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萍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133-01
語言文字是一切知識得以繼承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每個民族優良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每個民族要能強大少不了知識的武裝,更少不了優秀道德品質的護航。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得和諧發展”。從中明確了語文教學,就老師而言,既是教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功能,又是教學生做人;就學生而言,不僅是學語言文字這個工具,更是學做人的道理。它的教學目標,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還要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樹立遠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更好地發揮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呢?這里有我的幾點淺見:
一、在導入中滲透德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頗有一番道理,它告訴了我們應把好教學第一關。對此,我們不妨大肆渲染“開門紅”的課堂教學藝術,使德育知識滲透“精而細”,恰到好處。因此,精心設計生動、巧妙的導語,通過導語感染和教育學生。如:在《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教學中,不妨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北京和新疆的美麗景色,并提問:“為什么文中的兩個小朋友都想去看北京、新疆呢?”這樣的導語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們為我國的大好河山感到驕傲與自豪,從而培養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探究新知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課的德育不是強加的,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必須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滲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
1、在朗讀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程強調“以讀為本”。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從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公雞和小鴨子》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小鴨子飛快地游到小公雞身邊。”在教到這里時,應引導學生讀讀去掉“飛快地”的句子的,說說自己的感受一樣嗎?(小鴨子奮力地游,速度很快,它很著急。) 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鴨子?句子多讀,且精讀,把它讀得恰如其分,真實感人,從而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小鴨子那顆善良而又美好的心靈。
2、欣賞插圖,利用圖片滲透德育
引導學生欣賞插圖,領悟圖意,有助于學生把課文較為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借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如教《春夏秋冬》一文,除了書中的插圖外,再利用多媒體出示我國一年四季的圖片,二者結合,讓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四季的特點,再配之教師的講述,就能使學生對祖國壯美河山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讓學生產生了自豪之感。
三、在課堂練習中強化教育
課堂練習能鞏固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思維,形成學生能力。在反饋練習中我們可從抓住訓練重點,在突破難點上下苦功夫,巧下功夫,恰到好處的滲透德育。如:在《升國旗》一文教學中,我在課堂鞏固訓練中實施了讓學生帶著感情去重現升國旗的情景,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華,從而讓他們在這樣的課堂練習中認識到了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和標志,她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我們要熱愛她。
四、在看圖寫話中誘導德育
新課程教學建議對寫作提出要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要說假話、空話、套話。這不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見學生習作要融進學生生活,與學生的行為習慣聯系起來,使學生通過寫作感知做人道理,學會做人。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每個有利時機,自覺地、有意識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書,這對于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機滲透道德教育。
五、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實施德育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口語交際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如:《請你幫個忙》、《打電話》、《一起做游戲》等內容教育學生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禮貌待人。上好口語交際課,也能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六、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務知識,而且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處處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
總之,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只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結合起來,以社會為課堂,講課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一,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