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杰 楊丹 朱紹風 楊同章 王悅
摘要: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成為高校學生獲取知識、認知社會、交友購物的重要平臺,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加強網絡輔導員的隊伍建設,做好網絡時代的學生管理工作,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互聯網;輔導員;學生管理;隊伍建設
隨著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互聯網走進了千家萬戶,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已涵蓋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塑造了一種全新的社會生活形態。根據互聯網信息發布中心(CNNIC)的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7.31億人,占中國總人口的53.2%,其中手機網民6.95億,已達到所有網民數量的95.1%。手機媒體以便捷、交互、虛擬等優勢,已逐步成為高校師生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要主動適應手機媒體時代的趨勢和特點,加強“網絡輔導員”隊伍建設,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引導和引領。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機遇
快速普及的互聯網和手機新媒體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眾多優勢,主要體現在。
1. 網絡擴大了教育的傳播力
網絡拉近了學生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間的距離,有效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傳播廣度和速度。大學生既是信息的受眾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他們以快速便捷的方式對信息進行接收、改造和再傳播,擴大了傳播范圍。
2. 網絡增強了教育的互動性
開放的網絡使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關注公共事務、參與社會進程、表達獨到見解、發出自己聲音;也為輔導員們提供了多種與學生交流的途徑,可隨時與學生互動,發現深層次問題,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 網絡增強了教育的實效性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從形式到內容產生巨大變化,從以往單調的說教進化為圖文并茂、聲情并茂的感知教育,在活躍、輕松、愉悅的氛圍下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上進心,增加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二)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
1. 社會環境多元多變,意識形態領域空前復雜
當前社會大背景下,各種文化交融、碰撞、挑戰與機遇并存。國家層面問題以及國際層面經濟蕭條、移民、戰爭、脫歐等問題的多元化格局,對當前社會意識形態產生一定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受到沖擊,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逐漸被淡化,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挑戰。
2. 網絡安全形勢嚴峻,影響巨大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網絡安全形勢日益嚴峻。2016年,由知道創宇、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發起的第三方公益組織調查顯示,欺詐騙錢、淫穢色情、博彩賭球、木馬病毒成為2016年互聯網的四大危害。網絡詐騙已經覆蓋了網民的生活、工作、娛樂、社會關系等方方面面,傳統的詐騙手段由于結合了新的網絡平臺和社會熱門資訊,爆發出更大的危害,也使得騙局更難以識破。
3. 學生性格多元化,利益訴求多樣
90后、95后、00后是伴隨網絡長大的一代,網絡上各種信息的傳播造就了他們更多元的性格。尤其在喧囂的新媒體環境中,當面對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壓力時,難免會產生疑惑、彷徨、偏激等負面情緒。有的學生自制力差,長時間沉溺于網絡虛擬環境,在虛擬世界里浪費青春時光,耽誤了學業,影響了身體健康,甚至還導致一些心理疾病的產生。
二、構建時尚型、技術型和團隊型的“網絡輔導員”隊伍
(一)轉變觀念,強化學習,構建時尚型“網絡輔導員”隊伍
作為新時代的輔導員,首先要以開放的心態和責任感、使命感面對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要清楚地認識到手機媒體作為高校思政工作新陣地的重要性,適應新形勢,掌握新本領,努力成為駕馭新媒體技術的行家里手。
其次,重視新媒體平臺的同時,加強和改進傳統教育管理方式。傳統教育模式在相當長的時段內將依舊是高效思政工作教育的主要形式。傳道授業解惑,永遠離不開面對面的交流。網絡能夠提供更多的優質資源,但教育也要結合當地當時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優質資源進行組合利用,發揮優勢,規避劣勢。
最后,加強對各種網絡新媒體技術的學習、培訓和使用。現代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現代化的技術,輔導員要想全面了解學生的網絡心理需求,提高工作的針對性, 就必須及時更新網絡知識和應用技術,關注網絡熱點,掌握學生興趣, 加強網上信息監控巡查,在一種有共同語言的環境中與學生交流和溝通,提高校園文化建設水平。
(二)明確分工,提升能力,構建技術型“網絡輔導員”隊伍
從網絡新媒體技術入手,新時代的高校輔導員要加強學習,提升信息素質,變被動為主動,全面做好學生管理工作。
1. 網絡安全的監督和維護
從穩定校園、保證正常機能運轉和營造健康的校園環境角度出發,必須由學校出面,通過技術支持有效地對校園網絡公共空間進行管理,保證網絡運行的穩定性,及時屏蔽網上不良言論,避免西方敵對勢力通過網絡媒介傳播政治謠言和有害信息。
2. 網絡管理和教育平臺的開發和使用
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僅靠人工進行管理和操作,這種管理方式存在著許多缺點,如,效率低、保密性差,時間一長,數據不易查找,還易丟失,不符合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需求和眾多學生問題的快速解決。應該結合實際工作需要和學生管理工作的發展需求,開發一系列符合學校校情和學生實際的學生工作方面的信息系統和教育平臺,準確把握學生特點,提高學生工作效率,增強育人效果。
3. 網絡信息的記錄、統計和分析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不僅產生了海量信息,而且提供了大量個性化原始數據,這就是大數據。運用大數據,可以動態檢測學生各方面的需求,發掘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存在的困惑,從而改進工作方法和內容,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
(三)重視合作,加強共享,構建團隊型“網絡輔導員”隊伍
現代大學生通過網絡接觸到的各種思想,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別是西方意識形態滲透中更是注重此類產品的開發。無論是內容素材的充分調研、還是綜合設計的產品形式及網絡推廣宣傳,輔導員單獨組織的教育內容還是比較“簡陋的”,難以對抗那些精心設計開發的意識形態滲透產品。
1. 各部門協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全黨動手。做好大學生思政工作就要形成各職能部門協同的思政工作格局,變學工部門的“單打獨斗”為各職能部門的“整體聯動”,不僅學生處、團委、招生就業處和輔導員要合力,保衛處、校醫院、總務等部門也要合力。
2. 輔導員與思政課老師協作
輔導員應該與與思政課教師協作,通過課堂傳授和業余引導,進行線上和線下的教育,還可以利用慕課等新媒體技術,把集中的課堂教學擴散到日常的零散時間之中,通過精品的時政解讀等網絡課程吸引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學習。
3. 輔導員和學生干部協作
各高校應建立專職、專業的校園新媒體平臺運營團隊,確保工作的長效性、穩定性和創新性。團隊可以由學校的學生管理干部、各院系專兼職輔導員及信息技術專業人員等組成,既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同時通過網絡平臺等途徑了解和反饋學生動態,做好網上網下的工作。新媒體平臺一方面可輔助專職隊伍在網上傳遞學校意向;另一方面可發揮學生優勢,參與網上交流,引導網上輿論氛圍,捕捉、反饋信息,從中發現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和傾向性問題。
總之,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技術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學生管理部門應及時轉變觀念,加強頂層設計,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形式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集眾人之力,加強學習,明確分工,團隊化運作,構筑“網絡輔導員”隊伍,才是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必然要求與趨勢。
參考文獻:
[1]孟國忠,蔣理.網絡時代的高校輔導員工作[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02).
[2]許渭生,蘭嵐.網絡成癮與青少年人格障礙的矯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4).
[3]邵明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管理工作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31).
*本文為山東省社科聯人文社會科學課題“‘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高專學生管理工作精細化研究”資助,編號:16-ZX-GJ-28。
(作者單位:楊道杰、楊丹、楊同章、王悅,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朱紹風,山東省煙臺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