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柱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社會生活的不斷提高,對于教育的認識產生了新的理解與觀點,因此素質教育應運而生。素質教育的重點不再是僅僅針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同時重視學生品德與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是教育最為重要的內容。所以本文著重探討如何使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更好的走進學生的生活,指導學生的實踐。
關鍵詞:小學;品格;社會;生活化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根據社會發展與國情實行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于實行了多年的應試體制教育進行了反思與創新,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因此,全國范圍內對于學生品行的教育成為一股熱潮,一直延續至今。學生的人格與品行的培養應該從小開始,因此小學課程中加入了《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希望從課程的開設與教師的重點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具有良好社會道德與品德的新學生,這是開始這一課程的目標與要求。近幾年,我國學校教育觀念產生了很大的改變,逐漸明白學校的第一任務是培養學社成為一個思想上健全的人,然后才能進行知識的傳授。因此,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新時代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然而,在開設小學《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因此,如何使《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更好的聯系起來,是我國思想教育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當前小學品德課教學的難點。
一、當前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出現的問題
當今是互聯網高速發達的時代,信息爆炸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量大、內容沒有經過篩選,同時傳播的速度有非常的快,因此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的一些內容很可能對其今后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這個時代的學生也是早熟的一代。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不至于被社會不良風氣所影響,這就需要《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設,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些學習沒有認識到這一課程的重要性,忽視學生品德教育課程化的重要性,當然這是極少的一部分?!镀返屡c社會》課最為嚴重的問題是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脫軌,學習內容與行為不一致。很多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與在校外的行為根本就是判若兩人:在校乖巧聰明,懂禮貌,而在校外,臟話連篇,一言不合就上手等等。這不是學生的問題,更多的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沒有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而僅僅是停留在淺層教育中,對于學生深層的行為指導沒有產生良好的作用,這是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最為失敗的地方。
二、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走進學生生活的重要性
學生學習的首要任務不是知識,而是如何成為一個人,也就是“立身”。這是學生作為個體的人必須學會,也只有首先成為一個人,才能夠談將來的發展,才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因此,我國教育希望通過在小學開設《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來完成這一基本的教學目標。可見,學校與教師只有重視這一門課程的教學,促使學生深入的了解什么是正確的三觀,幫助學生從根本建立正確的人格,逐漸丟掉人本身的劣根性,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如果《品德與社會》課程只是形同虛設的隨便講講,無法有效的指導學生的生活,那么這一門課程的開設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也就沒有開設的必要了。
三、《品德與社會》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效措施
實現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需要將教學生活化,通過目標的生活化、內容的生活化、教學方式的生活化等等方式,逐步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1.教學目標的生活化
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的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生成教學目標。另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兩門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將多方面的教育內容和教育要求有機融合在一起的綜合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高大上的教學目標并不適合小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比如在進行愛國教育的時候,我不會給學生講大道理,我會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生活出發,從“我能為愛國做些什么”這個角度進行教育,幫助學生意識到自我行為的約束以及正確人格的形成就是一種愛國的體現,這種教學目標的設計,在我們班的教學中產生了不錯的效果,學生大多能從自身認識到如何去做一個愛國的人。
2.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認識的程度就越高,新課程《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越強調學習情境必須生活化,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這是符合兒童品德的認知規律的。小學生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以及理論指導的實踐活動都是從學生周圍的世界出發的,因此,教學的內容必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講到“平安回家”這一節課的時候,我會現讓學生聯想自己回家的情況,看看都會出現哪些問題。這時候學生會積極的講自己遇到的事情。之后我才會引入這節課的內容,通過應用學生講到的事情作為例子進行講解,促使學生深入認識理論,同時引導學生注意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3.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社會生活是品德與社會課的源泉,只有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迸發生機和活力,取得實效。教師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的生活化。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情景模擬、模仿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些理論在生活中的有效應用。我在講到學會關愛他人這一課時,會讓學生氛圍不同的小組,一分人扮演需要幫助的人,可以是盲人、殘疾人、顫顫巍巍的老人等,另一些人就扮演那些幫助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體會到被幫助者的不易,也可以感受到幫助人的樂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品德與社會教育是以指導學生的生活為目的的,如果沒有完成這一目標,這門課程就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教學的生活化,幫助學生意識到品德與社會課的實際意義,并主動的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實現品德與社會教育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潘茂春. 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9:231.
[2]鄭桂春. 立足“社會生活”,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J]. 華夏教師,2014,0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