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昕
摘 要:瀆職犯罪的數量及發生原因,凸顯了預防瀆職犯罪之必要性和可行性。立足犯罪主體個人視角,在自身法治意識不足等抽象因素外,身份不清職責不明引發的糊涂之舉、不謀私利不徇私情的無知之幕、集體研究的“避責之法”等認識誤區,是誘發瀆職犯罪不容忽視的主客觀因素,更是預防瀆職犯罪大有可為的主陣地。而通過明確崗位職責、規范印章使用管理制度和完善會議記錄制度等具體措施的落實,可有效避免認識誤區,從而取得預防瀆職犯罪的效果。
關鍵詞:瀆職犯罪;認識誤區;法律預防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5-0104-02
最高檢的工作報告有一組數據特別值得注意和思考——查辦受賄犯罪13 210人,查辦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瀆職侵權犯罪13 040人,也許“大老虎”帶來的震撼更為明顯,也許是媒體的聚光燈使之更為吸引眼球,社會公眾總是更習慣于聚焦貪污賄賂犯罪。而瀆職犯罪,對于這一類在涉案人數上與受賄犯罪旗鼓相當的職務犯罪,不僅在公眾關注度上,更在我們進入標本兼治反腐敗階段,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在犯罪預防層面,瀆職罪可通過法律預防措施減少的犯罪數量更為顯著。
貪污賄賂犯罪作為一種貪利型犯罪,于行為人個人立場而言,除了加強規范和約束,似乎并無太多其他的預防措施。瀆職犯罪則不同,尤其是未徇私情、未謀私利場合下的瀆職犯罪,涉案人員主觀上往往不具有明顯的犯罪故意,多見于因認識不當誘發的職務犯罪,甚至表現因某些“意料之外的因素”才卷入訴訟。對這一類犯罪,通過廓清認識上的誤區,劃清職責邊界,進一步規范履職行為,可在預防瀆職犯罪方面取得立竿見影之良效。
一、誘發瀆職犯罪的三大認識誤區
瀆職犯罪數量居高不下更多地源于認識上存在的誤區,而通過厘清認識誤區,可在預防犯罪方面取得明顯效果。
(一)身份不清、職責不明引發的糊涂之舉
瀆職犯罪作為特定身份類犯罪,對犯罪主體的身份有著非常嚴格的限定,作為一類職務犯罪,與行為人的崗位職責更是密不可分,而實踐中因身份不清、職責不明誘發的瀆職犯罪屢見不鮮。
雖然因誤以為自身不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而引發瀆職犯罪的情形并不常見,但因對自身具體崗位和職責認識模糊不清,進而引發的瀆職犯罪卻是實踐中引發瀆職犯罪的重要因素。在筆者接觸到的部分案例中,不少領導干部就出現了對自身具體的崗位職責、所屬單位職責范圍認識不準確的情形,對“無端”卷入瀆職犯罪更是出乎意料。例如,在一起因超載發生的重大交通事故的問責案件中,該車途經的某超限超載車輛檢查站和某交警巡邏中隊的執勤人員均以玩忽職守罪被追究刑事責任,究其根源就在于未將查處超載車輛的職責履行到位,以致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這一嚴重后果。
不管是濫用職權還是玩忽職守,都根源于“職”,而不能準確厘清具體職責,對因職務行為引發的危害結果根本沒有任何防范可能性,以致預防此種情形下的瀆職犯罪只能追根溯源,通過厘清自身崗位職責,從而全面準確履行職責。
(二)不謀私利、不犯徇私情的無知之幕
受賄犯罪和瀆職犯罪數罪并罰的情形,使得少數領導干部誤認為,在不謀任何私利、不收受任何好處的前提下,即使存在不認真、不正確履行職責行為,也不應追究瀆職犯罪的刑事責任,行政處分或黨紀問責就完全可發揮規范約束之效。
從瀆職犯罪的規制內容來看,不謀私利、不徇私情的瀆職行為,依然會侵害國家機關公務的正常有序執行以及社會公眾對國家機關的信賴,依然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缎谭ā穼Α搬咚轿璞住狈笧^職罪的,設置了更重一檔的法定刑,一方面印證了上述不謀私利、不徇私情的瀆職行為依然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可能;另一方面,考慮到不謀私利、不徇私情的瀆職犯罪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程度相較更低,設置更低一檔的法定刑,亦是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體現。
固然,通過嚴格約束自身,筑牢法律底線,避免因賄賂犯罪誘發瀆職犯罪是預防瀆職犯罪的重要舉措,而深化認識、規范職務行為,也是瀆職犯罪預防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三)集體研究的“避責之法”
通過研究部分紀委通報材料和起訴材料發現,“未組織召開會議”“未經集體研究決定”等成為部分領導干部被追究黨紀處分或刑事責任的重要因素,甚至我國還有司法解釋將“經集體研究決定”作為排除犯罪的一種情由。基于此,有部分領導干部產生了諸如“對違法違紀行為通過集體研究開綠燈”“這是集體研究決定的,出了問題個人不擔責”等不當認識,希冀以集體研究的方式規避個人責任。
集體研究是民主決策機制的具體形式,更是監督制約的規范機制,絕不能成為違法違紀行為的遮羞布,更不會因此改變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的實質,為違法犯罪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不管是《黨紀處分條例》,還是專門的刑事法律規范,都已明確將“集體研究”形式實施的違紀或犯罪行為定性為集體違紀或共同犯罪,不存在因“集體研究”這一形式而合法化之可能。
集體研究也絕不可能成為規避個人責任的良方,首先,集體違紀和共同犯罪都設置了相應的責任承擔方式,相關行為人根據各自行為所起作用大小承擔責任,并不會因集體違紀違法而無人擔責。其次,瀆職犯罪是一種只能由個人構成的犯罪,集體違紀違法不存在將個人責任轉嫁給單位承擔的可能,即不會出現集體擔責從而造成實際上無人擔責的局面。最后,單位職責都會相應地落實到具體的崗位,由具體的個人承擔,出現問題后,只要追根溯源,核實相應的責任人是否有瀆職行為,根本不會出現無人擔責的情形。
二、預防瀆職犯罪的具體法律措施
(一)明確崗位職責,強化責任意識
通過對來自不同區縣各職能部門公職人員的調查問卷顯示,超過一半的人只能大概說出自身崗位的具體職責,對與其他單位職責存在交叉、分工的場合,超過七成的人表示弄不清楚,甚至沒有考慮過職責問題。通過對崗位職責的梳理明確,不僅可強化責任意識,更是預防瀆職犯罪的重要措施。
1.明晰個人身份和崗位職責
判斷是否符合瀆職犯罪的主體要件外,更重要的是便于明確該身份對應的崗位職責。第一,掌握包括《組織法》等在內的法律法規中有關具體職責和履職要求的規定,如《人民警察法》,以及相關行業、單位系統內部對職責的專門性規定,如張貼在工作場所的職責范圍等公示牌。第二,查閱組織、人事部門制發的任職文件,部分任職文件在載明所任崗位的同時,還列明了該崗位對應的具體職責、與其他崗位的職責分工。第三,核實單位內部有關分工的會議決議,如:就單位內部多個副局長之間就具體分管事務的分工、多個中隊之間各自負責事務范圍的分工通過會議研究形式的會議決議,載明這一會議決議的會議記錄本則是查明相關人員職責的有效依據。
2.理順所屬單位和關聯單位的職責范圍和分工
上述方法可以明晰絕大多數場合下的崗位職責,但在個人崗位職責與所屬單位職責發生碰撞時,通過理順所屬單位職責以及所屬單位與關聯單位的職責分工,可進一步確定個人崗位職責,從而真正避免因崗位職責認識不到位引發的瀆職犯罪。所謂理順崗位職責,是為了進一步明確個人崗位職責,因為個人崗位職責不會超出所屬單位職責范圍,而梳理單位職責是相對比較容易的,通常都有相關的文件予以明確。較為復雜的,則主要是理順所屬單位與關聯單位的職責分工,而這也是引發瀆職犯罪的重災區。所屬單位與關聯單位的職責分工,除了厘清二者在同一職責上的具體分工或職責范圍,更重要的是理順二者在同一職責上的銜接責任。
(二)摒棄不當認識,約束單位行為
不管是集體研究形式實施的犯罪,還是單位犯罪,行為人都有因此承擔個人責任之可能,故通過規范單位行為,預防承擔職務犯罪之刑事責任,十分必要。
1.規范印章使用管理制度
規范印章使用管理制度:其一,完善單位印章使用和管理制度,并成文固定。這不僅是進一步規范使用的客觀需要,更是排除他人違反印章使用管理規定擅自以單位名義實施行為的重要證據。其二,強化印章備案意識,防止私刻假冒行為,避免他人冒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在仿真技術發達的今天,偽造印章行為并不鮮見,如何讓私刻假冒行為承擔責任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在公安機關進行備案,單位只需對該唯一備案章承擔責任,可避免因他人冒用而承擔責任。其三,規范印章使用程序,在某些不符合單位印章使用程序的情境下,即使印章為真,亦存在否認為單位行為的可能性,例如:先蓋章后打印文字,因該情形不符合單位印章使用程序,不能認定為單位真實意思表示,從而否定為公司行為。
2.完善會議記錄制度
會議記錄本是查明單位犯罪中各行為人是否需要承擔個人責任以及責任大小的重要依據。不管是黨紀處分還是刑事處罰,都視決議形成過程“是否提出異議或反對意見”來決定是否承擔責任,在決議形成過程中根據作用大小給予相應的處罰??梢?,決議形成中的表現是影響行為人是否承擔責任以及責任大小的影響因素,而會議記錄本正是查明事實的關鍵證據。完善會議記錄制度,記錄會議決議形成的詳細情況,是查實各行為人的具體責任,也是保障確實未參與犯罪行為決策或執行過程的行為人免受不當追責的利器。
參考文獻:
[1]王旭.論“集體研究”型瀆職犯罪的責任認定[J].貴州警官學院學報,2014(7).
[2]周光權.瀆職犯罪疑難問題研究[J].人民檢察,2011(19).
[3]于志剛.法條競合視野中數額犯入罪標準的統一化[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8).
[4]傅躍建.非法集資單位犯罪的認定[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