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芳
摘 要:隨著法治觀念的不斷加強,文化教育領域也逐漸滲透,從教學領域的視角進行突破,延伸至高中政治教學任務內,緊抓法治文化教育,將法律觀念和理論知識普及到高中生中,不僅是高中政治教學領域的一大發展,也是學生法治思想的進步。本文從法治文化教育的角度出發,淺談了其內涵及普及意義,分析了其深入高中政治教學領域后的具體應用,并通過案例分析給出一定結論,從而揭露法治文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法治文化教育;高中政治教學;應用
文化教育一直以后都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方針下倍受重視的一項,追求優質文化教育,是我國教育部不懈的奮斗目標。那么,將法治文化教育引入高中政治教學當中,貫徹落實以“法”為主的理念知識,使其深入到高中生思想領域,真正發揮其教育作用和積極性。高中政治是一門傳遞思想理念的學科,有助于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思想樂觀,積極向上的良好青年。將高中政治教學作為一個傳遞法治文化理念的平臺,有利于推動法治觀念的發展。
一、法治文化教育內涵及外延
1.法治文化教育內涵
所謂法治文化,就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長時間形成的能夠指導其行為的法律意識和觀念,它們有其特定的價值觀念,能夠科學地指導人們實踐。而法治文化教育,就是將這種法律觀念和價值理念深入貫徹到教育領域,以文化為基礎,宣傳和弘揚這種素養,在教育陣地上合理高效地踐行和落實。
2.法治文化教育的外延
法治文化教育針對的目標是高年級學生,它是以這個階段學生為主體,進行的一種思想上的法治文化傳達。巧借高中政治這一門學科,將法治文化知識注入其中,引導高中生自覺學習和掌握這科知識,提升其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而政治思想這門課,早已是高中階段學生們的必修課程,所以,選擇借用高中政治教學這個路徑去進行法治文化宣講,是我國教育部的不二選擇。
二、法治文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拓寬思想教育渠道
將法治文化知識巧妙地引入課堂教學中,以獨特的方式進行教學任務,吸引學生主動聆聽和學習法律知識。作為一名資深的政治老師,深知思想道德修養對高中生的成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采取何種方式傳授這方面的文化知識,在教學研究中也是備受爭議的。通過考察和研究,基礎教學部老師們共同研討出了一系列課堂教學方案。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法治文化知識有獎競答,通過PPT,小視頻等途徑向學生傳授法治文化知識,讓高中政治教學工作中這章節的知識能夠真正的被學生重視。
2.建設法治文化體驗室,走出課堂進行教學任務
政治基礎教學部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內了解掌握這方面的法律知識,還應當讓教學任務走出去,在實踐中進行學習,進一步將法治文化教育落實到位。據了解,一些高中校園里,已經建設有法治文化體驗室,學生可以在這個體驗室內模擬法治會議,進行實踐,也可以通過做一些游戲讓學生感悟法治文化的重要性。這種體驗室的建立,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法治文化的解讀,而且對學生建立良好興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關于法治文化教育案例文析
某中學為了加強學生法治意識,基礎教學部極其重視政治老師在教學任務中對法治文化知識的傳授。在課時上,增加政治學科的授課時間,保證一周內有三節法治文化政治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培養學校青年教師創新的思想理念,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授課,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學校還組織了“法治文化學習周”,組織學生進行特定培訓和學習。通過法治文化理論知識競賽答辯的方式提升整個活動大家的參與力度。如此大力度的進行法治文化教育宣傳策劃,在老師和學生群體中,起到了很大的反響。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起著學生思想引導的主要性作用,學校出資公費派遣教學部政治老師到省內學習,增強其自身的文化素養,為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
四、法治文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意義
1.站在價值觀的制高點,培養三觀健全的中學生
縱觀人這一生的學習階段,三觀確立和形成的最佳時期便是高中階段。高中生思想的變化是極不穩定的,那么如何讓這個群體的思想政治狀況穩健向上,保持積極良好的態勢呢?這就需要發揮法治文化教育的作用。法治意識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傳遞和強化,能夠對高中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2.將法治文化注入不同政治模塊中,全面提升高中生法治觀念
高中政治課程主要分為四個模塊進行學習,分別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與哲學》。那么,將法治文化分別融入這四個模塊中,從經濟角度,政治角度,文化角度和哲學角度分別強化高中生的法治意識,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法治觀念貫穿于學生日常生活中,全面提升這個群體的法治觀念。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依法治國的推進下,培養高中生法治思維已經成為高中政治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必須要擔負的歷史使命。只有用法治意識組裝自己,提升作為一名高中生的法律意識,才能在現代化的法治社會的快車道上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中學生法治教育》.中學生法治教育編寫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
[2]《法律教育的雙重性與中國法律教育改革》,周漢節,《比較法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