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周劍波
摘要:中央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等多個配套文件都有涉及或者專門關于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內容。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這標志著此項改革已經開啟從政策設計層面轉向實踐落地層面的新進程。盡管新一輪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沖鋒號已經吹響,但大范圍、整體性的推進目前仍處于試點階段,與改革的相關問題仍存有觀念和理論上模糊和改革路線欠清晰的情況,還需要進行深度討論。
關鍵詞:政企協作;產權利益維護;人才培養
1相關理論
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以皮奧里(M. Pioer)、戈登(D. Gordon)、卡諾依(M. Carnoy)等為主要代表。該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并不是統一的,按照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勞動力市場內部結構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劃分方法。第一種劃分法將勞動力市場內部結構分為主要勞動力市場和次要勞動力市場,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同樣水平的勞動力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在主要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與工資水平是成正比例關系的;但在次要勞動力市場,這種正比例關系并不成立。主要勞動力市場工作穩定、收入高、工作條件好、福利待遇好、培訓機會多、個人升遷發展的前景好;而次要勞動力市場則與之相反,其工作不穩定、收人低、工作條件差、培訓機會少、缺乏良好的晉升機制;對于主要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而言,教育和培訓能夠提高其收人,而對次要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而言,接受教育和培訓對于提高其收入沒有作用;并且主勞動力市場和次勞動力市場之間的流動較少。第二種劃分法將勞動力市場分為高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壟斷的勞動力市場和競爭的勞動力市場。高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包括那些就業條件至少為大學畢業的職位,主要包括行政類、管理類、科學技術類以及專業服務類職業崗位。能進入這一勞動力市場的基本上都是在經濟上享有相對特權,家庭背景良好的有產者階級或中產階級的成員,他們享有較高的工資待遇和更大的就業保障并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壟斷的勞動力市場又稱為有工會組織的市場,其特點是該市場存在嚴格的內部等級制,該市場的工資待遇低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市場,但高于競爭性的勞動力市場。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的突出特點是工資最低、就業最不穩定、工作條件最差、提升機會最少。這一勞動力市場不僅包括競爭性公司、企業以及工廠中的職位,而且還包括壟斷公司中的辦事員等職位。 第三種劃分法將勞動力市場分為外部勞動力市場和內部勞動力市場。外部勞動力市場指的是勞動力的價格、分配和培訓方案是受經濟變量直接控制的市場,它主要存在于小型的、競爭性的企業之中,與競爭性的勞動力市場較為相似;而內部勞動力市場,顧名思義,指的是存在于企業內部的勞動力市場,它實際上也就是企業內部的各種勞動合約與就業安排的制度總和。
2產權的法律保護及公眾利益維護
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產權的法律保護及公眾利益(包括企業員工利益)的維護對于成功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可或缺。法律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制度規范,任何改革都不能超越法律或者說要有法律作保障。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與嚴格的執法可以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2015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推進法治建設、提高依法合規經營水平,增強依法治企能力,以服務于分類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等重點改革任務的推進。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重申“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混合所有制改革所涉及的主要法律問題是產權保護。保護少數股東的權利,尤其是非國有股股東的合法權益對非國有資本能否積極參與到改革過程中至關重要。“有恒產者有恒心”,如果少數股東的合法財產(如股權)不能得到法律保護,那么它們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就會大大削弱。由此,如何平等保護各類股東權益應是法律制度完善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企業應將法律條文落在公司治理制度與運行機制中,如通過對董事會議事程序、專業委員會成員組成、投票規則等進行設置,切實保障非國有股東在企業決策和運營中的知情權、話語權及監督權。混合所有所有制改革可能會引起公眾的擔憂,維護包括企業普通員工在內的公眾利益是改革過程中必須關注的內容。為逐步消解公眾對切身利益的擔憂,應充分尊重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不僅要保證改革方案的明晰、規范、公開,還應公布改革進程、階段性成效與遇到的問題,提高改革的透明度;運用審計等監督力量對企業改革過程進行專項監督與評估,定期公開審計結果,防止有人借改革之名中飽私囊;當涉及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調價時,應在保證其公共品性質不變的基礎上廣泛征求意見。在解決企業職工被分流或下崗的問題上,一方面應與財政、民政、社會保障等部門制定聯動方案,保障下崗員工的基本生活,并進行再就業培訓;另一方面,出臺政策方案、提供資金,主動幫助一些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從原企業中分立,成為獨立的經營主體,這樣既能保住全部或部分工作崗位,又可減少改革成本。同時,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現狀,運用現金獎勵、退休金計劃、醫療保險福利等與員工持股計劃一起構成相對完整的員工激勵體系,并在規則框架內加速實現激勵計劃的落地開花,以提高在職人員士氣。同時,探索、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將計劃的設計重點放在平衡激勵效應與約束效應上(德勤,2015),既要擺脫“平均主義”的傾向,又不能使其成為部分人員暴富的工具。
3對人才培養的啟示
實現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崗位需求的匹配,關鍵是要建立一套與學生人文素養、專業素質培養并行的就業能力培訓體系。在當前形勢下,必須將學生就業中遇到的瓶頸問題靠前解決,縮短學生進入社會就業的“陣痛期”。政府要在準確把握就業市場對大學生就業能力要求的基礎上,對大學生未來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前瞻性考慮,指導調整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就業技能系統培訓,提高學生求職技能和工作能力。政府應該嘗試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與高校聯合開展大學生技能培訓。充分利用高校專業資源促使學生獲取有關教育、職業訓練及就業的正確信息,協助大學生在進入就業市場前做好基本的準備。從制度層面加強高校就業指導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經費支持等內容,為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指導和培訓提供機制保障。同時對高校就業工作的考核決不能開展以就業率為導向的結果性考核,應該化結果性考核為過程與結果并重性考核,加大高校對學生就業培訓、提升就業能力的考核比重。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訓應分為兩個層次來進行,一類是應普遍開展的求職目標、敬業精神、職業規劃、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另一類是應重點開展的實踐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創業精神與創業能力、團隊協作與組織溝通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萬華煒、程啟智:《中國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產權經濟學分析》,《宏觀經濟研究》,2008年第2期。
[2]吳延兵:《國有企業雙重效率損失研究》,《經濟研究》,2012年第3期。
[3]宣曉偉:《按現代化轉型的要求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比較》,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