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能
摘要:在對臺廣播的新聞策劃方面,經常會遇到諸多問題,如采訪前準備工作,對陌生題材的駕馭,諸多報道素材的取舍,如何聯動新媒體,采訪中邊角素材的利用等。筆者結合從業以來多次采訪實踐,對以上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對臺廣播 新聞策劃 陌生題材 新媒體 邊角素材
新聞策劃是記者的基本功,身為記者每年要進行許多大大小小的采訪。從業多年來,筆者參加了諸多采訪活動,如全國“兩會”、廣州亞運會、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海交會)、海峽兩岸中山論壇、大型主題性報道《閩臺走親鄉鎮行》……經常觸及新聞策劃問題,對于對臺廣播的新聞策劃有一定的見解。
一、未雨綢繆打基礎,磨刀不誤砍柴工。初當記者,經常會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其中出現得最多的就是采訪中所面臨的“話筒失語癥”,即面對采訪對象,因彼此陌生,不能提出有分量、有針對性的采訪問題,這可能也是多數記者在采訪中經常碰到、亟需解決的問題。曾聽一同行笑言,在某次全國“兩會”采訪中,眾記者烏壓壓地圍著一位人大代表,問題一個接一個提,而有一記者表現出了“禮讓”:“哎,你們還有什么問題,趕緊問!”……凡此種種,都是因為記者自己信心不足所致,而信心不足主要源于儲備欠缺,胸中無墨。所以,孜孜不倦、做足基本功以避免此類尷尬就顯得特別重要。每次的新聞采訪,都要事先做好策劃,要做大量準備工作,包括熟悉會議議程、了解人物背景、掌握采訪時機、準備采訪提綱……做到胸有成竹,面對采訪對象能沉著應對、游刃有余。
以第二屆中山論壇為例。為較好地完成采訪,筆者上網“惡補”了大量研究孫中山的資料,了解到本屆中山論壇會程短、層級高,參與的專家學者與臺灣來賓多,采訪日程安排也很緊。連續一個星期的充分準備,筆者提前擬好采訪提綱,整個采訪下來,總體感覺比較順利,節目后期制作播出的《中國夢 中山情》系列專題也圓滿完成。
二、陌生題材敢駕馭,拓寬視野長知識。我們都習慣于采訪自己熟悉甚至是精通的領域,所以往往每年例行的會議采訪,許多媒體都習慣派出一位或幾位資深記者從始至終跟蹤整個會議。無可厚非,這種延續性、跟蹤式采訪是做深、做好專題報道好的方法,然而我們的思維卻也會因之定型,變得只習慣于自己熟悉的題材,而新聞事件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發展中,偶爾會出現記者“認知真空”的陌生題材,這時往往就很難適應,甚至知難而退。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不僅在于能熟練駕馭熟悉領域的題材,還在于能勝任陌生題材的采訪,越陌生的題材,越要知難而上,勇敢駕馭。
第十五屆海交會首次舉辦了(國際)服務外包論壇暨首屆榕臺服務外包產業峰會。什么是服務外包?這是個全新的概念,為進一步熟悉概念以更好地完成采訪,筆者及時利用下發的材料及網絡搜索,對“服務外包”真正地融會貫通,之后采訪到了出席峰會的主要專家學者及企業負責人,形成《“海交會”首次搭臺,服務外包兩岸合作前景廣》等錄音專題及網絡稿。不僅拓寬視野長了知識,節目播出后,也收到了很好的反響。
三、采訪提綱用不上,能“以不變應萬變”。事先擬定的采訪提綱派不上用場,這是經常遇到的問題。那是不是放棄采訪提綱?其實我們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同樣的問題,具有普遍提問意義的近期熱點,都可以向與會的嘉賓、學者提問,有時甚至還能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一直以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是兩岸關系中的熱點,筆者特地準備了這方面的問題,打算向參加第二屆中山論壇的臺灣貿易中心董事長王志剛提問。然而開幕式一結束,王董事長便離開了會場,這時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從會場走下來,也準備登車離開,筆者即刻想到這個問題可以向張主任提問。張主任耐心地作出回答,對這項協議的簽署給臺灣同胞帶去的利好作了詳細分析。這一難得的音響素材也成為后期制作專題節目的點睛之筆。
四、報道素材善取舍,權衡輕重謀全局。在新聞策劃的謀篇布局中,常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事先安排好的采訪點,準備了充分的提綱擬定與采訪預設,然而在具體操作層面往往事與愿違,或者常會碰到諸多超出預料的狀況。這就需要我們權衡輕重,做出取舍。
比如2016年8月《閩臺走親鄉鎮行》莆田段采訪。莆田段采訪,媽祖文化是重點,湄洲媽祖祖廟自然屬于重中之重。在筆者的采訪構想中,原計劃對媽祖祖廟的歷史及其近年來對臺交流交往狀況進行重點梳理。然而當筆者造訪湄洲媽祖祖廟當天,不巧其董事長林金榜有事外出,特安排對廟務相對熟悉的李少霞科長接受采訪。當天適逢高雄慈明宮主委黃土城帶領臺灣一大批媽祖信眾前來祖廟進香。李少霞介紹,像這樣的事近年來黃土城一直在做,他還因此榮任湄洲媽祖祖廟榮譽董事長。這引發了筆者的濃厚興趣,黃土城這種常年奔走于兩岸弘揚媽祖大愛的舉動很值得報道,于是筆者果斷舍棄原先擬定的提綱,打算以黃土城的事跡為重點切入,借以展現媽祖祖廟與臺灣的密切聯系。在李科長的引薦下,黃土城欣然接受筆者專訪,將自己如何虔誠信奉媽祖以及當年到祖廟尋根的艱辛歷程和盤托出。他講到1987年轉道香港、不辭勞苦來到湄洲,初次見到媽祖真容時,“有如見到久別重逢的長者、親人,眼淚不由自主灑滿衣襟”。黃土城的祖廟尋根往事感人至深,后期制作成專題播出后,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五、有機聯動新媒體,借勢造勢擴影響。無可否認,傳統廣播秉承“內容為王”原則曾經貢獻了不少精彩節目,曾經帶給千萬受眾難忘的點滴。然而,在全媒體時代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傳統廣播欲淋漓盡致表達、演繹精彩內容,更需有機聯動新媒體、拓寬傳播渠道,借勢造勢,擴大影響,進一步把精品內容全方位地展現出來。
比如筆者撰寫的專題《臺商“福地”永福鎮》,2016年4月初于廣播中播出,4月21日經筆者朋友圈、海峽之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出,先后被華夏經緯網、中國臺灣網、今日頭條等十多家網站轉載,獲得了較高的點擊率,還收到了臺灣網民的“點贊”評論:“臺灣農民弟兄是臺灣中低階層的百姓,大陸對臺灣釋放的善意和優惠政策,代表兩岸交流與合作有實質進展,這是可喜現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球華人都積極參與,臺灣不能缺席!”應該說,《臺商“福地”永福鎮》一文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點擊率,除了其內容本身的“言之有物”外,聯動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大力推送是相當及時與必要的。這啟示我們,對臺廣播的新聞策劃,有機聯動新媒體,借勢造勢擴影響,應給予充分考慮并貫穿全程,才能最大程度彰顯傳播效果。
六、邊角素材仍可用,變“廢”為寶巧點睛。新聞策劃有時候目的性不必太強,往往原先認為很重要的素材恰恰無法發揮作用,而邊角素材卻能發揮很好的效果。這方面筆者有真實的體會,采訪中記者提出的問題經常得不到心理預期的回答,而恰恰這種“答非所問”卻很容易被我們忽視而棄之不用。例如赴泉州采訪年度選題《根在海這邊》,許多本來看似無用的邊角素材,在加強節目可聽性、真實性方面反而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當實地走訪施瑯陵園時,巧遇當地幾位老鄉,記者問他們是第幾次前來,對施瑯是怎樣的印象,老鄉說:“第一次來,不知道施瑯的陵園原來就在此處”。看似無用與筆者心理預期不一致的回答,卻顯得很真實、很生動——當地人都不清楚陵園所在地,可見平常的保護、宣傳力度之不足。而恰恰是這樣的“實話”播出效果,很能引發受眾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對歷史文化傳承的反思。
此外,許多平常采訪中累積下來的音響素材,可能對于當時的選題沒有太大價值,好像是“廢料一堆”。然而,在重新優化組合中,這些邊角素材卻可能變“廢”為寶,起到為節目增色的效果。比如筆者曾獲全國對臺港澳廣播創優評析二等獎的專題《鄉親喜迎謝宗長,長廷自問“從哪來”》,因謝長廷曾于祭拜祖宗之后在東山謝氏大宗祠里題寫了“追遠厚德”牌匾,所以結尾部分筆者是這樣處理的,讓漳州文史專家湯毓賢對“追遠厚德”一詞做出解釋,引用了他的一段錄音:“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是很重視根親文化的,因為如果說數典忘祖,那是會遭人唾棄的。不管你官多大,你都要思源思根,這是一種根本,也是我們的優良美德。”其實這段錄音是筆者2011年采訪《非物質文化閩南行》時留下的舊素材,它與謝長廷還鄉祭祖的素材不是同一時間獲取的,然而在升華主題、深化題旨方面卻顯得嚴絲合縫、渾然天成,用它結尾,恰如其分,畫龍點睛。
綜合上述,筆者認為,對臺廣播的新聞策劃,從采訪的前期準備、現場的應變到題材的駕馭、素材的使用再到巧妙聯動新媒體等,策劃人都應事先予以考慮并周到部署。只有各個方面都深思熟慮、充分預判了,才可能成就一個相對完整、可圈可點的廣播節目,而這樣的融合了新媒體同時又具備豐滿內容要素的節目形態,才能在現代傳播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閃光出彩,行穩致遠。
(作者單位:海峽之聲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