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明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大吳中心小學,221132)
對《立定跳遠》一課的思考與建議
孟憲明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大吳中心小學,221132)
課堂場景還原:教師講解場地布置方法,學生不明白擺放的具體位置,無法快速高效完成。
建議:教師課前為每組學生準備一幅該環節的場地布置圖,課中讓學生拿出示意圖按圖擺放,既方便快捷,又有序高效;或課前準備一幅本環節的場地布置圖,課中利用現場的大屏幕展示,學生一目了然。
課堂場景還原:本課的五組動作。第1組動作:跳上跳箱蓋+跳下+連續跳過倒“V”型體操墊。第2組動作:跳上跳箱蓋+跳下+收腹跳。第3組動作:跳上跳箱蓋+跳下+繩梯(敏捷梯)連續跳躍和腳步練習。第4組動作:跨越跳箱蓋。第5組動作:跳上跳箱蓋+跳下+雙腳跳上折疊小體操墊+跳下+跨越小體操墊+收腹跳跳過小體操墊+跳過小體操墊。
建議:在觀錄像課時發現第4組和第5組練習中設計了跨跳的動作,筆者認為這一設計不合適。因為跨跳和立定跳遠雖然都是跳躍的動作,但有著本質區別,跨跳動作要求單腳起跳單(雙)腳落地,而立定跳遠是雙腳起跳雙腳落地。在學生剛剛學習立定跳遠時加入跨跳動作,會影響立定跳遠的學習,造成雙腳起跳用力不一致,騰空后重心不穩定,進而導致落地不穩等問題。
課堂場景還原:教師采用1~5共五組練習內容逐一示范的方法,讓學生觀看。教師示范前并未提示學生重點觀察什么,練習時體會什么動作,造成觀察和練習的目的性不強,學生只是看教師示范,按照教師示范的動作進行練習,針對性不強。
建議:對于第2組動作學生在之前的練習中剛剛練完,教師沒必要再次示范,或者可以由該練習中動作質量較好的學生來示范,一方面展示學生的學練成果,另一方面為動作掌握較慢的學生建立動作標準,樹立榜樣作用;第4組動作跨越的練習對于中學生來說比較簡單,教師無需示范,可一句話帶過或者由學生展示。筆者認為,本教學環節需要重點示范和提示的是第1、3、5組練習組合:第1組動作可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教師蹬地和擺腿的協調配合,以及騰空后的快速提膝收腿動作;第3組動作要求學生觀察教師的步伐變化,并提示學生繩梯訓練(敏捷梯訓練)的動作雖然簡單但功能強大,通過長期鍛煉能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平衡性和協調性以及快速腳步移動能力,增強腳底肌肉、踝關節和膝關節的小肌肉群功能;第5組動作是本環節最為復雜的一組,教師最好一邊分解示范一邊講解,再輔以完整示范。
課堂場景還原:在第2組學生練習時出現了大體操墊滑動的情況,教師及時要求學生停止練習,重新擺放器材,并提示學生可以進行保護,但是并沒有明確保護什么、如何保護。接下來的練習中,有兩名學生蹲在跳箱蓋的兩側雙手扶住了并未滑動的跳箱蓋。
建議:教師給學生提出保護時,學生顯然沒有明白為什么要保護,如何保護。教師此時應讓學生明確保護的目的是防止大體操墊在地面上滑動,避免練習動作的學生落地時隨墊子的滑動而滑倒受傷,并及時指導學生站在體操墊的左右前角(圖1中甲、乙兩位學生的位置)一腳踩住墊子;還可以要求他們在保護的同時對練習的學生作如下提醒:“注意提膝收腿”、“膝關節(大腿)向胸部靠攏”、“注意落地緩沖”等。

圖1
課堂場景還原:教師指定的輪換路線(圖2中紅色箭頭指示方向),而絕大多數的學生每次都是從教師的前面(練習場地內)經過,影響了其他學生的練習。
建議:教師將輪換的路線設計在練習場地外側,最好是等待練習學生隊伍的后面(圖2中B綠色箭頭指示方向),這樣就有效地避免相互干擾。

圖2
課堂場景還原:第1組動作設計的目的是發展學生腿部力量和彈跳能力,突出本課難點蹬地和擺臂協調用力,而女生由于身高和身體素質原因無法完成連續跳越練習,出現小腿向后折疊、跨過(如圖3中紅圈中的學生)、繞過的現象。第2組第二個動作(收腹跳)設計的目的是突出本課重點提膝收腿,而部分學生練習中僅僅是跳一下并沒有做出提膝收腿動作。

圖3
建議:當教師發現女生練習第1組動作出現小腿向后折疊、跨過、繞過的現象時,應及時調整倒“V”型體操墊的高度,或將其變成兩塊折疊的體操墊重疊放置,以此降低動作難度,是同樣可以達到預設效果,待到男生練習時再恢復成倒“V”型體操墊的練習方式。當教師發現學生練習第2組第二個動作(收腹跳)學生沒有提膝收腿時,可以運用條件限制法,由兩名學生在墊子前50cm的位置拉一條橫繩(橫繩的高度因學生能力及時調整),迫使學生做到主動提膝收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