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超
【摘要】當前新媒體時代為背景,通過對新媒體教學的內涵進行闡述和分析,在結合這一教學手段優勢的基礎上,對高校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應用新媒體教學手段的具體應用和價值進行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139-02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破了思維觀念在傳統的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而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逐漸普及也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的認知。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承擔著對各民族地區高校和民族院校全體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民族教育的主渠道,在民族地區和民族院校人才培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高校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有必要借助相應的媒體平臺以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方式對學生展開更為深入的民族理論教育,進而從整體上提升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教學的實效。
一、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使用新媒體教學手段的必要性
新媒體教學,即借助新媒體展開的教學,具體來說就是利用以網絡新興媒體為核心的多元化媒體形式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使其與傳統媒體教學相互配合,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新媒體教學將多媒體技術、網絡平臺、即時通訊軟件等諸多媒體形式納入到教學體系當中,通激發學生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和思想,同時可以幫助我們更直接、深入、準確、客觀地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而實現與學生共同學習的目的。 對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理論性較強,在學習和講授過程中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教學效果。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破了思維觀念在傳統的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而新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逐漸普及也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的認知。在此背景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有必要借助相應的新媒體平臺,以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方式對學生展開更為深入的教育,進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對相關理論與政策的把控能力,為其正確民族觀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礎。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網絡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領域和基本生活方式,瀏覽和接收小容量、碎片化卻極具即時性的信息成為大學生的習慣,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習慣,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學過程中使用新媒體工具,是增強課程吸引力和時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新媒體教學手段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中的應用價值
1.豐富教學資源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的內容較為豐富,涉及到各民族和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極強的現實性要求教師能充分地將熱點民族問題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教材的準確性、嚴謹性和理論性又決定了課程的諸多內容必然抽象甚至晦澀,單純依靠教材提供的素材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教學內容。新媒體平臺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為教學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學素材,滿足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對各類知識和信息的需求,新媒體信息的即時性也有助于將真實的實際事例和最新的熱點問題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提供把理論和當前民族問題進行比較與鑒別的機會和條件,提升民族理論對民族問題發展的前瞻性魅力,提升民族政策的可信度與說服力。新媒體平臺提供的短文、短片、動畫、圖片、動態圖片等豐富的素材有利于增強課程的生動性、趣味性和直觀性,提升教學的吸引力。
2.延伸課堂教學
在傳統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只局限于課堂,而在課堂結束后,高校教師并不能對學生關于課程難點予以及時解答,同時,也難以了解學生在課后的實際學習和生活情況,無法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惑。基于新媒體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借助QQ、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針對課堂中的重點知識進行全面解剖和適當補充,學校、教師可以通過建立思想政治理論精品課網站、數字化在線學習平臺等課程網絡陣地,將教學拓展至課堂之外。 可以通過推薦學生關注“國家民委”、“民族報”、“民族史”等微博、微信公眾號幫助學生獲取更加及時和全面的知識和信息。從而使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在豐富了課程教育教學手段和提高教學實時性的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將教育教學工作融入學生的課余生活中,使學生的民族觀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性影響并得以提升。
3.拓展實踐教學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通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揭示民族形成發展規律以及解決民族問題的途徑,系統闡釋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革命時期和國家建設時期靈活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理論和政策。 課程內容理論性強,同時又與民族地區的社會實踐和具體情況密不可分,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實踐教學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認識我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背后深層次的價值取向和決策依據”,是增強民族理論與民族課程實效性的重要手段。新媒體技術的興起和繁榮為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實踐教學手段現代化提供了即時的技術路徑。新媒體技術可以為田野調查、社會調研等實踐教學環節提供即時互動平臺,可以利用新媒體進行問卷調查、訪談以及資料、圖片和信息的收集等實踐,新媒體也為實踐環節、實踐成果和研究成果等各項圖文信息的發布提供平臺,增強實踐教學環節的互動性,提升實踐教學成果的影響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參與感和實踐興趣。
4.增強教學互動
長期以來,受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和教師間交流往往僅限于課堂,特別是對于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這一比較嚴肅、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而言,教師和學生間實現頻繁、高效的互動更是難上加難。而在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支持下,師生間的交流不只局限在課堂中,通過借助相應的新媒體平臺,師生雙方可以打破以往對彼此的互動模式,教師和學生能夠在課下隨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溝通,從而增進交流,從而增進師生間的相互理解,構建良好師生關系,提高師生課堂的配合的默契程度,營造更好的課堂氛圍,從整體上提高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的課堂效率,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樂民.《民族理論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革探究》,《科教導刊》,2014年9月.
[2]王雙群.《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5年第11期.
[3]周少青.《多元文化共生下的民族政策與國民教育共識》,《共識》,2012年7月.
[4]王淑蘭.《新時期高校民族理論課程教學新任務初探——基于一次小型調查的思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年第3期.
基金項目:本文為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學)子課題:貴州民族團結教育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