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聯歡
摘要:在科技發展的帶動下,今天的社會呈現出突飛猛進的發展之勢,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市場經濟實現了從不成熟到穩定,到深入發展的過程,而全球一體化發展的模式同樣在促進更多跨國貿易的形成,所以說,現代社會環境下的企業,面臨更多的機遇,同時面對更多挑戰和競爭。而今天的企業競爭,更多的是技術的競爭,文化的競爭。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當前企業生存環境下增強企業文化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的有關問題。
關鍵詞:企業文化;生產經營;深度融合
所謂企業文化,就是指企業在日常的生產經營實踐中所形成的以企業發展為核心,能夠為企業員工所接受和認同的思想,通常情況下,企業文化都要體現出企業的特色,要體現出企業的準則和標準,能夠讓員工自愿的受企業文化的約束,同時,企業文化也應當服務于企業發展,能夠包含企業準則,經營作風,企業精神,道德規范,發展目標。可以說,企業文化是企業的凝聚力,更是今天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以現代企業更加注重對企業文化的塑造。而我們也一再強調,企業文化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服務于企業生產經營,實現企業盈利,所以說,增強企業文化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在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增強企業文化與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具體應如何在實踐中開展呢?
一、樹立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適應的企業文化
上面已經提到,企業文化包含著企業準則、經營作風、企業精神、道德規范以及發展目標,可以說,企業文化直接引導企業發展,也正是因為如此,只有企業文化樹立的科學,符合企業發展,才能真正保證企業文化發揮作用,使企業文化與生產經營深度結合,所以說,做好企業文化與企業生產經營深度結合,第一步就是要樹立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適應的企業文化:
(一)深度了解企業
企業文化服務于企業發展,自然也需要植根于企業文化,所以說,樹立與企業實際生產經營相符的企業文化,需要深度了解企業。以當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當前市場發展迅速,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主體,組成也越來越豐富,特別是國家對企業管理的政策逐步放寬,這都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多便利條件,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今天的企業與過去相比,同樣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比如在經營范圍上,今天的企業經營已經不再局限于某一種或者某幾種范圍,可以說只要不是法律禁止的,企業的經營不受限制,這也就決定了企業的復雜性,所以在樹立企業文化的過程中,就必須體現出企業多樣以及包容的基本特征。除了了解企業當前的經營情況之外,樹立與企業經營情況相符的企業文化,同樣需要了解企業的發展歷史,企業的歷史通常更能反應的精神,體現企業發展歷史的企業文化,同樣更能獲得員工的認同感和榮譽感,這樣企業文化才能真正成為企業的核心凝聚力。以油田公司為例,樹立企業文化,必須要結合油田企業的實際情況,能體現出油田企業在發展中的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也要體現出油田企業在現代社會的重要地位??傊?,實現企業文化與企業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需要樹立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適應的企業文化,深度了解企業文化是必然選擇。
(二)學習企業文化相關理論知識
有了企業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樹立與企業生產經營相符的企業文化,還需要有科學的企業文化理論為基礎。企業文化的樹立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內容,從泰勒的管理學理論開始,企業管理理論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著,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內容,自然也有科學的理論基礎,需要以社會發展為指導。所以說,樹立與企業相符的企業文化,需要學習企業文化相關理論知識,包括國外企業管理中的相關理論知識,也包括國內一些優秀的企業文化,特別是同行的企業文化,對于本企業企業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以企業文化為指導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可以說,好的企業文化的形成,就完成了企業文化和企業生產經營深度結合的一半,好的企業文化與企業實際情況相符合,植根于企業,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所以在這樣的企業文化之下,企業文化與企業生產是自然的一體的,實現企業文化與企業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在實踐中,則還需要以企業文化為指導開展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好的企業文化形成后,如果不能指導實踐,那么就失去了意義,企業文化指導企業生產經營,實現企業文化與企業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主要可以通過幾個途徑實現:第一,在企業內部加強企業文化宣傳,讓企業文化滲透到每個員工的思想中,這樣員工在從事企業生產經營工作時,就會在潛意識里以企業文化為指導,這樣就可以更好的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而宣傳企業文化,一方面是可以在企業的職工大會上宣傳,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內部的宣傳欄進行宣傳,此外,也可以利用現代互聯網平臺,比如可以在企業的微信群中宣傳,微信公眾號上宣傳等;第二,監督企業文化的落實情況,對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要進行監督檢查,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企業文化為指導。
參考文獻:
[1]錢金生.石油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研究[J].文化新探,2017(03).
[2]寧小苗.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融合研究[J].東方企業管理,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