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
摘要:20世紀隨著人類的思維模式、生活觀念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現代藝術的藝術形式、構成方式、造型形態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雕塑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門類,其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景觀雕塑本身而言,它是藝術性與功能性完美結合的載體,是特定公共空間環境中設計的空間藝術形態,因為它創造了空間, 所以既可以把它當作一件雕塑作品又可以看成環境空間的設計作品。現代景觀雕塑已不是一個孤立體,它與環境產生聯系后具有了公共性、整體性等特點,并和城市公共空間聯系在一起,而城市公共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交流、休憩、放松、聚會的場所,與人們息息相關。并在特定的公共環境中營造特定的文化精神內涵,構建成人性化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間。
關鍵詞:景觀雕塑 公共性 整體性 公共空間 文化建構
中圖分類號:J3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7-0163-03
一、現代景觀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文化建構要求
景觀雕塑也不是簡單的藝術品,它兼具文化意義的表現,是物化了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同時現代景觀雕塑在創作實踐中要求應該充分考慮市民與雕塑之間的互動、參與功能的實現,并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因此,城市公共空間的公共性要求景觀雕塑應該由傳統的精神互動向現代的物質互動轉化;由傳統視覺欣賞,向看、觸、嗅、穿行、坐臥等多種日常行為的欣賞方式轉變,最終實現可以自由參觀、自由觸摸、自由依偎、攀援其間的日常功能,讓景觀雕塑本身顯得充滿親和力,并表現平凡情趣的現實生活,把雕塑對象轉到觀眾的互動和體驗之中。實際上,通過體驗和參與,觀眾完成了雕塑。而雕塑也不僅僅是一個單體置于空間之中,雕塑的塑造語言與景觀充分結合,有時往往就是地面的鋪裝形式,肌理構成。
二、城市公共空間與現代景觀雕塑的文化構建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在西方文化影響下,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景觀雕塑蜂擁而至,曾一度獲得了“雕塑是城市的眼睛”的美譽,由于我國缺乏西方雕塑文化與城市環境之間的文化淵源根基,這“眼睛”在我國逐漸走向“千眼一律”的境地,多數均是機械地安置于城市室外環境中,與環境極不相融,逐漸淪為了城市環境中嚴重的“視覺垃圾”。
景觀雕塑應該由傳統的精神互動向現代的物質互動轉化;由傳統視覺欣賞,借助環境的虛體空間向看、觸、嗅、穿行、坐臥等多種日常行為的方式構建轉變,最終實現可以自由參觀、自由觸摸、自由依偎、攀援其間的日常功能,讓景觀雕塑本身顯得充滿親和力,并表現平凡情趣的現實生活,同時具有當地特有的文化符號,把雕塑對象轉到觀眾的互動和體驗之中。實際上,通過體驗和參與,觀眾完成了公共空間中雕塑的構建。而雕塑也不僅僅是一個單體置于空間之中,雕塑的塑造語言與城市公共空間充分結合,有時往往就是地面的特有的鋪裝形式,材料置換,肌理構成形成特有的文化符號。因此筆者認為現代景觀雕塑在城市公共環境空間的文化構建中至少要考慮到公共性、整體性兩大關系。
(一)現代景觀雕塑與城市公共空間文化構建的公共性關系
本文談論的城市公共空間是現代景觀雕塑的安置地,從邏輯上講,出現在公共空間中藝術或其他藝術設計,自然而然應該彰顯其相應的公共性。什么是公共性呢?“公共性的概念,根據哈貝馬斯的研究觀點,可歸結為:開放的、進入公共領域的,以具有能夠在廣泛社會人群中進行相互交流和溝通,可以獲得某種普遍認可的屬性作為特征。”蘇珊·雷西認為:公共藝術的歷史的建構不是在做材料、空間或藝術媒介的類型研究,而是以觀眾關系溝通和政治意圖等想法為主。由此可見景觀雕塑的公共性表現在它不是供人凝思或琢磨的藝術品,而是與人互動與自然協調的藝術形式。
例如一些立體構成式的雕塑形體通過穿插、起伏、厚薄、肌理的變化同時賦予水的流動,水會形成如:水簾、疊水、水幕、壁流等生動的水景。景觀雕塑基于公共藝術和現代景觀學的雙重特性,實現日常的交往、放松、娛樂、游戲等多種日常需求并提煉出當地特有的文化符號形成個性的雕塑語言已成為表現的核心,因此,城市公共空間中的雕塑不再僅僅局限于雕與塑兩種手段,而趨向于納入能成型立體材料的任何手段,這就意味著雕塑的造型手段中,能包括焊接,同時又符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內涵精神,把這些融入于雕塑之中建構賦有文化內涵又充滿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景觀雕塑這樣的藝術是共享的,不是個人的,大眾是藝術服務的主題也是其存在的前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意接觸到的,欣賞藝術、觸摸藝術的過程本身就是生活本身的過程。
如都江堰水文化廣場上以水紋理浮雕形式開鑿波紋的肌理效果(圖1、圖2),并和水的流動相融合,當潺潺的溪水緩緩流過富有雕塑般紋理鋪裝表面的時候,形成淡淡的水花,仿佛魚兒在水里翻騰,同時也給孩子們帶來了戲水的無限樂趣。而主題雕塑以都江堰古時防洪攔水的竹石籠為文化元素,提煉構成當地文化符號,與流水、草地、植被構建成供人民休憩、玩耍、聚會同時具有文化韻味的城市公共空間,總之,公共性要求現代景觀雕塑建造需以現代構造為手段,以實現日常生活服務為目的,最終走向大眾審美。
(二)現代景觀雕塑與城市公共空間文化構建的整體性關系
19世紀德國哲學家謝林就說到:“也許個別的美也會感動人,但真正的藝術品,個別的美是沒有的,惟有整體才是美的?!?9世紀偉大哲學家黑格爾就雕塑與環境的關系在《美學》一書中直接指出:“藝術家不應該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慮把它擺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構想時就要聯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間形式和地方部位?!敝x林、黑格爾的美學觀點,集中反映了現代美學的整體性特點,現代景觀雕塑本身就是一個現代產物,用這種審美哲學來指導現代景觀雕塑設計非常貼切。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景觀雕塑設計方法更加傾向于雕與塑,而忽略了現代藝術的形式和城市公共空間的建構關系,即使在討論與公共環境整體性時,也更多是再強調如何與建筑、道路、庭院等和諧,而根本還未上升到“把園林當作空間的雕塑”來對待?,F代景觀雕塑要真正意義上實現與公共空間環境的整體上的設計。例如:野口勇1983年為加州一個辦公樓內庭設計的景觀作品《加州劇本》(圖3、圖 4、圖5)該作品野口勇以加州的典型景觀特色為文化創意來源,抽象提取,庭院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體現了加州多樣的地域景觀特色。如:用大塊南非淺棕色不規則的片石鋪砌庭院地面,以此暗示加州布滿巖石的荒漠;將加州中南部的沙漠抽象出砂礫覆蓋的土坡;將加州中部和東部的山脈抽象出三角形的櫻形高墻;將加州的主要河流抽象成曲曲折折的溪流;從加州茂密的峽谷森林提取出種滿本土植物的紅杉樹單坡;對加州富饒起源的思索抽象出極富戲劇性的雕塑——利馬豆的精神;由加州自然奇跡的無限生命力抽象出圓錐形噴泉。最后,野口勇還對加州的土地利用進行了更深層面的思考,設計了一塊覆蓋有巨大花崗巖的草坡,以諷刺加州為加快城市發展而吞噬大片肥沃農田的做法。整個設計都帶上了地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印跡,具有強烈的表達性,平易近人,容易理解,產生共鳴。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景觀雕塑與城市公共環境空間的關系相互影響,傳統雕塑形式走向現代構成形式,簡潔、幾何、抽象、裝飾的構成方式逐漸與現代景觀設計相結合,或直接把室外空間作為雕塑塑造的對象進行構建,追求一種與空間、人文、場所、地域、材質的融洽與和諧的氛圍。尊重人性,賦予文化,而不是僅僅當作城市公共空間的附屬品,因而不應僅僅局限在形體自身的表現和藝術創作上,更要考慮所處的整體環境空間中各因素關系的整體協調,應在設計時認真地分析、考察、研究該地區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地理環境、風土人情及發展趨勢等諸多因素,使景觀雕塑成為傳達與建筑、景觀和文化精神相結合的紐帶。
參考文獻:
[1]林振德編著.公共空間設計[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
[2]林早.從雕塑的文化反溯來思考“雕塑與公共空間”[J].美術觀察,2011,(08).
[3]林梓波,趙蘭濤.關于公共雕塑的思考[J].裝飾,2004,(09).
[4][美]彼得·沃克,梅拉妮·西莫.看不見的花園[M].王建,王向榮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王向榮.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6]朱毅.當代北京住宅小區雕塑現象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07年.
[7]周東紅.景觀雕塑及其環境的藝術形態[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5年.
[8][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9]王向榮.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