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制造2025》強調要健全完善中國制造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推動中國制造業從大國向強國轉變提供人才保障。這對我國職業教育制造業人才培養規模、質量、專業和體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 制造業 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2018年度湖南省社科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及其提升研究”(XSP18YBZO28)。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292-02
一、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不少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一些產品產量甚至比世界其他國家生產的總和還要多??蔀楹芜€要提出“中國制造2025”呢?從國家內部來說,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將給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帶來深刻變革。虛擬化技術、3D打印、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重構制造業技術體系。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人均規模甚至不及制造業強國美日德的1/3,我國制造業發展還存在技術落后、產能過剩等問題。未來30年,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從大到強”?!爸袊圃?025”是促進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轉變的一次嘗試和努力,是第一個專門規劃。“中國制造2025”也是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互聯網+”技術發展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產物。從國際環境來說,全球產業格局重大調整,國際貿易規則正在重構,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高端制造領域出現向發達國家“逆轉移”的態勢。蘋果電腦已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日本制造企業松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日本國內,夏普計劃在本土生產更多機型的液晶電視和冰箱,TDK也將把部分電子零部件的生產從中國轉移至日本秋田等地。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表現在,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部分設備轉移到越南河內;耐克、優衣庫、三星、船井電機、富士康等知名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各發達國家已經做好了各項計劃來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德國發布《工業4.0》,日本在《2014制造業白皮書》中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英國發布《英國制造2050》等。面對這樣的沖擊,《中國制造2025》綱要強調: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為此,舉國上下必須要營造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必須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必須走人才引領、培養為先的發展道路。[1]
二、《中國制造2025》對制造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縱觀世界發展史,全球著名的制造業強國都十分重視把人才培養放在突出地位。美國依托常青藤等一批優秀的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科技創新型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成為最富創造力的制造強國;德國長期堅持并推廣雙軌制教育,即學徒制,培養了眾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打造了具有工匠品質的“德國制造”??梢哉f,幾乎所有的制造強國都嘗到了人才為本,振興制造業,實現工業強國的甜頭。分析我國制造業人才現有的優勢:1.制造業人才規模不斷擴大;2.制造業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完善;3.制造業人才評價工作得到加強;4.制造業人才競賽選拔機制逐步健全;5.制造業聚集了一批以院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為代表的高端人才隊伍;6.制造業人才成長的政策環境明顯改善。反思我國制造業人才的劣勢:1.制造業人才培養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對制造業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突;2.制造業人才培養投入總體不足;3.對制造業人才的認識仍有偏差。從以上優劣分析來看,《中國制造2025》的頒布對我國制造業人才培養提出了如下等方面的要求。
(一)對人才培養規模的要求
我國的人才培養規模需整體調整:《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集中優勢力量,推進優勢領域和戰略必爭領域的裝備創新,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領域的重點突破。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對應上述領域的專業培養規模明顯不足,像農機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專業的全國在校生規模僅以百人計,人才準備明顯不足,難以適應產業發展重大戰略調整的需求。
(二)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
培養高素質復合人才是重點。隨著制造業快速升級,低端崗位單一的操作型技術工人將會減少,而高端崗位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將有更大需求。根據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提供的資料,未來5年中,機械行業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總量約400萬人左右,石油化工行業需求總量在150萬人左右,交通運輸行業需求在100萬人左右。絕大多數職業院校畢業生取得的是中級以下的技術等級證書,如何把培養工作重心從注重規模轉移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培養輸送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以適應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是職業教育面臨的緊迫課題。
(三)對人才培養專業的要求
我們需要擴大專業界限。我國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是基于傳統的工業生產的專業分工與崗位分工模式建立起來的,在專業設置上,專業狹窄且界限分明,不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在能力培養上,重視可量化的操作技能,而輕視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隱性的技能,受教育者的能力結構單一、發展后勁不足;在辦學形態上,學校自成體系,與行業企業融合度不足,辦學的市場跟蹤能力和適應性差。
(四)對人才培養體系的要求
需要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文件中指出,要加強制造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組織實施制造業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
人是一切生產制造活動的主體,未來制造業競爭核心也將是人才之爭。在“工業4.0”時代,人與技術的持續互動成為可能,人將不僅是技術與產品之間的中介,而更多地成為價值網絡的節點,將重新成為生產過程的中心。人將更多地作為一個變量而不是一個常量參與到生產過程當中,每個生產者都有可能為個性化產品的最終形態提供創造性貢獻,而不再只是機械地將少數創新者的設計變成產品。
參考文獻:
[1]孫鳳山.中國制造2025:人才為本與培養為先—兼談實現人才培養與使用的無縫對接[M],2015.
作者簡介:
黃麗玲(1991-):女,漢族,湖南永州人,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