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慧
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摘要】中國典籍的對外傳播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和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步驟,本文以《大中華文庫》叢書為例,淺議中國典籍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現狀。
【關鍵詞】中國典籍 《大中華文庫》 必要性 現狀
中國典籍是中國燦爛文明的智慧結晶。國家意識到,讓世界了解中國,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營造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要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古代典籍就是屬于中國文化‘文化資本的文本”,推動中國古代典籍走出去,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文化相互借鑒,而翻譯就是架起不同文化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大中華文庫》叢書計劃是中國古代典籍外譯活動中比較重要的項目,成績斐然,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加以分析。在本文中,筆者主要以文庫為例淺議中國典籍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狀況,以便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典籍英譯工作,以便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一、淺議中國典籍英譯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狀況
筆者認為在中國歷史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高潮至今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
1.佛經中譯時期。佛經翻譯自東漢開始興起,在唐代達到鼎盛時期,自宋代之后佛經翻譯逐漸減少。中國通過佛經中譯與中國儒家道家等思想經典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
2.明末清初時期。明末清初時期,耶穌會士來到中國進行傳教,一些耶穌會士翻譯了不少儒道兩家的經典和一些文學作品。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用拉丁文翻譯了《四書》。這一階段,耶穌會士為中國帶來西方先進的科技,對我國的天文學、數學、和火器制造都有較大的影響。耶穌會士對中國典籍的外譯,也讓西方世界了解中國。
3. 19世紀中西方思想的交流和融匯。1807年新教傳教士馬禮遜是首位來華的新教傳教士,把《大學》等典籍譯成英文。但是,大部分傳教士英譯中國典籍的目的還是為了傳教服務,秉持西方文明的優越感,其中不少譯本會有貶儒或貶低中國的意味。清朝末期不少知識分子借鑒西方文明來拯救中國。嚴復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原富》等著作。
4.改革開放至今。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交往的深度和廣度是從未有過的。現階段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最為頻繁。大量的國外書籍已走入中國市場。我們也要加緊步伐推動中國典籍走向世界。所以推動中國典籍英譯,走向世界市場是當務之急。
二、《大中華文庫》叢書計劃
國家新聞出版署在《關于編輯出版〈大中華文庫〉的批復》中指出:“這既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工程,是深層次的對外宣傳工作,又是對世界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意義深遠重大”。
1.《大中華文庫》叢書的出版質量和翻譯質量。文庫中的《論語》采用的是英國人阿瑟·韋利的英譯本。但在收錄時對韋譯本做了改動。“文庫本收錄韋譯時刪去了前言、文本注、附錄和有關禮儀的部分引言,原書的腳注與與附注經過刪削后合在一起,置于譯文之后”并且“編者也未對取舍和改動做任何說明”,這樣“既冤屈了譯者,又迷惑了讀者”。編者如此做法,既沒有保持原作之風采和神韻,也給讀者的閱讀增加了困難,這樣一來可能會使很多讀者喪失閱讀此書的興趣,那么出版此書的價值和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文庫《論語》卷前言的英譯文錯誤百出(平均每頁不下10余處)”并且“韋譯本也有若干值得商榷之處”。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諸多差異,任何翻譯版本都無法達到與原作在內容、思想和形式上的完全對等,所以每種《論語》的譯本都有自己的不完美之處,韋譯本存在值得商榷之處這無可厚非。但是文庫《論語》卷前言的錯誤之多,頻率之高是很令人費解的。這不禁讓人懷疑在當今中國外語人才儲備如此之多的時代,譯者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大中華文庫》是由國家支持的大手筆,并聘請多位專家,出現如此多的錯誤實屬不該,不僅僅是能力問題還是態度問題,該套叢書的編者們應該發揮匠人精神,精雕細琢。
2.《大中華文庫》叢書走出去的困境。“中國典籍英譯界滿懷走向世界的熱望,然而,由中國譯者主持的中國典籍英譯作品在海外的發行和影響卻似乎不盡人意”,并且“有些譯作甚至成了名副其實的‘出口轉內銷產品”。
《大中華文庫》走出去所面臨的困境讓我們應該反思一下幾個問題:譯者的翻譯能力和知識涵養有待提升?譯本不符合國外讀者的閱讀習慣?國外讀者對《大中華文庫》的選材不感興趣?國外讀者是否了解該叢書?《大中華文庫》的海外宣傳和發行工作是否做得到位?這些問題都影響著這套叢書走出去的狀況。
譯者不單單只是一個翻譯匠,還要擁有更廣闊的眼界,把自己的翻譯工作立足于向世界宣傳中國優秀文化的使命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和能力,在照顧到國外讀者的閱讀習慣的同時,也要傳達出我們的中國特色。加強《大中華文庫》海外宣傳發行力度,可以與國外電商合作,擴大銷售渠道。也可以與國外的孔子學院合作,作為教材,擴大讀者群體。
三、結束語
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需要。中國典籍英譯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我們取得了成績,也面臨著一些困境。需要一代又一代翻譯工作者、學者秉承工匠精神,將中國的優秀文化傳播海外,讓世界以更加公正客觀的角度來了解中國、認識中國。
參考文獻:
[1]汪榕培,王宏.中國典籍英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