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正在日益加強,中德政府對兩國間教育的交流愈加重視,兩國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也隨之日益緊密。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強國,這與德國先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有著密切的聯系。近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市場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如何提升學生技能水平成為高職職業院校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借鑒和學習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對我國高職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很好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德國 雙元制 高職職業教育 啟示
中圖分類號:G7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113-01
一、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概況
所謂雙元制(das Dual-System)是源于德國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雙元”是指職業培訓要求參加培訓的職業院校學生以及各企業、工廠的徒工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其中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它的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另一元是企業、工廠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它的主要職能是讓學員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重點在于培訓學員的實操能力。
兩方共同組成培訓者負責培訓學員,學員同時接受職業學校的文化課培訓和企業、工廠技能方面的培訓。雙元制是一種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也就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擔負起培養人才的任務,按照企業、工廠對人才的要求組織實施教學和崗位培訓,并且雙元制培訓也受到德意志聯邦政府和各州的承認并且撥款支持。
德國的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悠久,經驗豐富,鐵血宰相俾斯麥早在19世紀70年代-19世紀80年代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宰相之后,就開始制定了若干職業義務教育法則法規,并在日后對其進行逐步的完善。如今德國的職業教育事業在繼承了以前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良。經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五十余年的發展,德國的職業教育事業已經成為德國國民中職業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在法制進一步完善的情形下進入到了更高的發展階段。
德意志聯邦政府(西德)于1969年正式頒布了職業培訓法。從此,德意志聯邦各個州的職業教育擁有了共同的基礎,職業教育變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職業培訓法中肯定了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并且規定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員在培訓學習期間合理的勞務和文化學習的時間分配和培訓年限。
雙元制職業教育由兩個層面構成,一是職業學校層面,另一個是職業進修層面。職業學校屬于職業基礎教育,是普通中學義務教育的一種延續。普通中學的畢業生有義務和權利接受職業學校的培訓。培訓的學制通常是三年的時間,一些州規定職業培訓義務延續至職業學校結業,而另一些州則是延續到學員年滿18周歲。職業院校的專業分為五大類別,即工業、商業、家政、農業以及綜合等。
此外,雙元制職業教育有兩大特點,一是學員受訓期間大部分的培訓活動是在企業、工廠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進行,少部分時間是在職業學校進行。二是學員接受兩個單位管理,德意志聯邦法權之內的企業、工廠或公共事業單位和聯邦州主權之內的職業學校。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對我國高職職業教育的啟示
1.國家政策保障,建立健全高職職業教育的法制體系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之所以發展的如此迅速,成為世界先進的職業教育模式,是因為德意志聯邦政府和各個州在政策和經費方面的大力支持,并且建立健全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而我國目前高職職業教育方面的法律相對較少,職業教育體系尚有待完善,基于德國的職業教育經驗,應全面制定適用于高職職業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這將有助于我國高職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出大批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2.大力發展校企合作,真正做到“產學研”相結合
目前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高職院校應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拓寬辦學思路,積極與企業之間尤其是外資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校企雙方發揮重要的作用,并成立校企合作班級,由職業院校同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彼此間的聯系,共同監督教學過程及實訓過程的實施。此項舉措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符合企業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實現學生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便于學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好更快地融入企業。
3.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
教師作為教育目的的實施者和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是高職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十分注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具體體現在教師職業資格的取得和教師的深造培養。在德國職業學校的教師必須同時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和嫻熟的實踐操作技能,并且還要參加培訓進行學習。因此我國高職院校應聘任綜合素質高的教師,對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鼓勵教師提升自身素質,并且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將其培養成為優秀的“雙師型”教師。
4.引進德國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重新建立考評體系
伴隨著學生學習需求的不斷提升,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先進的“項目教學法”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交給學生一個項目,讓學生自主地查閱資料并以小組的形式來完成,寓教于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國高職職業院校可以學習德國的“項目教學法”,引進德國一些優秀的高職實用教材予以借鑒,并結合我國高職教學的特點及要求進行改編。在教學內容方面,應增加實操技能訓練的比重,同時重新建立考評體系,在注重學生知識考核的同時,更要注重實操能力的考核,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縱觀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對德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值得我國高職職業教育借鑒,但在借鑒的同時要結合我國具體的現實狀況,從而提升我國高職職業教育的水平,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劉芳本.葉本度.萊茵浪花-德國社會面面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276
[2]劉來春.從英、德職業教育之比較看我國職業教育的取向[J].比較教育研究,1993(1):22
作者簡介:劉暢,女,(1989.8-),遼寧鐵嶺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