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江帆
摘要:在學前教育中,音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民族民間音樂來自民間,源于生活,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在學前音樂教育中滲透民族音樂,能夠培養幼兒民族精神以及形成良好的民族意識,更重要的是構建幼兒民族審美觀。民族音樂教育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兒想象力,值得進行推廣教學。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學前教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4-0110-02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悠久綿長的特點,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同時帶給民族文化更深刻的內涵。中華民族文化藝術是通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構建而成的。由于民族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且具有多樣性,這就使民族音樂之間的風格也存在明顯的差別[1]。就漢族來說,人數較多,因此不同地區的人創作出來的音樂也不盡相同,無論是天南地北,音樂風格都有著較大差別。南方人的音樂風格多是溫婉動人,而北方的音樂風格多是高亢明亮。正是因為這些差異的存在,才使民族民間音樂給中華民族文化更添色彩。
學前教育中的一部分就是音樂教育,關系到幼兒的全面素質發展,民族民間音樂教學是十分關鍵的一部分。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西化”思想的普及,我國人民對民族民間音樂的了解少之又少,這就造成民族民間音樂越來越不被重視。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外來音樂更深入人心,這就嚴重影響到幼兒民族審美觀,同時也影響今后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問題。
一、民族音樂融入學前教育實踐
在學前音樂教育階段,音樂欣賞是一項重要內容,它的開展可以使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力、想象力以及感受力得到提升,并提高幼兒對音樂的素養以及培養審美能力,同時還能起到開闊視野的效果。對學前兒童進行音樂教育,能夠讓其體會到對于生活的理解與感知,并愉悅身心,感受音樂的魅力。對于幼兒園的音樂課程在選材方面不但要考慮藝術性,另外還要考慮到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應具有多樣性且要有豐富的內容。所以,在素材的選擇上要根據該園實際情況進行考慮,挖掘本土文化的優勢,采取民族音樂的教學形式,對課程進行創新,加入民族元素,將民族民間文化滲透到學前音樂教育當中。以納西族音樂文化舉例,如:《納西三部曲》和《阿哩哩》等民族民間音樂來自于鄉間,街頭巷尾廣泛傳唱,體現出較強的地方性,在麗江或是周邊位置都能夠聽到這些樂曲的傳唱,還能夠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納西打跳[2]。另外,作為納西族,幼兒還可以通過納西音樂作品的旋律感受到家鄉的鄉情,加深幼兒對家鄉的喜愛之情。不但開闊了幼兒的眼界同時還能使幼兒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另外還有納西古樂。它是一種揚名中外的古樂,在中國或者在世界上是最古老的音樂之一。這種民間民族音樂作品具有結構復雜、曲子較長等特點,幼兒難以理解,所以需要對這類音樂的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合理的改良音樂作品的結構以及音色,使其變短,從而使幼兒能夠接受,便于理解,在音樂活動中也方便教學。通過此種音樂的教學,能夠使幼兒了解這類音樂作品的特點,領略民族文化。對幼兒耳濡目染,培養其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愛好。
二、在歌唱活動中滲透民族歌曲
在音樂活動中,歌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柯達伊說過,最容易接近音樂的方式就是歌唱,同時也是最能夠體現音樂情感的一種方式。通過唱歌,音樂教育才能夠逐步發展到更高的水平。幼兒領略音樂世界最直接的途徑就是歌唱。在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中,歌曲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所以,在音樂教材的選擇上需要符合幼兒的特點,還不能忽視民族性。有一些著名的音樂家以及音樂工作者為兒童量身定做了一些歌曲,例如:《月亮歌》、《唱云雀》、《喊月亮》、《放風歌》等[3],這些歌曲的題材體現兒童真實生活,能夠切實的表達出兒童的豐富情感,充分的表現出兒童的心理特點,并具有審美特點。歌曲的內容體現出兒童的孩子氣以及童趣,用兒童的心理與眼光,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對歌曲進行創作,歌曲不但表現出兒童的樂趣,還抒發出兒童天真無邪的童言。如:歌曲《盼天晴》是納西族的一首原創音樂,它通俗易懂并富有趣味性,歌曲旋律較為歡快,音域在六度之間[4]。波音與依音將納西族音樂特點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整首歌曲饒有趣味,適合用于幼兒民族音樂教學中。不但可以將幼兒對音樂的情緒表達出來,同時還能夠表現出幼兒對音樂的想象力以及表達出感受,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民族文化。對幼兒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能夠使其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差異,感受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
三、學前民族音樂教育的方法
要想使幼兒學習民族音樂的效果更顯著,通過一些實踐表明,可以實施下列幾條方法進行教學。
(一)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給幼兒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民族音樂情感表達方式是通過聲音的傳播完成的,每種不同的聲音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也不一樣。風雨雷的聲音是自然界的情感表達,不同餐具的撞擊聲同樣可以使幼兒體會到音樂的樂趣。使它們能夠愿意從自然界中尋找以及發現聲音,找尋音樂,豐富自身的音樂聲音。表達情感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就是通過歌唱,幼兒的情緒能夠通過歌聲傳遞,同時表達出自身當時的感情。樂器的演奏同樣也是情感表達方式的一種,樂器可以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自制樂器也可以是打擊或彈奏樂器。對于幼兒來說,它們往往難以理解音樂的節奏,因為關于節奏的概念是模糊且抽象的。為了使幼兒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與欣賞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開展民族音樂的教學當中,要想使幼兒對民族音樂的感情更深入理解以及欣賞,首先需要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將打擊樂與音樂合理的結合在一起,通過音樂的節奏,幫助幼兒更深刻記憶,從而提升幼兒的學習效率。可以通過開展一系列打擊樂活動幫助幼兒更快融入到音樂的世界里,例如,可以讓幼兒能夠在聽音樂的同時打擊節奏,并做出舞蹈動作,難度從淺入深,以此來訓練幼兒身體的協調性。跟隨節奏的律動做出的動作是運動,而人的動作也是運動,所以說人的所有活動都與節奏有關,倘若沒有節奏就不存在活動[5]。所以,在對節奏進行編輯的過程中要對節奏具有的統一性以及多樣性充分進行考慮。在教學中,幼兒如果已經掌握了節奏,就不需要對整首樂曲進行反復訓練。幼兒通過節奏打擊練習。并在樂曲的節奏中配合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開始訓練時將舞蹈與節奏打擊分開練習,在熟練之后,再加入音樂進行結合訓練,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教學效果要明顯好過僅僅使用打擊節奏的效果。
(二)情境聯想。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幼兒學習民族音樂的能力。可以通過音樂短劇等場景或是富有想象的情節都可以提高幼兒對民族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任何動畫片都有音樂,例如,在《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里,有著非常多且優秀的音樂,豐富且活潑,每個情節都配置有符合情節發展的音樂,使幼兒對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并提高它們對音樂的欣賞能力[6]。在進行民族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利用幼兒的想象力指導它們模仿相應的情節,使其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例如,在《竹林深處》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按照此音樂曲子的特征,并充分的與本班幼兒興趣結合,例如它們喜歡模仿以及想象力豐富等,可以讓學生模仿一些小動物,并根據小動物們的特點模仿舞蹈,使它們能夠通過創造出來的音樂情景感知音樂的形象特點。這首曲子民族音樂感染力非常強,在對這首曲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與對應的音樂情節相聯系,幼兒們漸漸喜歡上這優美的旋律。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安排幼兒模仿小動物并模仿它們的舞蹈,這么一來可以讓幼兒有一種和小動物們一同舞蹈的的感覺,開展這種音樂情景活動,能夠增加幼兒的愉悅心情,從而更愿意融入到音樂當中,帶來更佳的音樂教學效果,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使幼兒的感情更加豐富多彩[7]。這些情景故事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較為熟悉,所以更容易讓幼兒接受并對其有濃厚的了解與嘗試欲望,因此,幼兒就能夠在這個過程里做出良好表現。如此,幼兒就能夠很自然的了解與感受音樂文化。在活動的結尾,可以讓幼兒采用各種線條進行圖譜的繪制,使幼兒對音樂印象更深刻。
四、結語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音樂教育是一項重要內容。音樂教育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其教學方式不是通過死板的概念教學,而是以音樂的形式感染幼兒。幼兒通過音樂可以了解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及特征,增加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它們更愿意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以及更熱愛家鄉的一切,并樹立今后為家鄉做貢獻的信念。《民族民間音樂理論》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這樣說的:在幼兒的啟蒙階段就對其展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教育,能夠使它們從孩童時代就具有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建立起它們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厚感情。另外,我們應該發揚民族音樂,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方面的意識。總而言之,在對幼兒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教育,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以及教學活動的安排上應該要選擇與安排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材。
參考文獻:
[1]張莉.學前音樂教育中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的意義與作用[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0(6):125-128.
[2]許靜,崔永平.從文化角度談民族民間音樂與幼兒教育的融合[J].赤子:上中旬,2014(9).
[3]謝向穎.分析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在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體現[J].北方音樂,2013(9):141-141.
[4]黃亞萍.幼兒民族民間音樂欣賞教學方式的探索分析[J].教育,2015(18):7.
[5].顧莉雅.在音樂的海洋中翱翔——幼兒音樂欣賞教學方法的探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4):155-155.
[6]王美麗.讓幼兒在藝術的海洋中徜徉[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1).
[7]沈雷強.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與教學——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J].中國教育學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