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傳磊
[提要] 本文基于對山東省四地市19個典型貧困村干部、村民的221次訪談,以“利己利他”人性假設為基礎,總結出村民的“天平”行為模式與“黑箱”行為模式,以上述行為模式為基礎,探究村民行為對扶貧工作的影響,推導出扶貧中“長效與短效”的矛盾,提出以“輸血+造血”模式解決上述矛盾,并從貧困村村民行為特點的角度提出扶貧措施應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精準扶貧;貧困村民;行為模式;扶貧措施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8日
一、貧困村村民的行為模式
(一)“利己利他”人性假設。“利己利他”人性假設認為一個人身上同時具有利己和利他兩種傾向,為主體自身帶來某種需要的滿足即是利己;為他人帶來某種需要的滿足即是利他。基于基層干部的群眾工作經驗及對村民的觀察實驗,筆者發現貧困村村民的人性具有顯著的雙面傾向特點。一方面村民具有利己性,狡黠利己、看重利益;另一方面村民具有利他性,淳樸善良,富有同情心、憐憫心。村民在不同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利己與利他。在制定扶貧措施時,要考慮村民行為對扶貧工作的影響,把握好村民利己性與利他性的表現條件與特點,更好地發揮扶貧效益。
(二)天平行為模式——均衡>數量。村民具有顯著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特點,公平理念在貧困村村民的行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據此,筆者總結出了“天平”行為模式:相較于利益數量的大小,村民更看重公平,利益分配是否均衡更易影響村民的主觀感受。當村民主觀認為自身政策利益與他人均衡時,更易接受政府政策;當村民主觀認為自身政策利益與他人不均衡時,會對政府政策產生抵觸,直到主觀認為均衡時,這種抵觸才會消失。
(三)黑箱行為模式——眼前利益>長遠利益。村民對于涉及眼前利益政策的敏感度要大于涉及長遠利益的政策,即村民更關注眼前利益。據此,筆者總結出了“黑箱”行為模式:村民置身于一個黑箱中,愿意欣賞箱內看得見的黑暗,卻不愿欣賞箱外無限的光明。這黑箱就是目光淺、長遠發展意識弱。
二、村民行為對扶貧的影響
村民的行為模式會對扶貧工作產生影響,在制定扶貧政策、推進扶貧進程時,要充分考慮村民的行為特點。
(一)貧困戶影響扶貧成效。現階段的農村貧困戶呈現出老年人占比大、因病因殘致貧多等特點,自身的知識水平、勞動能力、技術能力、自身發展能力較弱,不具備管理能力。如臨沂市郯城縣為當地200戶貧困戶發放了8,000只蘆花雞(村民飼養蘆花雞,售賣雞蛋獲取收益),將扶貧資金轉化為長效扶貧項目并將管理權交由貧困戶。實際操作中,貧困戶缺乏技術導致產蛋效果不佳;部分貧困戶因為懶惰及黑箱行為特點,出現了食用扶貧雞的現象。因此,貧困戶的自身發展能力及某些行為特點影響扶貧措施的最終成效。
(二)非貧困戶限制扶貧效益。扶貧政策多傾向于貧困村中的貧困戶,政策利益在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分配不均,這帶來了潛在的非貧困戶的嫉妒問題。村民具有利他性,對于貧困戶有同情心、憐憫心,但上述利他表現需要建立在實事求的基礎上,即扶貧利益必須流向真正的貧困戶,倘若由于基層腐敗而流向了非貧困戶,則會引起村民的極大反應。同時,村民的利他表現具有一定限度,倘若貧困戶在政府幫扶下,生活水平逼近或超越非貧困戶,那么村民的利己性就會替代利他性,進而激發嫉妒心理,帶來一系列后續問題。
(三)長效與短效機制選擇的矛盾。輸血是向貧困戶直接提供錢物,貧困戶往往會快速消耗輸血的效益,出現返貧現象及“輸一點用一點,不輸不用”的挨日子現象。只有對貧困戶進行持續的、輸血量不斷增加的輸血,才能提升貧困戶的主觀幸福;若輸血中止或輸血量的增加低于生活成本的增加,貧困戶的主觀幸福感還會下降。輸血還是另一種形式的不勞而獲,易激發懶惰,懶惰一旦形成,會造成“扶了貧,貧了扶”的惡性循環。輸血也對政府財政造成了巨大負擔,只靠輸血不能真正扶貧,造血是必需的扶貧方式。在暗箱行為模式(村民看重眼前利益,忽視長效利益)的作用下,長效扶貧機制由于不能立竿見影,易被村民忽視。于是出現了這樣的矛盾:長效扶貧機制能真正扶貧,而貧困戶卻更喜歡立竿見影的輸血機制。
(四)規模經濟與村民主觀感受的矛盾。一方面整合扶貧資金有利于產生規模經濟,提高項目收益。如甲村投資30萬元入股鎮上集中式光伏電站的收益要比乙村花費30萬元在村內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高出2.66~3.34倍;另一方面單個貧困村的扶貧資金有限,想要規模經濟就要整合多個村的扶貧資金,會出現項目在哪里建的問題。村民都希望把項目建在自己的村內或周邊,村民們更看重“看得見、摸得到”的實惠,這樣的主觀幸福感更高。如上述集中式光伏電站的收益雖然比分布式高,但集中式電站在鎮上,分布式電站在自家屋頂上,后者為村民帶來的主觀幸福感更高。于是出現了這樣的矛盾:規模經濟效益更高,但單個村子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整合資金實現規模經濟影響了村民的主觀幸福感。
三、扶貧措施制定的原則
(一)分離貧困戶的所有權與管理權。在實施扶貧項目時應分離貧困戶的所有權與管理權,因為貧困村民自身能力、思想及行為的限制,導致管理風險過大,影響項目效益。實際操作中,可通過資金入股的形式,把貧困戶的扶貧資金轉化為相應股權,實現貧困戶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如威海市西塔后村流轉貧困戶土地,利用扶貧資金建設城郊休閑農場,為貧困戶提供地租收入、工作崗位及股權分紅,獲得了良好的扶貧效果。
(二)適當均衡政策利益。在制定扶貧措施時,要考慮非貧困戶潛在的嫉妒心理,把握政策效益與當地生活水平的關系,適當均衡非貧困戶與貧困戶的政策利益。利用傾斜政策惠及非貧困戶,讓非貧困戶帶動貧困戶是一種有效的嘗試。如臨沂市泉源鄉制定優惠政策,對大棚實行補貼,要求一個大棚以提供工作崗位、分紅等方式帶動三戶貧困戶脫貧。這樣既惠及了非貧困戶,又帶動了貧困戶脫貧,同時也規避了非貧困戶可能出現的嫉妒心理。
(三)長效與短效機制結合。“造血+輸血”的扶貧模式既可提升貧困人口的主觀幸福感,使貧困人口脫貧并減輕政府財政壓力,是解決長效與短效扶貧機制選擇矛盾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向貧困戶輸血,解決無勞動能力、患病、殘疾等貧困戶的生活問題;另一方面規劃長效項目,對貧困戶進行持續幫扶,減輕政府財政壓力。
(四)整合、分流扶貧資金。整合、分流扶貧資金是解決規模經濟與村民主觀幸福感矛盾的有效措施。針對情況相仿、位置相近的貧困村可整合扶貧資金,以數個貧困村為單位,用區域化的視角解決貧困問題。針對情況特殊、位置偏遠的貧困村可分流扶貧資金,將部分資金用于建設小規模項目,其余資金入股建設大規模項目,兼顧村民主觀幸福感與收益。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暉,李科峰.中外人性假設綜述[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韓昌躍.利己利他雙重人性論[J].山東行政學院,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