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如何讓小學生從討厭學習數學到喜歡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興趣是學習數學的動力。積極開展趣味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小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 趣味教學 實踐 游戲 問題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小學生從討厭學習數學到喜歡學習數學,是小學數學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興趣是學習數學的動力。積極開展趣味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小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那么如何使小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數學呢?
一、與生活實際聯系,引起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受到成長限制,認識、感知實際知識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培養小學生的興趣特別重要,尤其面對抽象的數學問題時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結合實際,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他們搭建認知橋梁,也就變得更加重要。
例如在《三角形的認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實例:“為什么很多建筑物建成三角形?”學生會被熟悉的生活現象吸引,進而動手進行實驗,自覺學習知識。教師在此過程中引導小學生找到理論依據,掌握“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知識點。這時,如果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再次把三角形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不僅學得有趣,而且還會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再比如在講《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演示一組畫面,如圓形的車輪、圓形的飛碟、圓邊的餐具等。有幾個學生就說:“老師,我們都見過這些圖形,你怎么都是給圓圖形讓我們看?”我及時抓住這一思維亮點,引出課題,再組織學生討論。學生通過討論,進一步加深了對圓的認識,很快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積極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當中。
二、加強學習,突破難點,尋求生活的例子,培養學習興趣
無論教科書里描述得如何清晰,說得如何透徹,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最終還是依靠學生親身體驗才能學好。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例子中尋找數學知識,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統計和可能性》這一部分知識時,我要求學生互相調查和了解同學喜歡吃的零食、喜歡用的物品,然后整理數據,填寫統計表,畫出統計圖,把抽象的問題變成直觀簡單的問題。又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讓兩位學生到講臺上表演示范“同時”“兩地”“相遇”等概念,然后再結合課本上的例子,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相遇問題了。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知識就記得越牢固,越長久。
三、開展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
小學生的特點是: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事物所吸引。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變換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開展有趣的游戲活動,既讓學生在玩游戲中學到知識,又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小學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這種方法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開展接力賽、奪紅旗等游戲活動,把教科書中一些練習變為游戲形式,學生學起來信心百倍。一節生動的游戲課,可以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其在游戲中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
四、精心設計問題,引發小學生的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始終從問題開始。有了問題,小學生才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在數學教學中經常有意識地巧設疑問,激發小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和興趣,讓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促進小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節課,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教學重點,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呢?我是這樣激趣設疑的:“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阿凡提》嗎?知道誰最聰明嗎?”這樣就引發了小學生的興趣。接著,引出要學的知識:“一天,財主巴依遇到阿凡提,想考一考聰明的阿凡提,說:‘有兩塊地,一塊是平行四邊形形狀,一邊長30米,另一邊長20米;另一塊是長方形形狀,長30米,寬20米。有兩個孩子都說長方形的面積大,你來幫我算一算哪個圖形的面積大?阿凡提一下就算出來了。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阿凡提如何算的?”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一定會探索其中的緣由。我給學生創設這種情境,目的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自己得出結論,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種教學效果要比教師生硬灌輸現成公式要好得多。
“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注意挖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小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成為數學學習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