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琳
摘要:貧困是世界性難題,它不僅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更是事關政權穩定的政治問題,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因此對于貧困程度的測量研究意義重大。本文通過對多維貧困相關的文章進行搜集、閱讀、整理,發現國內外諸多學者利用多維思想進行貧困測度,但是國內文獻多數集中在國家整體層面或者傾向于農村地區,缺乏對于區域的多維貧困測度。
關鍵詞:多維貧困;貧困測度;精準扶貧
貧困問題是世界各國都關注的重點問題。近些年來,利用多維思想進行貧困程度的測度研究也成為熱點,而多維貧困理論也被英國、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國家用于制定政策。本文旨在對國內外已有文獻進行閱讀、研究,回顧總結多維貧困測度的方法和結論。
一、國外研究現狀
阿馬蒂亞.森(1973)在其著作《貧困與饑荒:論權力與剝奪》一書中首次提出“多維貧困”概念,其核心觀點是,貧困不單指收入貧困,還應包括能力上的缺失,如公民獲得健康權、養老權、教育權、居住權等能力的缺失,其也因此獲得了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獲獎。隨著貧困概念由一維向多維擴展,多維貧困測度方法也不斷得到發展:Hagenaars(1987)從收入和閑暇兩個維度構建了第一個多維貧困指數;Townsend(1993)指出,在現代社會除了考慮個人的基本營養需求,還要考慮個人對教育、住房和安全的需要;1999年,亞洲開發銀行把貧困劃分為三個需求層次,即生存層次:營養、健康、飲用水/衛生設施;安全層次:工作/收入、住所、和平;能力層次:教育、參與權、社會心理。可見,從收入、健康、生活條件乃至體面生活的能力等多維視角考察貧困更具合理性。
Betti等(2003)使用1991~1997年英國家庭調查的面板數據,通過模糊理論與方法,認為勞動力狀況影響了貧困狀態;英國牛津大學貧困與人類發展研究中心的Alkire-Foster(2007)發表了《計數和多維貧困測量》,論文給出了Alkire-Foster(A-F)多維貧困測度的一般模型,提出了多維貧困的識別、加總和分解方法,并可按照維度、地區對多維貧困指數進行分解.以A-F模型為基礎,聯合國授權和支持的“牛津貧困與人類發展項目”小組2010年發布了界定絕對貧困人口的多維貧困指數(MPI)。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在貧困程度的具體測量方面,田飛(2007)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技術構建指標體系,用貧困指數測度安徽農村貧困線;Chakravarty(2007)、陳立中(2008)等采用Watts多維貧困指數及分解方法測度貧困及不同維度貢獻率大小;王小林(2009)采用MPI測量技術測量在我國家庭中的多維貧困;蔣翠俠等(2010)對中國1997至2006年的多維貧困進行測度;高艷云(2012)對2000年和2009年中國城鄉多維貧困進行測度,從城鄉兩個方面探討了各個維度的貢獻率;郭建宇和吳國寶(2012)通過調整多維貧困測量指標值和權重分析其對于多維貧困結果的影響;王素霞等(2013)對2009年中國居民多維貧困進行分析及測度;張立冬等(2013)運用CHNS數據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相對流動性和絕對流動性進行測度并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目前國內社會收入分配存在“階層鎖定”態勢,為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多維貧困提供了方法與思路;王艷慧等(2013)在系統設計多維貧困識別指標體系及多維貧困測算算法流程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雙臨界值”的“維度加總/分解”算法;范晨輝(2015)等應用Rasch模型對我國多維貧困進行實證研究;張全紅和周強(2015)以MPI指數為基準,結合Alkire S.&Foster J.提出的“雙界線”法,通過分類統計個體或家戶是否處于各指標臨界值以下(小于臨界值屬于貧困人口,否則為非貧困人口)的方法判定多維貧困者。
而在精準扶貧政策方面,很多學者也提出很多問題和挑戰。中國國際扶貧中心黃承偉和覃志敏(2015)系統闡述了我國農村貧困治理體系演進和精準扶貧的重點問題,指出我國目前貧困人口的識別以2013年統計數據進行規模控制、逐級分解,并從在冊貧困戶中選出,容易因分解失當、人手不足等主觀因素將真正的貧困人口排斥在識別范圍之外。吳雄周和丁建軍(2015)認為單維瞄準過分強調瞄準貧困對象,而忽視對主體、原因、產業、時序等維度的瞄準,精準扶貧需要向多維瞄準嬗變。左停等(2015)發現,精準扶貧還面臨著規模控制、鄉村內平均主義思想、村莊間貧困戶實際識別標準差異等挑戰。
除了以上研究,還有很多學者把關注點放在農村的多維貧困測度上。張志國、聶榮(2016)利用2004年-2011年中國監控與營養調查數據計算出中國農村家庭的多維貧困指數,并將總體貧困分解成為暫時性貧困和慢性貧困,同時還探討了家庭特征和貧困動態性之間的相關性;汪輝平、王增濤、馬鵬程(2016)幾位學者則從農村地區致貧因素著手,通過對西部9個省市1214個貧困戶的深入調查分析,發現因病致貧是農村居民貧困最主要的原因,并以此提出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高新農合保障水平以及完善農村大病救助體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關于利用多維思想進行貧困測度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國內大部分學者研究的立足點都是國家層面或者農村,忽略了多維貧困指數在區域貧困程度測度上的應用,缺乏與區域具體特征相結合的實證分析。另外,在構建指標體系方面,筆者試圖在今后的研究中構建一個關于貧困測算更為完整、科學的指標體系,以便為其他學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高艷云.中國城鄉多維貧困的測度及比較[J].統計研究,2012(11).
[2]郭建宇,吳國寶.基于不同指標及權重選擇的多維貧困測量——以山西省貧困縣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2(02).
[3]阿馬蒂亞·森.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M].王宇,王文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張全紅,周強.中國貧困測度的多維方法和實證應用[J].中國軟科學,2015(07).
[5]鄒薇,方迎風.關于中國貧困的動態多維度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06).
[6]王素霞,王小林.中國多維貧困測量[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7]郭熙保,周強.長期多維貧困、不平等與致貧因素[J].經濟研究,2016(06).
[8]Alkire S.and Foster J.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1(95):476-487.
[9] Sen A.K.Development as Freedom[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