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英杰+陳萍
【摘要】 中職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在教育領域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存在硬件網絡資源利用率低,仿真應用軟件受困于機房,缺乏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資源匱乏等問題。本文針對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索,建議從制度建設、人才建設、平臺建設,突破難點等方面推進中職學校的信息化建設。
【關鍵詞】 中職學校 信息化建設 教學資源 數字校園平臺
中職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應當遵循“政府統籌、依托行業、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突出應用”的原則,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一、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瓶頸
1、硬件網絡資源的利用率低下。如今中職學校大都具備了核心交換機、防火墻等設備及千兆以上的骨干網絡。由于受技術水平的限制,卻存在著資源閑置、設備坐冷板凳的現象:防火墻沒有防護設置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接入設備;沒有網絡優化、冗余管理……
2、仿真應用軟件受困于機房。在云技術、大數據背景下,大多中職學校的各專業、各類仿真軟件、智能操作臺卻扔然停留在各自的機房、場地里,更談不上在一體化教學上的應用了。
3、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很多中職學校的管理者跟不上信息化發展的步伐,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重視硬件環境,輕視軟件建設,缺少整體規劃意識,形成若干信息孤島。
4、缺乏專職機構和經驗豐富的管理人才。中職學校信息化工作起步較晚,信息化進程慢。從信息化人才來看,多數中職學校只能用計算機專業專業教師擔任作息化建設工作,而這些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而且專業教師更注重本專業建設,很難對全局把脈,致使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均衡、不協調,效率不高。
5、教育教學的特殊性極大的增加了信息化建設的難度
中職學校的特殊性在于學校間在諸如教學計劃、學期周數、錄取方式等很多工作中存在較大差異,這就給軟件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同時班級人數不穩定、免考錄取、提前離校等靈活的管理方式使得數據的統計、管理變得繁瑣,降低了使用者的使用意愿。
6、中職學校大多建立了門戶網站,但資源匱乏。與高校網站不同,中職學校的網站結構簡單、資源匱乏。
二、突破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瓶頸
1、頂層設計,總體規劃,整合已有,分布實施。中職學校領導應站在全校高度總體規劃本校的信息化建設,要根據人才、資金、時間等各種因素,分布實施規劃,整合已有資源與新資源有機融合,使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
2、建立職能部門,建設專業隊伍,健全人才培養機制,以點帶面提升教職工信息化運用能力。建立信息化建設的專職機構,一是在學校內部,挖掘出具有較強管理水平和專業能力的員工任專職;二是引進有影響力、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才。在此基礎上利用獎勵和激勵手段充分發揮內部員工的積極性,激發員工潛能,把教學工作、科學研究與信息化建設工作結合起來,提高全員信息化運用能力。
3、建立統一的數字校園平臺,實現硬件集群、數據集中、應用集成。統一的數字平臺,不僅方便管理,最重要的是把分散到全校各領域、各場地的資源數據集中在一起,這將大大提高使用效率,提升教學效果,是實現硬件集群、數據集中、應用集成的前提基礎。第一,把核心硬件設備、高配置服務器集中到學校骨干網上,這樣不僅學校的帶寬利用的比較充分,也有利于進行安全防護設置,有利于管理。再根據專業設置情況或樓宇分布情況設置二級網絡,把不便于集中管理的設備按需分配、有效設置。第二,以統一的數字校園平臺、多媒體管控系統為依托,全面整合教學、科研、管理等領域的信息資源,實現數據的集中存儲、管理、備份,深度挖掘數據價值,不斷提升信息化輔助決策能力,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形成統一的數據平臺,實現數據資源共享,依托“云計算”技術建立高效、共享的數據中心,實現共享化資源、網絡化學習、實時化管理的目標。第三,受場地、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很多應用軟件使用起來并不方便,更不得利于教師開展教研活動、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把應用軟件集中到統一的數字校園平臺上,才能真正實現應用集成的目標。
4、突破難點,建設開放式教育、教學子系統,以適應中職學校靈活多變的教育教學環境。針對“班級人數不穩定、提前就業、一班多專業”等諸多靈活情況,在開發或引進教育、教學等管理系統時,應當采用開放式、小模塊系統設計思路,設置最小子元素,以便于實現靈活修改及數據調用。
結束語:中職學校的發展離不開信息化建設,教育教學水平的的提高更加依賴于信息化建設的水平。建設高標準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全面整合教學、科研、管理及生活服務領域的信息資源與應用系統,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形成統一的數字校園平臺,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是解決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有效辦法,是中職學校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是中職學校快速發展的充要條件。
參 考 文 獻
[1]王雪梅.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內涵與建設模式探討[J]讀寫算,2012(08)
[2]楊波.中職學校信息化校園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中文信息,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