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媒體時代以來,社會輿論開始在公安工作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部分群眾的缺乏對公安工作的理解與體諒,以一種不寬容的態度對執法人員行使著道德批判,國內警察隊伍整體形象在一些涉警事件中屢受挑戰,部分人民群眾因道德激憤、缺乏客觀立場刻意放大執法人員的疏忽,使得警察正常的執法行為成為人們口中的“暴力執法”,缺乏對警方工作的正確客觀評價,割裂警民一體的關系。本文就如何從互聯網角度解決輿論危機,塑造公安機關正面形象提出了對策和思考。
關鍵詞 自媒體 公安 網絡 輿論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省級指導項目,項目編號:201610329037X。
作者簡介:張穎,江蘇警官學院。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40
據第37次互聯網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人均周上網時長已達到26.2小時。中國社會因為互聯網的繁榮發展而呈現了空前活躍的生機。“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大眾的時代”社會面臨交錯復雜的利益格局,處于矛盾激發的轉型期階段,涉警案件頻發,公安機關日益成為網上炒作的矛盾焦點。
一、網絡輿論環境的基本特征
當代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輿情環境?
(一)這是一個“人人都有攝像機、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
在鄭琳思維《輿情官》中引述了上海高院法官“招嫖事件”和貴溪官員“蹚水要人背”事件,說明公權力的行使已經廣受監督,同時網絡、攝像器材、智能手機的發達讓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偵探、記者,隨時都可以向外界發聲,違法的公權力隨時可能被留底,甚至公職人員不經意間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拍攝、記錄下來。新媒體技術的迅速興起,全方面解放了公眾的信息生產力,信息的傳播達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也使傳播主體和受眾的特點及二者的關系發生了改變。“科技使公民從消費職業新聞工作者生產的新聞的被動消費者,逐漸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他們使用不同地方的資源,組成自己的新聞……他們正在成為自己的編輯、研究員甚至通訊員。”
(二)是公眾對公權機構的“Stereo type”(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極難改變
尤其是涉及到“征地拆遷”、“城管執法”等領域分外明顯。公權機構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當公眾對公權部門形成了刻板印象,便會形成“一切怪政府”的思維,即使公權機構并無明顯過錯,亦會被公眾指責。大多數網民已經形成了“公權力對抗者決無過錯”的刻板印象。處于矛盾前線的管理機關,公安工作的強制性很容易讓公眾對某機構的不滿情緒激增,一旦遇到負面輿情事件,即使公安機關并無大的瑕疵,公眾也可能懷有報復性地進行負面預斷和聯想。
(三)是網絡語言暴力在公共、虛擬的空間內大量存在,網絡社會恰恰是“官弱民強”
網絡語言暴力是指網民利用其數量優勢對某一特定對象發起的非理性的、持續性的輿論攻擊。在這種氛圍下,廣大網民實際關心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發言者的身份和立場,是“你只能贊同我,否則你就是惡魔的強盜邏輯”,專業和理性的聲音在大眾質疑聲中悄然埋沒,公權機構及其公職人員無疑很容易就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對象。
二、涉警輿情發生的原因
互聯網涉警輿情事件的發生,毋庸置疑是多種原因的合力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隨著改革發展的縱深推進,社會利益分配結構日益復雜,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很多低收入人群和弱勢群體很容易將公權機關放在爭鋒相對的對立面
不同的輿論場、多個涉事方、各種利益表達往往會出現弱勢和強勢群體兩方,而公權力的強勢地位,往往會使公眾陷入“都是當官的錯”的刻板印象。不僅如此,公安機關作為國家專政性質的暴力機器,身肩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職責,必然處在處置各類案件、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的第一線,輕易成為群眾對公安群體敵視的靶子。
(二)人民群眾民主權利意識的覺醒,更加追逐個性的張揚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國內各種價值觀也出現分裂交錯。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進程中,人民作為國家的主人,更加重視自我權利的行使與維護,與此同時對于政府管理機關政府部門的執法辦案水平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當前公權與私權博弈加劇的社會背景下,代表公平正義、行使公權的公安機關,一舉一動特別是涉及民警執法不公、徇私枉法、違法違紀等負面報道,更是極其容易被推上輿情的風口浪尖。
(三)部分公安民警執法辦案水平不足
一些民警執法為民理念淡薄,法制意識薄弱,依法辦案水平不足,仍然不能擺脫“官強民弱”的特權思想,這些都嚴重損害了公安民警的整體形象。處理此類事件時處于過于強勢的地位,未能有效地回應,給公眾、網民留下了質疑和猜測的空間。
(四)互聯網發展更新迭代如此之快,公安工作對互聯網涉警輿情處置還未積累有益的經驗,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強的處置流程
雖然各級公安機關對警察公共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但部分基層公安機關對還不能正確認識互聯網輿情的規律特點。涉警案情發生后,公安機關的處置機制的建立還不夠通暢,策略的運用還不到位,往往比較被動。
三、處置互聯網涉警輿情事件的方法和對策
(一)高度重視輿情信息工作,完善法律法規
首先從立法上,要相繼制定和完善保護民警的法律法規,建立虛假信息和有害信息法律承擔責任制度,對惡意炒作、抹黑詆毀的,要依法查處,切實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警正當執法權益和執法權威,從而為網絡輿論生態環境的和諧提供法律上強有力的保障。民警執法辦案要嚴格以“以事實為據,以法律為繩”。著力精干公安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加強教育培訓和人才培養,提高大公安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能力素質,以計算機軟件為主要工具,其可科學地及時了解和把握社情民意,以各種指標對當前社會熱點話題進行評估,一定程度上預測重大危機事件的輿論走勢,提供危機管理和應對的思路。
(二)創新管理機制和理念,掌握輿論戰場主動權
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在服務型政府的理念主導下,執法人員不僅僅是管理者、引導者,更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應開辟多種新的輿情信息表達途徑以及建立專門匯集和分析輿情信息的專案處,以民眾利益為導向開展工作,更容易得民心。堅持網上網下雙向處置思維,構建輿情監測導控體系。妥為運用互聯網的媒體功能,一旦發生涉警輿情事件,公安機關要及時發布信息,表明姿態,澄清事實,提升公安新聞輿論工作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能力水平。
(三)創新方法手段,加強科技信息技術深度應用
做強做優公安大數據指揮服務中心、社會矛盾分析監測系統等平臺,將現代科技與社會治理緊密融合,推動公共安全工作跨越式發展。從輿論主體入手,完善對輿論主體的監控,包括企業的認證技術、網絡輿論參與的實名制應用等等,嚴控信譽不良的“信息源”,降低匿名效應帶來的負面效應。
(四)定期開展演練,完善危機處置預案
輿情應對要將時效意識置于首位, 在信息發布以分秒計算的互聯網時代,速度是先發制人的首要因素。公權機關要在關鍵時刻不失語、面對重大問題不缺位。建立有效的輿情監督體系,有害信息一經發現及時采取封堵刪除,阻止謠言大肆傳播,不可控制;制定有效的突發輿情處置預案,未雨綢繆,一旦發生才能從容應對,防止惡性事件擴大演變成群體性事件;網上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一經露頭就要迅速加以處置,如若輕視怠慢,很有可能造成后期處置工作受制于人。因此,公安機關應充分重視輿情監測和預案的演練,積累有效處理涉警輿情的經驗。加快制定和完善實踐性和可行性強的輿情處置預案是各級公安機關處置涉警輿情的上上之策,使參與處置各部門熟練掌握處置程序與注意事項,在處置時才能有條不紊、臨危不亂。
參考文獻:
[1]鄭琳.首席輿情官-2013-2014熱點輿情響應百例.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3月1日.21.
[2]蘭偉平、湯建輝.網絡輿論監督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其對策.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