學生代表幫助一起管理校園網絡輿情環境。學生相互間的溝通往往比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更為緊密,這樣就能夠幫助教師更好的去了解學生,對于思想德育的工作可謂是事半功倍。網絡輿情的整治,要從根本上解決,就是去給學生做一個正確的引導,培養他們正確的意識和三觀而不是暴力的去限制學生上網。
(三)加強大學生自身德育教育,提升自律水平
積極樂觀地努力營造良好的互聯網環境是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在《文明上網自律公約》這個文件中樹立的目標和修訂文件的意義。高校德育教師應該向學生傳達自身的社會義務,應當明確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互聯網瞬息萬變,不定因素非常多,良莠不齊,魚龍混雜。高校德育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不僅要注重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傳輸,也可以改變一下考核方式,比如把高校輿情教育的考核列入教師的考核范圍,切實的讓教師注重對學生的教育。
高校指定的針對校園網絡輿情的管理需要切合實際,根據網絡輿情的狀況來制定,要符合大學生的心理和可接受度,學生一旦產生逆反心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雪上加霜,也會助推不良校園輿情的傳播。同時,也要靠社會的支持和監督,大學生總的來說自我意識強烈,但是分辨能力尚不夠強,高校在改變教育思路、方向、方法的同時,除了灌輸思想德育,也要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共同營造一個優秀的網絡環境和正能量的高校輿情狀態。
參考文獻
[1]張明媚.網絡輿情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黑河學刊,2014(11):115-116.
[2]高峰,王國春.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對策的探索[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6,26(3):56-58.
[3]蔣篤君.高校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