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晨雁 朱志祥 周夢亞 顏早早 黃節 余曉菲



[提要] 本文以嘉興市為例,利用專項問卷數據,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現狀及動因。得出主要結論: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上一代農民工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追求更高質量的就業環境、報酬、前景等,并且獲取就業信息的范圍進一步拓寬。新生代農民工更換工作主要由經濟因素(例如收入水平)和非經濟因素(例如就業前景)驅使。因此,并就改善人力資本特征及就業特征方面對新生代農民工本身、企業和政府提出部分建議。
關鍵詞:就業流動性;嘉興市;新生代農民工;影響因素
本文為2016年嘉興學院大學生科研項目(SRT)(編號:SRT2016B010);2017年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資助項目:“嘉興市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的影響因素及合理化路徑——基于新型城鎮化背景”;2016年嘉興學院商學院大學生科研項目(SRTP):“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性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以嘉興市為例”;指導老師:唐鐵球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7日
嘉興市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全市區域發展均衡,城鄉一體化發展走在前列。隨著嘉興市新生代農民工數量不斷地增加,作為國家級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的嘉興積極響應長江三角洲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穩步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經過持續多年的改革實踐,逐步走出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鄉一體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新路子。把問卷發放地點放在嘉興市,研究嘉興市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對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城鄉統籌改革發展,城市化道路的選擇、城鄉融合發展方式的借鑒,具有特別的參考價值。
一、嘉興市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現狀
(一)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提高,但普遍缺乏高等教育。李放、王洋洋、周蕾(2015)發現受教育程度對就業穩定性類別差異的影響較強,而職業技能水平因素僅產生較弱的影響。高等教育不僅對個人在培養和發展專業技能上起重要作用,更在個人素質的提高和價值觀的形成上具有關鍵作用。基于此,在調查問卷中設置關于學歷的問題,從上文所述的樣本基本情況中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較第一代農民工而言,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大多數人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能,但仍存在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尚未接受過高等教育、缺乏自我素質的塑造和提高,這使得他們在就業過程中處于競爭劣勢,從而會影響到就業流動。
(二)對就業環境要求提高,追求更高的就業質量。就業質量是指從業者與生產資料結合并獲得報酬或收入情況的優劣程度,主要包括從業者的工作收入、工作環境、個人發展前景和對工作滿意程度,還包括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家庭的滿意度、社會的滿意度等。在問卷所設置的一項開放式問題中體現:32%左右的調查對象表明家人希望他有5,000~8,000元的月薪;35%左右的調查對象表明家人希望他有一份月薪在8,000~12,000元的工作;也有被期望干個體或開工廠的,希望可以達到20,000元以上的月收入;也有不少調查對象表態收入越高越好。隨著城市發展和物質條件的進步,人的欲望無限,同不理想的現實形成一個反差,在追求更理想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滿足時,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就業流動性。
(三)網絡求職逐漸普及,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變寬。如今處于信息時代,互聯網全覆蓋,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通過老鄉或朋友介紹、網絡搜尋、報紙、人才市場等主要途徑獲取就業信息,其中,網絡求職逐漸成為新生代農民工搜尋就業信息的最重要途徑,如表1所示。(表1)
網絡求職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信息獲取速度快,借助于新媒體求職的互動和交流內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由于同質造成的閉合社會關系網絡,對他們融入現代化城市生活產生幫助。有利于新生代農民工更快找到工作崗位;另一方面網絡信息魚龍混雜,信息不對稱現象的長期存在會使得農民工群體因為獲取信息的不完整性而對交易缺乏信心,對招工方產生不信任心理;而招工方也可能會出于己方利益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欺詐行為”,導致農民工求職的惡性循環,從而增加就業流動的風險。
二、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性影響因素分析
(一)經濟性影響因素分析
1、收入水平差異。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展開,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涌進城市,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既是新生代農民工進城打工的首要目標,也是他們在城市能夠長久立足的主要依靠,更是事關農民增收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重大問題。但由于社會經濟的原因,其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卻很難接受到較高收入水平的工作。2016年嘉興市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為5,300元/月,而從調查對象的平均月工資水平來看,如圖1所示,新生代農民工收入處于中等偏下的較多。平均月收入在2,000~4,000元的占41.6%,其次是處于中游收入水平的,在4,000~6,000元階段中占23.6%。(圖1)
2、職業差異。從2009~2013年連續五年發布的中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可知,新生代農民工近一半以上是在建筑、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商業和住宿餐飲等行業選擇職業崗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相對于其他行業的職業崗位來說,這些行業對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要求不是很高,但其職業崗位勞動強度卻較大或勞動時間較長,他們要想獲得較高的收入只能靠提高勞動強度和增加勞動時間來換取。而從事實情況上來看也是如此,在本次的嘉興市新生代農民工目前所從事的職業調查情況中,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從事做小生意等自謀職業,其比例為32.6%,其次是其他行業(包括廚師、保安、圖書管理、醫藥、教務等),占27.0%,服務員占21.4%,建筑/生產工人和管理人員各占9.0%。由此也可以看到,新生代農民工從事的職業門檻較低,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以技能為主。
(二)非經濟性影響因素分析
1、勞動環境。勞動環境,指的是勞動者所在的勞動場所的外部環境條件,主要是對勞動者身心健康產生影響的各種有害因素。從調查問卷顯示,有56.4%的農民工希望公司干凈整潔,舒適度高,30.9%的農民工希望公司沒有安全隱患。這一數據顯示了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勞動環境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們就勞動環境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性的影響程度做了進一步調查。其中,41.0%的農民工認為勞動環境對就業有點影響,43.1%的農民工認為工作環境對就業影響很大。可見,健康第一的理念已深入貫徹新生代農民工的心中,勞動環境在他們就業過程中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圖2)
2、工作保障。此次調查,我們主要從勞動合同和五險一金這兩個方面對關于工作保障對于新生代農民工更換工作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五險一金是指用人單位給予勞動者的幾種保障性待遇的合稱,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其中保險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是最為息息相關的。數據如表2所示。(表2)
綜合上面兩個因素,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對于工作也有了更多的期望,在考慮收入這一問題的同時,也將注意力分散到工作的穩定程度這一問題上。他們不僅希望在現下能夠獲得一份應當的工作報酬,同時也對于自己的以后有了更多要求。筆者認為這一改變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1)隨著教育的普及,農民工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對于自身的需要有了更高層面的認識;(2)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促使人們的維權意識的提高。
3、工作發展。關于工作發展這一因素,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工作發展對農民工工作的影響情況進行了調查。數據如表3所示。(表3)
這一數據表明,有無培訓對于農民工工作并非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中可以看出兩個方面的問題:(1)農民工工作的選擇。大部分農民工選擇的工作更傾向于體力勞動,對于專業素質要求較少。這方面的問題受限于農民工自身素質;(2)農民工的意識傾向。只有22.9%的人認為這對自己的工作有著很大影響,36.7%的人認為沒有影響,說明他們并不太注重自身專業技能的提高,從而也忽視了自身的發展。綜合以上因素來看,可以透露出另一層次的問題,一方面農民工并不關注自身專業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他們又迫切希望自己能在工作上有更進一步的晉升。這一矛盾,反映出現下農民工復雜的心理。他們在注重職位上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卻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4、工作愛好程度。在社會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更喜歡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完全為了家人或者基本生活保障而工作。我們在初期調查中發現,有37.3%的農民工從事現階段工作的原因是個人喜歡。而在進一步調查分析后發現,認為個人喜好會影響個人工作選擇的新生代農民工占比高達79.8%,其中有43.1%的人認為個人愛好對自己工作的選擇影響很大,僅有11%的人認為個人喜好不影響個人工作選擇,更多的還是為了賺錢。從這個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個人喜好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的因素之一。
5、家庭影響。關于家庭期望,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特殊性和家長群體對于職業穩定性的普遍認知,家長大多希望子女從事公務員、教師、醫務工作者等崗位和工資相對穩定的職業,這點從初期問卷結果中也可以很好的顯示出來。進一步調查分析發現,有51.4%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家人的期望對自己工作的選擇有點影響,認為家人期望對自己影響很大的農民工也占了13.8%。從調查結果來看,家人期望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選擇的影響不可忽視,這和中國人從小被灌輸的觀念有著密切聯系。
我們也發現大多數農民工(65.5%)希望公司可以離家近,25.5%的農民工希望在本市市區,僅有9.1%的農民工希望能在一線城市工作。我們就離家距離及工作地點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性的影響程度進行了進一步調查,44.5%的農民工認為離家距離對就業有點影響;21.0%的農民工認為離家距離對就業影響很大。不難看出,農民工內心更希望工作地點可以離家近些。當然,也有一部分農民工希望能去更容易得到發展機會的一線城市工作。
三、基于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性影響因素的建議
(一)個人方面
1、提高自身素質。為了更好地融入工作環境,減少自身換工作的頻率,新生代農民工首先應當提高自身素質,包括文化水平、專業技能、道德素養等方面。要不斷通過業余的培訓學習,增強自身的文化水平與職業技能。
2、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安穩就業。由調查發現,很大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自身條件包括學歷和專業技能方面較高校畢業的同齡人有很大的差距,是自身的一個弱勢,然而他的家庭和他自身對工作的期望和薪酬要求都很高。因此,要選定適合個人發展的職業生涯路線,減少其選擇職業的盲目性和輕易放棄一份職業的隨意性。
(二)企業方面
1、設定適當的薪酬水平,增設企業福利制度。收入太低,福利太低,無疑是新生代農民工離開就業單位的重要原因。而且由于目前勞動力的稀缺性以及市場上對勞動力的需求,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壁壘”越來越低,流動成本低,換工作并非難事。加之,同行業中的薪酬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行業中的薪酬對比傾向比較嚴重,如果企業的薪酬低于市場中的普遍水平就會造成農民工的流失。因此,在保證企業經營效益的前提下,企業要及時了解同行業中的用工成本,提供不低于或者高于同行業中的薪酬水平是留住農民工非常有效的措施。另外,增設福利制度,為員工提供個性化、有針對性的員工福利,或者給員工發放節日禮品、提供旅游福利、增加年休假,表示對他們的忠心和勤懇工作表示感謝等作為,都能很好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對企業的自我認同感與歸屬感。
2、切實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環境。首先,新生代農民工不再老老實實地待在最臟、最累、最“沒出息”的工作崗位上,他們有著較高的職業發展追求、對用工環境要求也高;其次,同事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上級領導對下屬的關心程度都有助于培養新生代農民工的歸屬感,增強其對企業單位的忠誠度,減少就業流動性。因而,企業要想留住農民工,讓他們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就要提供舒適、安全的就業環境,加強人文關懷。
3、增加培訓和學習機會,提供一定的晉升空間。新生代農民工的弱勢地位歸根結底是由于他們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有限造成的,所以為了自身將來的發展他們渴望繼續教育以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用先進的知識和理念來開拓自己的視野。如果企業能夠制定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計劃,一方面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能夠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增加對企業的貢獻,為企業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另外,由于就業競爭的激烈,新生代農民工更期待職位的晉升,此時,企業如果能提供一定的工作機會,就更能滿足新生代農民工長期服務于企業的期望了。
(三)政府方面
1、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力度,大力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因素是新生代農民工進行理性擇業的基礎,大力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有助于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雖然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已經明顯高于老一代農民工,但是他們大多數接受的是基礎性教育,在職業技能的培訓上還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因此,當前應加大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拓寬新生代農民工接受技能培訓的渠道,為農民工做好知識層面的充分準備。
2、推動社會保險法規落實,擴大新生代農民工參保面。相關部門加大監督力度,推動社會保險法規政策的落實,重點加強私營、個體等企業農民工的參保工作,進一步貫徹落實農民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跨地區轉移接續政策措施,擴大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的參保力度,減少由于地區保障福利而引起的就業流動性。
主要參考文獻:
[1]白南生,李靖.農民工就業流動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7.
[2]石丹晰,王寶成.新生代農民工工作流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勞動經濟,2015.5.
[3]李放,王洋洋,周蕾.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南京市的調查[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9.
[4]周加香.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研究——以南京市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5]侯育伶.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流動意向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重慶市為例[D].重慶:重慶大學,2014.
[6]謝勇,孟凡禮.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流動行為研究——基于江蘇省農民工就業調查數據[J].調研世界,2015.3.
[7]馮燦.基于就業流動性的新生代農民工激勵機制研究[D].山東:山東財經大學,2012.
[8]張巖,梁耀丹,屠海晶.農民工就業信息獲取渠道及使用效能的實證研究——基于新媒體的應用視角[J].遼寧:遼寧大學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