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莎

〔摘 要〕隨著影視產業的迅速發展,高校影視教育成為教育者和影視從業者關注的對象。通過與國外知名藝術院校的比較,認識到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的不足,是改善國內影視教育問題的重要途徑。高校應通過改善教學模式、師資力量和硬件設備,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培養適應產業化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多元 實踐 “互聯網+”
我國目前有200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有上千所高校開設了影視類課程,影視教育成為中國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國的影視教育現狀并不樂觀,與國外幾所知名院校的對比研究發現,我國高校應通過改善教學模式、師資力量和硬件設備,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來培養適應產業化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一、重視影視教育的多元性,培養復合型人才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喬托·卡努杜認為,電影是把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都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電視劇也是如此。培養高素質的影視人才,影視教育應該從宏觀角度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非線性思維,從單一的影視藝術中走出來,以更加廣闊的視角思考影視藝術。從影視藝術的發展脈絡來看,它的每次變革都深受其它藝術的影響,如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繪畫、音樂等。一、二十年后,電影開始了一場先鋒運動,之后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也是現代主義興起的標志。想要真正理解新浪潮電影,必須從它的根源入手,了解西方資本主義發展、西方現代主義的理論基礎,通過對這一時期詩歌、繪畫藝術的研究,把握現代主義電影的藝術特點。
影視作品中經常用色彩表達主題(如電影《黃土地》),用音樂營造氣氛,甚至把舞蹈作為作品的主要表現手段(如電視劇《歌舞青春》),影視藝術的綜合性要求學生將電影與其他藝術門類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知識體系。影視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進行全方面的藝術熏陶和培養。
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生部的招生要求就體現出了一種多元性的教育理念,學生除了需要提交成績單、推薦信等必要材料之外,還需要提交視覺作品,包括一部短片和十張以下靜態照片,靜態照片可以是攝影作品,也可以是學生其它藝術才能的體現,如雕塑、繪畫等。錄取委員會將這些作品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在其它藝術門類均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占有優勢,而局限于電影這一領域中的學生則處于劣勢。相較而言,我國的影視教育非常缺乏多元性,各藝術門類缺乏融合,尤其是藝術類院校,影視、音樂、舞蹈、建筑等在各自領域獨立發展,影視專業的學生很少接觸到藝術史、美學等通識類的課程,對藝術的認知較為單一,影視人才多偏于技術性,而缺乏深度的學理性。
當今,影視節目泛娛樂化、泛低俗化現象日益嚴重,媒體為了追求收視率,一味迎合觀眾的需求,而忽略了對影視藝術本體的思考。作為未來影視行業的主力軍,影視專業的學生必須積累一定的文化內涵,接受精英教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審視,才能夠在紛雜的影視行業中保持對藝術的追求,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引領影視發展的正確道路。
另一方面,影視行業沿著產業化路線迅速發展,從生產制作、市場營銷到放映環節,以及影視作品所產生的音響產品、衍生品等,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是一個勞動密集度極高的文化產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運作中,影視行業需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他們不能僅僅是某一專業的佼佼者,更需要多元能力的培養。從影視制作環節來看,導演、攝影、剪輯等雖然各司其職,但也有職能的重疊,導演必須要有一定的攝影基礎才能給攝影師確定大概的風格基調,攝影師對剪輯有所涉及才能提高拍攝的質量和效率。澳大利亞的昆士蘭科技大學設有電影與電視系,學生入學之初不確定具體的發展方向,而是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實際的個人學習情況和興趣,進行影視制作的全方位培養,學習編劇、導演、聲音制作等各類課程,學生有很大的自主性。我國的影視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單一,北京電影學院美術設計專業的22門專業課程,幾乎不涉及影視產業的其它環節。
影視與心理學也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許多導演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創作出一部部經典,希區柯克的電影(如《后窗》、《愛德華夫婦》等)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無意識、潛意識、鏡像階段、初始場景、濃聚、移換、窺視癖等心理學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影視作品當中。在影視作品的營銷階段也涉及到觀眾心理學的知識。臺灣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將心理學、廣告學作為重要的選修課程。此外,影視依賴于科學技術手段,影視人才還需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語言,以及與之相關的其它人文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高度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結構。高度重視既懂藝術又懂現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既懂經營管理又有外語交流能力、熟悉國際運作的外向型人才的培養。
需要強調的是,培養多元能力和復合型人才并不是沒有重點的雜學,多元性是以影視專業為中心,對多種藝術門類的了解和認知,建立更為廣闊的知識體系,加深對影視藝術的理解。復合型人才是建立在掌握核心職業技能基礎上,還具備較為廣泛的相關技能,作為核心技能的輔助。影視教育要有目的地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加強對影視人才的培養。
二、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影視教育通過理論教學傳授間接經驗,夯實理論基礎,而檢驗這些理論成果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影視產業涉及到很多技術操作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在實踐教學中發現和解答,使學生獲得直接經驗。我國高校影視教育在實踐教學方面比較薄弱, 主要體現在課程安排、師資力量和硬件設備三個方面。
(一)課程安排。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生在校三年期間,除了對影視理論課程的學習,還有大量的影視制作實踐:第一學年需要拍攝三部不同要求的短片,第二學年拍攝一部十分鐘的影片,第三學年準備畢業作品。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必然會接觸編劇、導演、攝影、剪輯等各環節工作,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培養復合型人才,而且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影視知識的同時,很快將這些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再從實踐中查漏補缺,轉化為自己真正掌握的技能。而我國高校的影視課程多以理論為主,從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研究生課程表中可以看到,我國的影視人才培養偏重于理論研究,缺少實踐經驗的支撐,理論離不開實踐的檢驗,也彌補不了實踐匱乏的缺憾。由于缺乏實踐操作能力,我國影視專業應屆畢業生不能很快投入到影視工作中去,相關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經常會要求一到兩年的工作經歷,影視行業缺少人才,但畢業生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

與理論課程為主相對應,國內影視專業多以試卷或鑒賞性論文的考查方式結課,部分院校會要求學生在畢業的時候交一部實踐作品,但由于沒有經過長期的實踐學習和訓練,作品的水平普遍較低,多數都是草草了事。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影視人才的質量,必須深化課程改革,增設相應的實踐課程,改變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儲備。
(二)師資力量。實踐課程需要有相應的教師團隊,有人曾對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教師構成做了統計,對其中25名教師分析發現,擁有博士學位的5人,占20%;有碩士學位的13人,占52%;;其余是擁有學士學位。同時這些教師都有媒體從業經歷,有1~ 3次媒體工作經驗的5人,占20%;有4~ 6次媒體從業經驗的13人,占52%,有7~ 10次媒體從業經驗的7人,占28%。從教師數量和教師學歷來看,我國高校的資源并不落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現有教師25名,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17人,占68%;有碩士學位的7人,占14%,1人擁有學士學位,僅占2%。國內大學教師招聘的基本要求都在博士以上(包括博士),部分院校招聘還有對教學經驗的要求,但并不把專業實踐經驗作為重要參考。很多綜合類大學的影視專業教師的學科知識背景來自中文、哲學或者歷史,教師本身不具備完善的專業知識體系,忽略影視實踐教學。
近年來,部分高等院校逐漸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以聘請兼職教授的形式強大教師隊伍,他們根據自身工作經驗,講授影視專業相關課程,帶領學生們實地參觀拍攝現場,與導演、編劇等面對面交流,在實踐操作中扎實并豐富理論知識。但想要真正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必須從本校的師資力量入手,聘用有相關從業經歷的高素質人才,不僅可以傳授技能,還能給學生提供很多校外資源,如各類展映活動、交流演講機會等,推動實踐性教學的進一步深入。
(三)硬件設備。實踐課程需要硬件設備的支撐,澳大利亞電影電視廣播學校擁有各種非常專業的電影、電視和廣播設備:好幾個不同規模的攝影棚,棚內有齊全的燈光、道具、推車、機械臂等設備;有相當先進的錄音剪輯設備等。且該校緊鄰美國華納公司在澳洲的制作基地,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實踐機會。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影視設備更新緩慢,很多都已經被市場淘汰,為了延長設備壽命,學生還需要經過較為嚴苛的程序才能借來使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昆士蘭科技大學的電影與電視系,每年拿出14萬澳幣作為設備預算。提高實踐教學的水平,有關部門重視實地操作在影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投入一定的資金更新、增加設備,為實踐教學提供設備支持,再加上專業教師的指導,才能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影視人才。
三、“互聯網+影視教育”的教育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對影視產業和影視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互聯網+”的模式也應該被廣泛應用于影視教育中。
互聯網能夠為影視教育提供更廣闊的的平臺,傳統的學校教育正在向教育信息化發展。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接觸到更多的學習機會,除了有豐富的影片資源、許多著名導演的訪問視頻之類的資料,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課,不拘泥于傳統的教室授課。此外,學??梢酝ㄟ^互聯網平臺開展論壇、學術講座、在線咨詢等多樣化活動,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名師的課程,與來自不同地方的專家、教師和同學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影視創作比賽,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還可以通過網絡與企業形成無縫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影視教育的融合,必然能夠促進影視教育的發展。
綜上所述,影視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重要的一支,擔負著培養新一代影視人才的重要責任,影視教育應在深化理論教育改革的基礎上,重視并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多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末.多元與實踐:紐約大學電影MFA教育及其借鑒意義[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6,05:154-160.
[2]許蘇,徐桂林,嚴英.突破與轉型:對當下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的思考[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4,02:72-74.
[3]項仲平.中國影視藝術教育探索與影視藝術教學模式的建構[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108-111.
[4]本報記者.何曉詩.電影產業呼喚高端復合型人才[N].中國電影報,2012-06-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