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
【摘要】美術學科承擔著引導學生感受作品蘊涵的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任。作為美育的載體,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情感性和直觀可視性等鮮明特點。通過美育教育,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更好的調控自己的情緒。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相關的教學內容,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在美術欣賞和美術創作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認知教育。
【關鍵詞】美術教學 美術欣賞 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84-02
素質教育強調各學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作為美育主要載體的美術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更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美術學科集人文性、直觀可視性和實踐操作性于一體,美術作品中還表現出濃厚的情感性,適應并體現了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一、美術欣賞與學生健全人格的關系
1.美術教學具有直觀可視性
現代社會是視覺文化的時代,美術教學具有直觀可視的特點,能充分調動和利用學生的感性經驗,通過直觀具體的形象喚起與此相關的印象,豐富感性經驗,加深理解和認識,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保持少年對世界敏銳的感受和觀察能力,這是一切發明和創造的基礎。
2.美術教學富有情感性
情感性是藝術也是美術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美術教育中對情感的培養,是以審美活動為中介,通過對人類情感的再體驗,使人的情感不斷趨于豐富和完善,從而達到對個體心靈結構和人格形態的有目的塑造。美術作品凝聚著藝術家的想象和情感,是人的情感趨動表達的產物,也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觀形象與符號,易喚起人的情感體驗,使人領悟到獨特和崇高的情感氛圍。
3.美術教學注重審美教育
美術的任務是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啟迪,創造視覺上的可視形象。美術學科教學通過在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對欣賞美術作品和美的事物,以及創造美的可視形象引起學生視覺的美感體驗,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提升情感,提高審美能力,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理想,形成“美”的人格特質。
二、美術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中的重要作用
1.發展認知能力
美術作為一種感性的存在,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感知世界的方式,教會我們觀看。每個正常的人生來都能看,但看到的和認識到的可能并不是正確的或者是本質的。繪畫教會我們如何更準確、更迅速地分辨,如何從更多樣的角度或不同的側面去感知這些美的藝術作品,并覺察出這些東西對人的意義。初中階段正是邏輯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處于這個年齡段學生由于認知能力的限制,還不能夠全面地認識自我和世界,看到更多的是視覺感官帶來的表面現象,體會到更多的是自我的體驗感受,觀點大多比較自我片面;而美術是訴諸于視覺的藝術,美術教學在開發學生右腦的同時,也能夠促進左腦的開發,所以既有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又可以促進抽象思維的發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由于美術課程的先天教學要求,要求學生觀察要認真,分析要深入,這樣才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理性的認識,對所描繪的事物形成全面準確的了解,才能塑造出生動鮮明的形象。所以美術課程在培養和發揮人的視覺感知能力,發展人的認知能力方面效果最為明顯。
2.培養高尚志趣
培養健全的人格要求學生必須培養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要有豐富的情感世界,并且能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我情緒,保持身心的平衡。雖然初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辨別判斷能力還較差,需要教師引導其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和分辨真善美的能力,自覺抵制粗鄙低俗的影響。同時,初中學生情感漸趨豐富,但情緒起伏波動大,缺乏有效的自我調節控制力,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尋找自我情緒調控的最佳途徑。美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的感性情感得到正常的發泄和引導,通過欣賞和創作獲得愉悅感,進而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和對生活的熱愛。
三、結語
健全的人格是每個人健康成長、順利成才的基礎,尤其是對于初中生,培養健全的人格是提升綜合素養能力的前提。但健全的人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多種發展趨勢可能。讓初中學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更是學校教育的育人目標和重要任務。美術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性和先天優勢,更能適應和滿足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要求,彌補其他學科在人格培養方面的不足,所以初中美術教學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方面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鑫.初中美術教學與青春期教育整合探索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2]郭杰.寓健全人格的培養于美術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