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杰
【摘要】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的命題,文化已被上升到國家層面的高度。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要充分認識當前文化事業發展面臨的形勢,不僅要因勢利導,更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為此,本文探討了文化事業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以期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明確發展方向。
【關鍵詞】文化事業;發展;新形勢
一、文化事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當前,文化事業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一是黨和國家對文化事業發展的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政策和舉措。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實現中國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說,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強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文化是時代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二是對文化事業發展投入力度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文化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從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體育館到基層的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村文化廣場、文化大院等,形成了全方位、多層級的文化服務網絡,為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陣地。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免費開放場館,免費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送圖書下鄉,免費開展培訓,輔導業余文藝團體和人才,免費為活動場所和業余文藝團體配發活動器材,讓全民分享公共文化服務成果,進一步激發了人民參與活動的熱情。三是群眾期望倍增。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群眾在發展中得到了實惠,精神快樂,心情快樂,健康的、向上的思想和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正能量,基本占領了農村文化陣地,廣場文化、村屯文化、企業文化、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越來越大。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對文化事業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期望值越來越高,正在由單一的期望向多元的需求轉變。這對我們文化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艱巨、更迫切的任務。我們的主業是服務,服務政治、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是天職,必須把握時代脈搏,緊貼社會群眾,自覺做好文化事業發展這篇大文章。
二、文化事業發展面臨的壓力與挑戰
我們的文化事業雖然有了很快發展,但也要認清形勢,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壓力和挑戰,像文化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一些公益設施相對落后,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不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有的場所的職能作用還沒有得到全面發揮,有的職責還沒有履行到位,對文化活動的引導和服務還不夠等。從適應能力上看,當今的文化范疇、內容、發展趨勢和走向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國有資本到多元資本的轉變,從政府領導生產到政府購買服務,從以服務政治斗爭為主導到以服務群眾生活幸福為主導轉變。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大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十八屆五中全會又明確提出要把文化作為一項支柱產業來對待,大力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這就要求我們在千方百計推進文化事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群眾需要的同時,不斷更新思想,轉變理念,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積極探索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新舉措。如果我們仍然固步自封,用老眼光、老觀念、老辦法來對待文化事業,就無法適應發展趨勢,注定被洶涌澎湃的文化大潮所淘汰。從群眾需求上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群眾不再滿足以前那種精神上的“溫飽”了,需要更高層次的活動形式和精神給養,這就要求我們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文化資源,創新舉措,增強文化宣傳的引導力,增強文化內容的感召力,增強文化形式的影響力,真正做好做活文化主業。
綜上所述,可以說,當前的文化事業發展動力和壓力并存,機遇和挑戰同在。我們必須刻不容緩地認清形勢,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定信心,切實增強發展文化事業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李秉坤,朱慧.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政策現狀及政策建議[J]. 學理論,2014(02):40-42.
[2]梁智文.我國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研究[D].鄭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