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王一定
【摘要】現階段國家提出要鼓勵和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重點實施本科職業教育這一理念,鑒于應用型本科在德國已有較豐富的發展經驗,本文將分析其辦學的成功之處,探索應用技術院校發展的現實途徑。
【關鍵詞】應用技術大學 新建本科院校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216-01
一、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發展背景
1968年,德國開始將部分辦學條件較好的工程師學校和高級專業學校合并,即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FH),這些合并而成的學校實施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截止2015年9月,德國高校總數約401所,其中綜合性大學110所,應用技術大學的總數233所,占高校總數的一半以上。[1]
二、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特色
(一)法律保障
德國《高等教育法》的頒布,明確規定應用技術大學與其他學校“類型不同,地位相同”。在《德國的Fachhochschule》(2000)中更提出,要進一步擴大應用技術大學在校生比例;《聯邦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企業在職業教育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在法律保障下,應用技術大學有了較好的發展。其培養目標定位于培育經濟界和工業界的各種應用型人才,畢業生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比綜合型大學的畢業生更受工商業界青睞。
(二)雙師型師資隊伍
德國的《高等教育總法》對大學尤其是應用技術型大學的師資配備有嚴格要求:“擔任應用技術大學的教授須具有博士學位,同時還必須擁有五年以上相關領域的實踐工作經歷”。[2]在這項規定下,教師水平同時包括學術能力與企業實踐經歷兩方面,保障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對相關產業領域的深入了解。
(三)雙元制培訓模式
1.學生與及教師身份的“雙元性”。學生的身份有在校學生和企業學徒雙重身份;教師則要兼具專業教師和職業教師兩種職能。
2.教學主體的“雙元性”。學校負責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素養;企業負責職業技能培訓,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職業水平。
3.評價標準的兩個尺度。學校的人才培養仍按照學歷和學位標準來實施,專業考試后取得相應的學歷學位證書;實踐教學則是按照行業組織規定進行必要的企業技能培訓,考核結束后取得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學位證書受到同樣認可。
(四)經費支持
各州應用技術大學的財政來源主要源于各州績效導向的政府撥款。由于此類學校各方面都高度重視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并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各州有些州甚至地方政府十分樂意出資興辦這類學校。此外,學校辦學經費還包括第三方經費,如企業或基金會申請的科研經費。由于第三方經費指標在撥款體系中權重比較大,使得應用技術大學與傳統大學相比,獲得更多經費和資源。
三、對我國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啟示
(一)以“服務”為出發點,科學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要確立科學定位,要發揮比較優勢和學校特色,科學定位服務范圍和服務層次。
1.在服務范圍的選擇上,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其校內校外的各項資源,將自身發展融入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的高教體系中,體現出結構互補的特點。
2.在服務層次的選擇上,學校要利用升本前某些專業或學科在國內同領域中的比較優勢,繼續提高該學科專業對地方建設的服務水平,適應地方發展的趨勢。
(二)優化師資結構,擴大“雙師型”教師比重
一方面,可以加強對專業教師的后期培養。培養的方式包括:1.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圍繞開展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2.以產學合作為平臺,促進教師深入生產一線。3.提高學歷層次,完善知識結構。
另一方面,適當引進校外人才短期任職。可以引進業界精英來校進行短期教學,面對面地向學生傳授實踐領域的問題與職業感悟,使學生更加直接地掌握專業技能和行業知識。
(三)加強對校企合作中企業的政策優惠
1.設立專項基金,獎勵產學合作開展良好的企業。政府應在同級的教育資金中設立產學合作專項基金,為校企合作提供資金幫助,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2.完善校企合作相關法律。政府應制定切實可行的相關政策及實施細則,規范校企合作秩序。可在《企業法》中明確規定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責任和義務,對參與產學合作的企業適當予以減少稅收和其他方面的政策優惠。
3.暢通校企合作渠道,構建信息平臺。政府應發揮統籌作用,如建立地方性相關產學協調組織,促進學校和企業能夠在合作對象的選擇上更加公平和自由。
參考文獻:
[1]羅丹.德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機制研究——基于“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2,(34):84.
[2]姚加惠.淺析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與政府關系的特點[J].高等教育研究,2016,(05):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