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摘要】在國家教育的新課程改革與發展下,學生由原本的被動接受學習法逐漸轉變為積極主動吸收知識的方式。但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一味的追求拔高依然會出現一些問題。本文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中“過度教學”及其產生原因的簡單概括,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過度教學”的現象。
【關鍵詞】小學 數學教學 過度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30-01
在新課程標準與教學理念的促使下,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小學數學的教學也從古板傳統的教學方式變得靈活、開放起來。但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程度、深度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導致教學是否“過度”的關鍵性因素。
一、過度教學的概念
過度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逐漸產生的一種,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以各種獲取知識的教學方式為主要途徑;以各種提高質量的教學方式為重要手段;以各種考評結果為最終目標,而對學生從精神到身體產生創傷的各類教學現象。如,為了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而利用題海戰術、讓他們死記硬背;為了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占用課下休息時間補習;為了達到學校要求的最終成績指標而反復考試等等。
二、過度教學的原因
(一)教育觀念老舊。
目前教師大多遵守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擅長以個人經驗為學生準備各類學習材料,從而忽略了對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的培養。
(二)教育制度制約。
在社會時代背景的影響下,教育受到成績與升學的結果制約。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學具有統一的普遍特征。因此造成了一些過度教學行為的產生。
(三)校園文化淺薄。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重要依據,產生于學校長久以來的文化積淀,是學校精神的繼承。但過于依賴校園文化,忽略對創新與特色教學的挖掘,也會導致教學的蒼白與過度。
(四)期望目標過高。
教學的最終效果是社會與家長在共同期待與關注的,因此在社會與家長的推動下,高水準教學目標的實現逐漸成為教師教學的側重點。而過高的期望值則會對過度教學產生直接作用。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過度教學”的現象
(一)課前準備過度。
課前準備確實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但過于重視課前準備,設計特別詳細的教案,幾乎將整個課堂流程都規劃出來的教學準備,會導致學生變得被動。一些學生會產生的問題,教師也已經準備好如何解答,學生缺乏個人思考的過程。這是對學生思想發展的一種阻礙。
(二)多媒體使用過度。
在網絡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利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對教學效果的幫助不可否認,但過分依賴多媒體,將其作為整個課堂的核心部分,會使課堂變得僵硬無比。教師的教學思路完全在鼠標的點擊下展開,并且完全順著課件中設定的軌道進行,教師與學生缺乏溝通與交流。導致教師教的被動、學生學的被動。
(三)教學內容過度。
在社會各領域快節奏發展的帶動下,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原有內容上開始逐漸拔高。想要逐漸增加在課堂里教給學生的知識內容,從表面上來看,這也是提升課堂效率的手段之一。但教師往往忽略了各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僅有的40分鐘里,教師除了要講一些數學概念,還要提到由概念衍生的試題,學生在短短一堂課里接收過多知識點則很難真正掌握。
(四)被動練習過度。
勤練多練在原則上是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理解、記憶及應用的,同時這也是學生培養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大量練習,過多的習題、作業等,則會導致學生練習過度,使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苦做題。而在習題數量增多的同時,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的同時,學習知識和動腦就變成了一件被動的事情。練習越多,學生就越是失去學習興趣,教師越是多提示多講解,學生的學習就越被動,教學效果也就越差。
(五)教學收放過度。
在小學數學的各個領域中,都存在一定的教學收放過度現象。例如,有的教師會在一些概念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探索與學習,而學生無法靠自己完全理解這些概念,導致學生在遇到這些概念相關的習題時,依然無法做大;有時,教師又會及其細致的為學生講解一些概念,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完全沒有對思考能力、學習能力的發展起到幫助作用。這就是教學的收放過度現象。
四、結束語
文章通過對“過度教學”及其產生原因的簡單概括,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過度教學”的現象。希望可以為閱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使閱讀者可以在閱讀文章后對相關問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參考文獻:
[1]周仁東.警惕數學教學中的“過度”現象[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09.
[2]薛驚濤.淺析中小學數學教學中“過度教學”的現象.[J].考試周刊,2012.
[3]孫焱.小學數學的過度教學及矯正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