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軍+呂軍利+周紅云
摘 要:增強人民大眾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認同、社會主義制度認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必須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二要科學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回答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三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西方理論和話語的關系,四要不斷改進文風,采用對話型語言增進人民認同和踐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認同;話語;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5-0035-03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增強人民大眾的理論認同、制度認同和道路認同,抵制西方話語不斷侵蝕和解構,都迫切要求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如何用中國話語科學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和中國成就,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是目前馬克思主義研究面臨的新課題。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內涵和結構
話語是對情感、思想、態度、行為等的表達形式,話語包括文字的、書面的話語,口頭的、言詞的話語以及話語因行動產生的作用。從傳播學看,話語是傳播者對大眾傳播信息的媒介。在政治學里,話語則成為社會組織確立其地位且被其他組織認識的權力表達,即話語權。應當依據話語理論,從多個視角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理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轉化為中國特色理論形態及實踐探索的過程[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兩層含義,一個是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探索道路的歷史過程,另一個是實踐的理論成果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首先指用中國語言文字表達的指導中國實踐、探索中國道路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話語體系和體現中國智慧、詮釋中國道路、彰顯中國特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前者強調與中國實際的結合,重在理論的翻譯和創新,后者重視在實踐中的理論概括,構造中國特色思想。
其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還體現在理論的大眾化、時代性和國際性。以人為本、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以人為本的理念就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要與人民大眾結合,體現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一切要從人民大眾出發,人民大眾滿不滿意成為工作的重要標準。以人為本還要求話語創新和傳播要通俗化、生活化,要讓人民大眾理解、接受和認同,能夠身體力行。大眾化還要求尊重人民的創造,及時將人民的鮮活經驗概括反映到馬克思主義話語中來。與時俱進要求馬克思主義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不能停滯不前,不能凝固僵化,要反映時代的最強音,要回答時代的新課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話語創新。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互聯網一體化使世界成為“地球村”,關起門來發展自己已不可能,唯有積極應對,主動參與,才能贏得未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必須要有全球意識,用國際化話語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對話,吸收有益成分,豐富自己,傳播中國理念,分享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捍衛中國權益,貢獻中國智慧,爭奪國際話語權。
再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還可分為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政治話語即“占統治地位階級的思想”,反映整個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社會理想,決定并引導各種社會觀念,也引導知識精英的學術話語和普通群眾的大眾話語。政治話語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政治精英中國共產黨領袖們掌握意識形態主導權、話語權的馬克思主義,通過廣泛認同維護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學術話語是知識精英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學者研究所用話語,還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研究使用的話語,前者話語有引導后者的功能,后者話語有豐富、驗證前者的作用。大眾話語就是人民大眾所理解所認同的馬克思主義,對群眾有直接的影響。政治話語要引領學術話語,學術話語要維護、豐富、發展政治話語,而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都要引導且要主動轉化為大眾話語,大眾話語切忌直接搬用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要做到通俗易懂,百姓喜聞樂見。
最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還包括理論話語和實踐話語。話語有顯性話語和隱性話語。顯性話語就是用明確的文字和語言表達的話語,隱性話語則不著文字,也不用語言,而傳播者和接受者都能“意識到”的話語,它通常通過行為等傳達某種含義。理論話語屬于顯性話語,實踐話語屬于隱性話語。重視隱性話語,可以更好地傳情達意,實現顯性話語的作用。理論話語就是運用概念等邏輯工具構造的觀念體系,用文字和語言表達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話語包括制度話語和政策話語。實踐話語就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構建的社會制度、運作機制、解決具體問題的大政方針及其效用。這種無聲的話語實實在在影響著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和實踐。
二、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重要意義
首先,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有利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特別是學術話語創新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相輔相成,內在一致。發展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社會的變遷,實踐的推進,都要求理論創新,做到理論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術話語創新,要求回應時代提出的問題,回答實踐碰到的新課題,科學解讀全球化和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機遇和風險,為下一步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價值導向和解決思路。
其次,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有利于維護馬克思主義的主導性,鞏固共產黨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的政治組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執行者。維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鞏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執政地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必然要求。當前,社會利益分化,不同觀念的涌現,以及社會發展出現的種種問題,再加上全球化的發展,互聯網的出現,西方各種觀念的沖擊和影響,都給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提出挑戰,也不利于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只有不斷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科學回答實踐提出的問題,穩妥推動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正確應對各種挑戰,方能未雨綢繆,化危為機,立于不敗之地。
再次,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有利于增強人民大眾的認同。馬克思主義的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在人民大眾的認同。馬克思主義從來都不是小眾玩物,而始終是和人民大眾聯系在一起的。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讓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理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創新既要凸顯以人為本的堅定立場,也要說人民的話,說百姓聽得懂、愿意聽的話。沒有人民大眾的認同,再正確的理論,只能是孤芳自賞,路越走越窄,直到無路可走。
最后,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有利于與西方對話,爭奪話語權。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是大國,中國的事就是世界的事,誠然,中國話語不等于世界話語,但中國的成就使得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對相似國情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基于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打造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就有了與西方發展模式相聯系的西方話語平等對話的資格。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既要回答中國的發展,也要回應全球治理,做出中國對人類的貢獻,展示中國的智慧,積極彰顯中國話語的力量。
三、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的路徑
第一,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關于無產階級根據自然社會規律推動社會進步解放自身和人類的學說,它雖然誕生在一百多年前,它仍然有著強烈的時代適應性,當2008年世界爆發次貸危機和債務危機的時候,人們還從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資本論》中尋找應對危機的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巨大成功也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無比正確和強大生命力。但是,今天的世界不同于19世紀的歐洲,中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發展馬克思主義時不我待,而且,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也有變革的內在要求,不能簡單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和結論解讀當今世界,更不能直接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必須看到有些個別結論脫離當今的實際,或者被實踐證明是錯的。創新馬克思主義話語,否定什么,肯定什么,發展什么,堅持什么,關系到如何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大問題。
創新馬克思主義話語,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等,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立場,將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終極實現目標,把以人為本作為評判一切工作和理論的根本標準;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做到實事求是,按照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推動社會進步;要始終堅持邏輯和歷史統一、具體和抽象統一的方法,堅持科學的思維方法。創新離不開繼承,發展離不開堅持,沒有堅持和繼承,那是離經叛道,是另起爐灶。如果沒有基本的堅持,語言不管怎樣的華麗,內容不管如何的新奇,都不是真正的創新,而只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背離或別有用心的肢解,和打著創新旗號的悄然解構、顛覆。
第二,在科學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回答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基礎上,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實踐推動理論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創新的基礎、來源和動力[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利益,體現了中國人民的社會理想,對中國實踐取得巨大成就進行總結,做出科學概括,回答中國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對新時期改革開放比如政府簡政放權、國有企業改革、司法改革、金融開放與監管等的探索和求解,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創新的基本內容,唯有緊扣中國實踐、中國模式、中國成就、中國問題,才能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用中國智慧、中國話語指導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
創新中國話語,要有開放的心態,要學習和借鑒別國的經驗,吸取別人的教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要走得穩,走得快,少走彎路,不僅要從其他國家學經驗,如人民幣國際化要學習英鎊、美元的國際化經驗,思想教育也可學習美國重視隱性教育做法等等,而且,要努力避免再犯別人發展過程中犯過的錯誤,如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貧民窟現象。向別人學習,可以豐富中國話語,提升中國智慧。
當今世界是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中國已是世界的一部分,參與全球事務,不僅是大國的責任,也事關自身的權益。隨著中國全面開放,開放力度加大,中國商品、中國資本、中國公民、中國人民幣乃至中國文化都走向世界,中國已經深度參與全球化。中國話語必須回應全球問題,如氣候問題、反恐問題、國際權力重組等,這些事關人類和中國的未來,中國絕不能置身事外,而應當積極參與,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
第三,在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西方理論和話語關系的基礎上,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我國建設的指導思想,這是基本認識,是不容懷疑的。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要處理好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西方理論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精神之源、情感之根、智慧之所。隨著中國的崛起,文化的自信,中國人開始為自己的文化自豪,這有合理之處,改造、繼承、恢復某些文化,如服飾、建筑等文化,可以滿足人們的情感、審美等需要,發掘傳統巡視制度,已成為當今反腐的重要制度安排等等,但要注意到,今天的生產生活條件、社會制度、人們的價值觀,與以往有天地之別,絕不可能簡單恢復傳統觀念,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學者們提出四條思路,啟蒙-解釋模式;比較學模式;意識形態模式;民族-本土模式[3],既然承認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思想,傳統文化就是被改造的對象,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只是糟粕多少,精華多少的問題。但這種邏輯過于簡單,沒有考慮馬克思主義某些結論會過時,還有與中國文化適應的問題。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文化關系定義為改造、融合的關系,可能是一條科學思路。
到目前為止,西方發展積累的許多經驗是成功的,先發優勢使后來者紛紛效仿,建立在西方先發經驗優勢的西方話語,遂成為席卷全球、具有極大號召力的世界話語,西方化就是現代化,西方價值就成為“普世價值”,一時成為世界主流話語。雖然中國發展取得很大成功,但國內不少人還是奉西方話語為圭臬,裁剪中國經驗,解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話語。西方話語固然有一些合理內容,但迷信西方話語絕非明智之舉。西方話語還是西方的意識形態,包含太多西方價值的私貨。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為美國霸權背書,福山的《歷史的終結》為資本主義唱贊歌,卻無視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對西方話語還是要采取批判借鑒吸收的態度,一定要看清它的意識形態性,看清它非科學的一面,不能身在中國頭在西方,不能穿西方鞋走中國路。要研究西方經驗和教訓,用中國視角審視,用馬克思主義話語總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和自信,正確對待西方話語,加大中國話語的世界影響力。
第四,在不斷改進文風,采用對話型語言增進人民認同和踐行基礎上,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必須考慮話語傳播效果,必須考慮人民大眾的接受和認同。話語傳播創新需要不斷改進文風,牢記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樹立對話意識,甘為人民大眾做學生,講群眾聽得懂、喜歡聽的話,要將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說到百姓的心里去。
文風反映黨風,黨風決定文風。改進文風關鍵是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調查為本,積極學習,多讀書,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反對大而空,要做實事,做真人,說實話。話語傳播要擺正自己的身份,要有正確心態,要平視傳播對象,要尊重和真心關心對方,要多照顧對方立場、思維和情感,不能居高臨下,切忌以教育者自居。要將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轉化為百姓聽得明白的大眾話語,要說群眾的語言。
要重視說話的藝術,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的政治性、學理性與藝術性有機統一起來。會說話、說正確的話和藝術的說話應成為黨的干部、理論工作者和宣傳工作者的基本技能。毛澤東在談唯物史觀的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點時說,“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把抽象的理論轉為群眾熟悉的話語。習近平在談到中國道路時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既說明中國選擇的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和發展實際的,又批評了一些人把自己的發展模式強加于人的錯誤,富有哲理,展現了很高的語言技巧。要提升說話藝術,要多讀書,要不斷涵養自己的藝術修養,還得深入生活,跟百姓打成一片,百姓富有說話天分,很多人都是段子手,百姓才是說話藝術的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賴大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觀念到理論形態[J].江漢論壇,2008(7):39-42.
[2]郭建寧.打造與中國道路相適應的話語體系[J].學術前沿,2012(9下):7-10.
[3]林國標.話語整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研究的一種進路[J].湖湘論壇,2014(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