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素質教育是利用音樂思維開發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并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合理的培養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本文通過分析思維與創新思維的聯系,研究高校音樂素質教育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創新思維 音樂素質教育 音樂思維 高校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189-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的重要性。他認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1]要“讓創新工作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心理專家萊曼對不同領域中的成功人士進行了調查。通過對他們年齡與成就的比較得出不同領域工作者最有創造性的年紀。他的研究顯示,青壯年是人類最富有創造性的“黃金時期”。而高校在讀大學生年齡區間則在17-22歲之間,正處于黃金時期前的預備階段,在校期間受到的教育直接影響到了他們未來的發展,進而也影響了全社會創新能力的發展。
一、音樂學習的意義
1.音樂能夠拓展人的想象力
音樂非語義性的特征決定了它離不開想象。人們聽貝多芬的《命運》會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感動與震撼,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不屈意志,并不是它具體的表現了這些內容,而是通過對于節奏、旋律的把握,渲染了情緒。當音樂昂揚有力時,人們感受到精神振奮;當音樂平和時,人們感到希望;當音樂再次轉折為激昂時,人們自然地聯想到了命運的轉機……但是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欣賞著基于一定鑒賞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想象而得到的。在欣賞時,通過想象從音樂中感受到了精彩的情境,能夠開拓想象力。
2.音樂能夠提高思維的靈活
思維靈活性是創新的決定性因素。在從與他人不同的認知角度去看待事物,能夠以未被發現的方式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人的思維不受到固有程式的拘泥。通過音樂素質教育,能夠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從而提高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正如法國著名雕刻家羅丹所說“所謂大師,就是能夠觀察日常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事物,并能在這些東西上發現美”。思維靈活就具有主動性,能夠使思維開闊,把生活美轉化為藝術美。貝多芬行走在琉森湖畔,但皎潔的月光不單單是照在他一個人身上,而其創造性,使得這日常的情景展現以世人了難以言喻的美,創作出了優美的《月光》。
3.音樂能夠提高開發智力
佩里斯通過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兩半球功能是有區別的。他把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部分。右腦是創新腦型,負責視覺、聽覺、發散思維等功能。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右腦充分活躍起來,在美妙的意境中得到提升,使歸屬右腦的創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在音樂欣賞中,平時所積累的相關知識和經驗也得到了運用,在這一過程中,左腦實際上也在工作,因此,也有利于左右腦協調,智力發展。
由此可見,音樂素質教育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形成完善的音樂素質教育模式能夠開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形成活躍的思維,提高左右腦協調聯動的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創新思維與音樂思維的聯系
(一)創新思維(Innovative thinking)
何克抗教授認為“創新是指能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創造出有價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2],邵瑞珍教授認為“創新性思維是人在創新活動或創新過程中產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的活動。”[3]
盡管大家說法不一,但我們能夠看到的是,總歸創新就是創造出過去沒有的新的事物。而創新思維就是能夠捕捉到事物的思維。
(二)音樂思維
音樂思維是人類自然形成并發展的一種能力,他對于人的創造能力的提高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就此,古今中外對此有著眾多的經典論述:18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席勒曾說:“我們聽完一段美妙的音樂,感覺就會活躍起來。”我國傳統六藝中,也把樂放在重要的位置。《禮記·樂記》里說:“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三、音樂素質的教育界定
素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不同于應試教育(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分數的提高或者知識的掌握,而是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個人素質。完善的素質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審美趣味得到提升,而且能夠健全其人格,培養其創新思維。而音樂素質教育(Musical quality educantion)是素質教育的主要構成部分,有著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的目的不是教授學生本專業的技能技巧,從而培養出一批機械式的音樂機器。而是運用音樂使得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在音樂的學習中得到鍛煉,進而達到發展的全面性。因此,我所認為的音樂素質教育就是注重思維的塑造,再通過這種塑造體現在學生的言行舉止上,以體現通過素質性教育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在此,我們要明確一點,音樂素質教育是一項社會行為,其面向的不僅是學習音樂本專業的人群,更多的是面向非本專業的學習人群,而教學任務則是通過切合實際的普及音樂教育來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我國其實很早就提出了素質教育,孔夫子早有“禮崩樂壞”的說法來感嘆倫理道德文化的日漸消散導致的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現象,這足以證明“樂”對于社會的重要性。雖然當代許多教育學者也十分重視音樂教學,但事實是在應試教育仍占主流地位的今天,音樂教育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且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不少問題的。
(一)教學理念的落后
現階段,落后的教學理念還廣泛的存在于各大高校的非音樂專業的教育體制中。這種理念把教學當作技能的傳授或知識的教育,并沒有從根本認識到學生個人素質對其發展的重要性。唐代詩人劉珂有云“玉叩能旋止,人言與樂并。繁音忽已闋,雅韻詘然清。佩想停仙步,泉疑咽夜聲。曲終無異聽,響極有馀情。特達知難擬,玲瓏豈易名。昆山如可得,一片佇為榮”。詩文不僅精妙的詮釋了音樂之美,更生動的詮釋了音樂對人思想境界的重要性。在古人眼里,樂和禮是一刻也不能沒有的,并且如果能夠欣賞音樂來修養自身的心靈,那么深刻體會樂的作用并用以陶冶內心,平和善良寬容的心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可見,古今中外的許多大家都認識到了音樂對于人思維的重要作用。
在思維上在音樂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陳舊的教學方法是灌輸式的。既沒有因材施教的針對性,也缺少對學生主觀意識的培養。高校學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是有獨特的想法和自己的個性的。因此,啟發式的教育往往是重要的。如孔子在闡述同樣問題但在面對不同的弟子時,他會給出不同的解答,這當然不是其自己的認知混沌,而是他非常明白這些弟子不同的個性與能力。我們也應該以此為鑒,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 (二)教育資源的稀缺
由于大多高校不夠重視音樂教育,導致在這方面的資源投入非常貧乏。雖然近幾年一些高校也在音樂教育資源方面加強了投入,也有所收獲。但這種投入從整體來看顯得還是很乏力。
四、如何改觀音樂素質教育培養的現狀
(一)明確音樂素質教育的地位
首先,在我國發展的大社會氣候中,音樂教育的發展是相對滯后的。究其根本是社會各界不重視音樂的教育所導致的。這種不重視從中小學的音樂課程被占以成為常態的現象這一件事情上就能夠表現,這直接加劇了受教育者從接受教育起自身就對音樂學習在潛意識上產生了不重視。加之如今的高校的對于音樂教育的松懈就更導致了音樂教學的滯后,讓受教育者在完全思想成型之前錯失了最后一次變革思想的機會。
因此,作為高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要明白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責任所在。要在實踐中盡量結合自己的優勢,激發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優化音樂素質教育課程內容
如上文所說,音樂素質教育不是專業音樂人才的培育。相較而言,它更有普遍性。側重的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由于高校學生各自專業不同,想要對他們進行最合適的教育就必須要配合不同的學科特點來進行。
音樂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要融入與學生本專業相關或相近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共鳴,從而使音樂教育對創新思維的培養能夠真正讓學生獲益,為自身創新提供幫助。同時,還要把高校音樂教育同中小學音樂基礎教育區別開來,分清文化層次上的特點,制定適應大學生的教學內容和難度。
(三)注重音樂教師隊伍的擴充和培養
近年來,我國在校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多,但相應的高校音樂教師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其需要,這就要求校方注重對音樂師資隊伍的擴充。同時,也要注重的是對師資質量的提升。老師是教學活動中占主導地位的主體,高校必須重視起音樂教師能力的培養,提供資金支持,讓音樂教師能夠通過進修、培訓、交流,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提高自身能力,從而保證教學方式方法的與時俱進。
(四)營造積極的校園音樂環境
中國有句老話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人的成長會受到環境的巨大影響。只有營造了活躍的校園音樂氛圍,才能保障大學生創新思維的落實。如建立相關藝術團體,組織學生學習、排練藝術表演;或者通過廣播等方式播放高雅的音樂使學生能夠陶冶情操,獲得音樂思維的提升;也可以組織著名藝人或專家進入高校講座,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當音樂素質教育融入到學生日常生活中時,其對于創新思維的培養作用,也就得到了最廣泛的發揮。
五、結語
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無疑對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有著重要作用,它符合現代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推進我國素質教育的巨大動力。對于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探索是漫長而艱辛的,需要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積極發掘可行途徑。
完善我國音樂教育培養模式,才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從而為國家輸送更多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最終實現全社會蔚然成風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2]王璐凡.基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音樂素質教育改革研究[J].音樂時空,2014,(2).
[3]李才俊.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新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張煜東(1993.8-),男,甘肅省天水市人,碩士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