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寧娟+牛睿+劉榮+方歡樂
摘要:藥學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為適應醫藥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要求藥學人才具備技術覆蓋面廣、實踐能力強的特點,藥學專業的實驗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縮小學生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培養學生從事基層醫藥衛生工作,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創新能力。[1,4]通過多年的探索,我校藥學專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從實驗內容、實驗平臺建設、培養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關鍵詞:人才培養 藥學專業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145-01
一、藥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傳統的藥學實驗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每門課程的實驗課獨立設置,實驗課安排的實驗項目多為驗證性實驗,項目之間缺乏連貫性和相互聯系,教學方法多以傳統的灌輸方式為主。由于實驗項目缺乏連貫性且教學方式單一,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只是按照老師指令進行傻瓜式的操作,導致學生對實驗教學課程普遍不感興趣、不重視,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藥學實驗改革的內容
(一)調整實驗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
為適應醫藥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學生從事基層醫藥衛生工作的能力,我校藥學專業通過調整各門課程的實驗內容,刪除部分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提高實驗項目的應用性和實用性,包括由教師給學生擬定課題題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閱相關文獻,設計實驗方案,篩選出優秀可行的方案,完成實驗。[2]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起監督引導作用,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團隊協作意識。
(二)建立與就業體系對接的多角度、多層面的實驗平臺
藥學專業實驗室主要承擔藥學本科專業的基礎化學和專業課程的實驗,藥學實驗室包括化學實驗室、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物分析等實驗室,這些實驗室是根據課程來劃分,每間實驗室承擔對應的實驗課程。為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和協作,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我們結合藥學專業特點和就業崗位的專業技術需求,將一些功能相近實驗室整合起來,形成了化學基礎實驗、中藥提取、藥物合成、藥物分析檢驗等平臺,一方面加強了實驗室的資源共享,建設了與就業崗位對應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就業崗位的實踐平臺中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三)導師制培養模式的實踐
對藥學專業實施導師制培養模式,具體表現在學生本著興趣的原則和專業課教師配對,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或者以校級大學生創新項目申報為契機,與指導教師商議完成相關項目的申報書、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準備、實驗室實施、數據處理和論文的撰寫等過程,旨在以興趣為動力,用真實的課題或科研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完善考評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
實驗課程的考評不僅可以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衡量教師的實驗教學水平,而且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3]傳統的實驗考核往往包括實驗報告和實踐操作兩個部分,放在每學期的最后,這種考核方式注重結果,忽略了實驗考核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考核的主要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才是衡量掌握實踐操作能力的情況。
新的考核,更加注重實驗過程的考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體表現在教師在上課前將實驗項目提前給學生,然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成員內部分工決定實驗的講解人員、實驗材料準備人員、示教人員和實驗考核人員,相互之間商議每個項目的實驗考核標準,實驗結束后,讓小組成員之間根據考核標準對每次實驗進行考核,每次實驗項目的考核占總成績的70%,需要提高每次考核成績的,可平時加強練習,到期末整個實驗結束后,每組推薦一個評委,組成考核小組,由想爭取更高成績的學生現場操作,考核小組現場點評并給成績。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進行適當的補充和更正。這樣既可衡量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更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三、藥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成效
通過不斷進行的實驗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科研素質和動手能力,實驗教學與科研也可形成“相互結合、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商麗宏,朱啟文,吳敏范.對高校研究室開放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2):164-165.
[2]周志勇,李德鴻,陳亞昕,柳蔚,喻玲玲.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藥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藥房,2016,27(6):854-856.
[2]童婧,郭曉蓉,夏云,房文亮,周放.如何加強獨立學院藥學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2,(4):170-171.
[3]黃祖良,韋賢,黃健偉,王金妮,錢力.構建藥學專業“多維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5):159-16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