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江
摘 要: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已在廣大小學信息技術課中廣泛使用。實踐證明這是在信息技術這門課中是相當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幾個案例,淺談一下任務驅動教學法給我帶來的一些收獲。
關鍵詞:信息技術;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和教師的點撥,自己解決問題。它強調學生要在真實情景中的任務驅動下,在探索任務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在自主學習和協作的環境下,在討論和對話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活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提高了技能,還培養動手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的角色是學習情景的創設者、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方法的指導者。任務驅動教學法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成了學習的主體,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的以教定學的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合作、探索創新的新型的學習方式。
任務驅動教學法中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去做一件具體的事、完成具體的操作,完成任務就是“任務驅動”。在任務驅動中,任務設計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即使學生完成了任務,但是學生的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這樣的完成任務也不等于“任務驅動”。任務應該密切聯系要求學生鞏固的技能點和相關的知識點,但任務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礎上,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學習也有悖于教學的目標。
現階段,任務驅動教學法已廣泛應用到了信息技術的實際教學中,并且在實踐中證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作為一線的信息技術老師,我在這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嘗試。
案例(一): 在教學生如何申請免費郵箱,并通過自己申請的郵箱發郵件到指定的郵箱。上這節課的兩個班級分別是六年一班和六年二班。在給一班上課的過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傳統的講授法。先叫同學們打開了“網易”的網站,然后我講一步學生操作一步,跟著我的思路走。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例如“此用戶名已存在”等類似的小問題。我逐一為學生進行了講解,最終學生理解層次不同,學得累,我自己講得也很累,自己累點能出成果那也算可喜,可這一堂課下來效果并不好,到課后檢查學習成果的時候,只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成功的申請了郵箱并發送了郵件,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接下去的一節課是二班的。因為上節課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課中想到了任務驅動教學法。所以在給三班上課的一開始我就提出一個情境:你對你們的老師有意見嗎?或有要對老師說的話嗎?好多學生似乎看上去有話想說,卻又吞了回去,我猜想學生們肯定是覺得有些話當著眾人的面不好講;接著我又問,你們有父母在外工作的嗎?有對出外工作的父母或遠房的親戚想說的話嗎?這時候,學生中便開始有舉手的了,緊接著,我便抓住這個機會,點撥學生說,現在信息交流的方式越來越多了,在現代化手段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就可以通過發送電子郵件來把我們的心里話悄悄的發給自己想要傾訴的人,以此來打破距離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彼此隱蔽交流的想法。于是,在這么一個真實的情境下,我要求同學們自己申請一個郵箱,并參考旁邊的同學在網上申請的一個免費郵箱給這個指定的郵箱發送郵件。看誰最早完成。接下去學生就自己開始上機操作。我也把自己的郵箱寫在了黑板上,當有位同學成功地將郵件發送到我的郵箱后我就不只一遍的大聲講我已經收到了某某的郵件了,于是那些還沒有發送成功的學生在我這樣不斷的刺激下,“驅使”他們去通過各種方法來完成了這個“任務”。最后,一節課下來全班基本上都能成功的發送電子郵件。
案例(二): 因為在二班采用了“任務驅動”教學效果比較好。所以次日,我在教學另外一個年級的課——漢字輸入這堂課中也采用了任務驅動。我先講一種漢字輸入方式——音型混合輸入法。然后我拋出“任務”叫學生把書翻的第x頁把第幾段話輸入電腦。但是當我去巡視學生的操作狀況的時候,卻發現很多同學都在玩小游戲,致使當堂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反思分析:
現在反思起來這兩個案例可以說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兩組織對比實驗。第一個案例是一組采用任務驅動和不采用任務驅動的對比實驗,結果證明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效果較好。第二個案例是采用“任務驅動”法但沒有營造良好的情境與案例一中營造良好的情境形成的一組對比,結果顯示營造良好情境的“任務驅動”課取得成功。
那么,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得到了這樣幾點體會:
(一)在采用“任務驅動”法的時候一定要給學生創造真實,良好的情境。
因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所以,要讓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首先要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進入學習的境界。另外,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來看,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因此,我們在上課導入時,創設一個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學習的興趣是相當重要的。
(二)在采用“任務驅動”法的時候,要注意重視任務完成以后的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是否完成了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熟練應用;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學間相互協作的能力及創新的能力要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以鼓勵學生的興奮點和成就感,這樣則可以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努力實現目標的欲望。
(三)在采用“任務驅動”法的時候要設計好任務。
我認為任務的設計要具備以下四點:
1.實用性,任務的實用性指學生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完成計算機的一些簡單任務(如電腦繪畫、文字處理、電子報刊等)。
2.開放性,設計任務時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使學生有發揮創造能力的機會。
3.教育性,任務的教育性體現在任務的實施與完成過程中,傳授或滲透給學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養教育等內容,做到寓德于教。
4.科學性,任務的設計不僅要考慮信息技術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學習特點,由淺入深、合理安排。
總之,通過教學實踐,在運用了選擇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發展水平的生活實例,通過完成典型任務,而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建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之后,我深深地體會到這種方法把感知、理解、鞏固、運用融為一體,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并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使學生的信息素質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