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仕榮
摘 要:公務員的公共精神是一種思想境界和情懷。實現鄉鎮治理現代化,取決于鄉鎮公務員是否具有公共精神。但鄉鎮公務員等靠要思想重、學習教育不夠、缺乏法規意識,我們可從“公仆”意識、學習思考、制度建設三個維度入手,培育公務員公共精神,打造高素質的鄉鎮公務員隊伍。
關鍵詞:鄉鎮公務員;公共精神;培養路徑
一、強化“公仆”意識,以服務群眾為行動指南
服務群眾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內在要求,也是對公務員的本質要求。鄉鎮公務員要強化“公仆”身份,培育公共精神,當好百姓的“服務員”。一是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行政理念。行政權力要求國家公務員不只是行使“管老百姓”的政治職能,而且要運用人民所賦予的權力為人民服務。公務員代表人民履行政府公共職能,代表政府行使權力,必須時刻牢記“公仆”定位,把為人民服務當作至上追求,樹立牢固的為人民服務的行政理念,深化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工作,進一步把群眾家門口的事情辦好,保證群眾話有地方說、事有地方辦,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二是為公務員公共服務增添內動力。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公務員的倫理培訓,通過學習公務員行為規范,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官德教育、勤政教育、廉政教育和黨性鍛煉,建立公平、正義、廉潔、勤政的行政文化,并加強工作實踐和社會實踐鍛煉,使公務員素質得到提高,為公共服務增添動力。還要樹立典型,宣傳具有高尚公共精神的模范公務員,使公務員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形成以點帶面,帶動大片的效應,用榜樣的力量塑造公務員的公共精神。三是培養公務員強烈的責任精神。鄉鎮公務員有沒有責任心,是衡量工作合格與否、稱職與否的首要標準。有了責任意識,精力就會集中在發展上,干工作就會用心、熱心、盡心,就會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出主意、拿措施,精益求精地抓落實,履職就會沒有任何借口。鄉鎮公務員既然干上了這項工作,應以公共精神指導行動,對民眾負責、為群眾服務,在其位就要謀其政、盡其責,做到守土有責;既然擔上了公務員身份,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個體,身后站著的是政府,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必須對自己的工作心存敬畏和尊重,凡事做有心人,主動做工作,把工作做得最好。
二、強化學習教育,以思想政治為行動指引
對各級干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抓好思想建黨工作的關鍵。鄉鎮公務員是黨聯系農民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方針政策路線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更要重視其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公共精神。一是發揮好黨組織作用。黨組織是黨團結帶領群眾、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的戰斗堡壘。各級黨組織要高度重視鄉鎮公務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黨組織做好公務員的思想狀況分析工作,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培育鄉鎮公務員公共精神的意義和作用。二是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作為鄉鎮公務員,要加強理論武裝,原原本本地學習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系統掌握、準確理解其理論體系、基本觀點和精神實質,不斷增強政治定力、不斷運用黨的理論來指導公共服務。三是強化道德品行教育。高尚的道德與端正的品行是立身之本和立世之基,是群眾對鄉鎮公務員做人做事做官的期望和要求。
三、強化制度建設,以法規約束為行動準則
鄧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建立健全一套培養鄉鎮公務員公共精神的制度,才能確保他們服務于社會公共利益、承擔社會賦予的責任和義務。一是制度要科學。制度不僅要追求數量,實現“有法可依”,更要科學合理地擬定鄉鎮公務員錄用、教育、激勵、監督、任免等與公共精神相關的制度,注重制度的前瞻性、系統性、嚴肅性、創新性、可操作性和制度的科學評估,努力實現有“良法”可依。二是嚴格執行制度。“令在必信,法在必行”。一切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要加強與公務員公共精神相關制度的宣傳教育,督促主要領導以身作則,強化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堅持制度執行到人到事到底,做到公平與公正,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加強執行問責。要明確督促領導干部抓鄉鎮公務員公共精神培養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推行問責制,既要對事,更要對人,哪個方面、哪個環節沒抓落實,就要問到具體領導干部頭上。對觸碰“雷區”和“紅線”的,要按黨紀、政紀進行責任追究。
參考文獻:
[1]劉雙良.公務員精神培育的理論解釋及其路徑選擇[J].桂海論叢,2010,22(5):47-49.
[2]郭湛,王維國.公共性的樣態與內涵[J].哲學研究,2009(8):3-7.
[3]陳建平.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現代化的價值維度[J].公共管理學報,200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