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
摘 要: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交流,只有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才能把握住課堂的靈魂。因此加強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策略的探究很有意義。
關鍵詞:語文課堂;情感共鳴;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154-01
在小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就是情感活動的過程。只有將教材的創作情感、教師的教學情感和學生的學習情感三者溝通、融會,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終才能使教學場景呈現出強烈的情感共鳴狀態。
一、教師的激情是點燃師生情感共鳴的火花
一堂語文課是否充滿生機,關鍵在于教師的感情是否投入,如果教師進入了角色,產生了激情,那么就將成為點燃師生感情共鳴的火花。教師應滿腔熱情,滿懷豪情,在良好的師生關系氛圍中,讓學生的智慧之光主動、生動閃現。教師的激情應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包括“導”、“讀”、“講”等一系列的語文教學活動之中。那么教師的“導”應要求精練,必須動情,使學生一開始上課就進入蓄勢狀態。教師的“讀”,應準確、流利、繪聲繪色、聲情并茂,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或義正嚴辭,或清新明快。教師的“講”應當聲情并茂,激動之時可用手勢等體態語言,將課文中的無聲文字變成有聲有色的語言,通過教師的喜、怒、哀、樂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激起學生感情的火花,使師生情感產生共鳴。
二、通過創設情景,激發情感共鳴
小學的課文寫得有聲有色,生動有趣,包含作者強烈的情感。在學生朗讀時,應充分利用掛圖、幻燈、多媒體、板畫等再現課文的情境,給學生營造出與朗讀目標所吻合的情感氛圍,把書面語言變成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的情緒被默默地牽引達到飽滿的狀態,使有感情的朗讀成為學生情感宣泄的需要,呼之欲出。例如,《江南》一課,為使學生感受江南的美景,可以利用多媒體放映江南水鄉江水如藍,清可見底,碧綠的荷花襯著嬌艷的荷花,一群群魚兒在水中快樂嬉戲的動人美景,使小朋友真正體會到江南的“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在這種美景中坐著小船,采著蓮蓬,多像在一幅畫中游覽。在這種情景的感染下,學生們都能把這篇課文讀得響亮而富有情趣。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時,指導朗讀課文最后一部分時,在黑板涂上藍色的大海,浪尖上飄著朵朵鮮艷的花瓣,再這樣引讀:我們衷心愛戴的鄧小平爺爺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的豐功偉績將永遠與(大海)同在,與(人民)同在。只要有浪花的地方,我們就能看到他的(身影),聽到他震撼人心的聲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的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鄧小平爺爺將(在大海中永生)。歌曲“春天的故事”和著同學們的聲音在教室里回蕩,更激蕩在每個人的心頭。
三、精讀品析,感受情感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創設生動的情感氛圍,調動學生感知作品美的欲望,力求與他們的情感產生共鳴。例如,教學《愛如茉莉》一文時,最為感人的場景是爸爸媽媽在病房里相互關愛的動作、語言和神態。當作者推開門一看,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只見媽媽躺在病床上,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緊握著媽媽的手,頭伏在床沿邊睡著了。
教學這段時,我先讓學生靜靜觀察畫面,然后說說感受,并以不斷激發學生愛的情感掀起學生愛的漣漪,使學生的心靈再次受到愛的強烈沖擊。此時,我讓學生靜聽歌曲《愛的奉獻》,邊聽邊回憶生活中讓自己感動的事。當音樂結束,學生從回憶中回到課堂,他們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情,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已完全從文本走進了生活,他們的內心正被洶涌澎湃的激情激蕩著,正被感恩的情懷浸潤著。
四、合理想象,是激起學生情感共鳴的必由之路
想象是人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過程。為了讓孩子們觸景生情,我在教學《放小鳥》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將窗戶內外兩只小鳥的“深情呼喚”通過動畫形式展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兩只小鳥的叫喚,讓孩子們感覺到了它們之間的深情。于是,借此引領孩子進行合理想象:那兩只小鳥可能是什么關系?它們在交流什么呢?于是,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想象成了小鳥與鳥媽媽(鳥奶奶等)。它們身臨其境,扮演各自的角色,將平日里家人之間的關系演繹得惟妙惟肖。在他們充分想象、交流的基礎上,我又提問:作為文中的“我”,聽了它們的叫喚,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通過這一系列的情境想象,孩子們經歷了一次分別、苦尋、重逢、相聚的感情波折,他們體驗了其中的悲歡離合,還認識到了小作者的善良。孩子稚嫩、純真,天生對弱小動物有憐憫之心,再加之課堂上想象環節中教師的引領,相信他們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做人的行為準則。
五、感悟體驗,以情生情
教學時我們應借助課文中優美形象的語言,通過朗讀、品味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音樂美,領會語言的意蘊美,體驗語言的情趣美,使學生的情感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如《生命橋》一文,描寫了一群被逼至懸崖邊的羚羊,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不得不用犧牲老羚羊的方法來擺脫困境的壯舉。獵人們被這個情景驚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獵槍。看了這個故事,學生的內心有怎樣的感觸呢?對羚羊、對動物、對所有的生命在面臨絕境時所創造出來的奇跡,又有怎樣的理解?教學時,我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談談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從學生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學生此時的內心:有的看到羚羊被狩獵隊追殺而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時,為人類的不光彩行為感到慚愧;有的為羚羊未來的命運擔憂;有的看到老羚羊用自己的身體做“橋墩”,為年輕羚羊架起生命之橋時,被羚羊在危難中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所震撼……此時,學生的情感在感悟體驗中生發,與作者、文本產生了共鳴,從鮮活的語言文字中,學生受到了熏陶、感染和教育。
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脫離了感情,就是麻木的、冰冷的文字,就會失去生命的底蘊。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情感,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凈的底色,讓語文教學呈現活力與生機。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能達到“情感共鳴”這一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