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莉+荊龍
【摘要】本文介紹了東漢經學家鄭玄的人生經歷及其在校讎學方面的成就。
【關鍵詞】鄭玄;校讎學;檔案
鄭玄(127-200年),字康成,東漢經學家,高密縣鄭公村人。13歲時能誦讀五經。21歲博覽群書,精通歷數、算術、圖緯,被推為鄉嗇夫,管訴訟、收賦稅。其家貧寒,仍自學不輟,常請教于學官。因為署吏。后于公元157年(永壽三年)送入太學深造,先后隨故刺史第五元、東郡張恭祖修業。公元160年,他西入函谷關,拜著名古文學經學家馬融為師。公元168年,他回原籍。因家貧無依,即轉去東萊(今掖縣),一面種田,一面講學,慕名登門求教者近千人。公元169年,漢朝廷宦官為與外戚爭權,制造“黨錮之禍”,鄭玄受株連被禁錮幾十年。此間,他隱居山中,閉門不出專心致志,注釋經書。特別是深入研究了何休的《公羊墨守》等名著,對其錯謬一一批駁,何休欽服。他注解經書,以古文經學為主流,兼取各家精華,綜合古今,融為一體。公元181年(共和四年),靈帝解除黨錮,鄭玄為官,州郡官員迫其前往,何對其禮遇優厚,但他不受朝服,堅持學士打扮,僅過一夜,便尋機逃回。公元190年,董卓挾持獻帝遷都長安,公卿舉鄭玄為趙相,他亦不受。公元196年返歸故里高密。公元199年,袁紹舉鄭玄為茂才,并表奏為左中郎,他均謝絕不就。朝廷又派公車征為大司農,他卻以患病為由辭官回鄉。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作戰,袁脅迫鄭玄隨軍,至元城縣,因病重不能前行,但仍注釋周易,農歷六月,含恨長逝。
鄭玄自幼天資聰穎,又性喜讀書,勤奮好學。他從小學習書數之學,到八九歲時就精通加減乘除的算術,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過他,即便是讀書人,不專門學習書數者也趕不上他。到了十二三歲,他就能誦讀和講述《詩》《書》《易》《禮記》《春秋》這儒家“五經”了。同時,他還喜歡鉆研天文學,并掌握了“占候”“風角”“隱術”等一些以氣象、風向的變化而推測吉兇的方術。鄭玄自少年時就一心向學,確立了學習經學的志向,終日沉湎于書卷中,孜孜以求。
鄭玄畢生隱居不仕,以整理古籍為職志。他能不拘門戶之見,博采眾家之長,幾乎整理了此前的儒家全部重要經典,其數目達60余種。他進行的這項古籍整理工作,包括校勘文字,訓釋詞語,鉤玄提要,著為目錄,不愧為卓越的古籍整理學家,其成就是顯赫的。
鄭玄的校讎學成就是前無古人的。生于鄭玄之前的太史公司馬遷曾感嘆經書版本太多,注釋紛亂煩瑣,極不規范,他說:“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鄭玄注經,不僅兼錄異文,考訂疑誤,而且致力于考鏡源流,厘析篇帙。所以,精擅于校讎學的清人段玉裁,曾在《經義雜記序》中稱贊鄭玄成校讎學千古之大業。今人張舜徽先生著有《鄭氏校讎學發微》,認為鄭玄的校讎學成就表現在如下12個方面:一是辨章六藝,即明辨六經之體用;二是注述舊典,理查群書;三是條理禮書,使之部秩井然;四是敘次篇目,在目錄學方面有突出創見;五是廣羅異本,比較異同,細心仇對;六是擇善而從,不拘于師法家法和今古文;七是博綜眾說,舍短取長,不以先入者為主;八是求同存異,自申己見;九是考辨遺編,審定真偽;十是校正錯簡;十一是補脫訂偽;十二是審音定字。
鄭玄最大的功績是編輯、注釋了“三禮”。漢代《禮經》只憑師授而無注解,馬融也只注了《喪服》經、傳,“三禮”這個名稱雖然是馬融、盧植提出來的,但卻是從鄭玄分別為《周禮》《儀禮》《禮記》作注之后,才確定下來的。《禮記》49篇的選輯本得以獨立成書,也始自鄭玄。“三禮”是中國古代典章制度的淵藪,是十分寶貴的歷史文獻,但其中很多記載我們是很難直接由原文中弄清楚的,所以鄭注是不可或缺的。鄭注在幫助我們弄明白“三禮”的內容方面,以及在訂正經文的錯謬方面,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而且鄭玄在解釋經文時,又補充了許多經文之外的材料,大大豐富了文獻的內容,為拓展檔案范籌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上種種,已大抵涉及到了校讎學的各個方面,后世有志于以整理古籍為務者,皆以鄭玄所為作為榜樣。鄭玄孜孜以求兢兢業業終其一生,只為“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齊”(《后漢書·鄭玄列傳》),使眾學者有所歸,解決了疑惑無人所正,疑存百年、千年的問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籍浩如煙海,整理古籍是研究傳統文化與歷史的必需,也是檔案整理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校讎學作為古籍整理的一門專業學,鄭玄的成就,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檔案和校讎學的內容,其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