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杰
“大學”是一個高級概念。歷史上,大學意味著尊重知識,堅守傳統。大學所應承擔的重任是要教給學生如何思考,教給學生如何認識自己,教給學生如何定位人生。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大學似乎變成了一個抽象的、寬泛的二級概念,失去了原有的崇高使命。現代大學儼然成為高度社會化和市場化的產業機構,大學的使命不再是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應有的人生哲學,而是目標明確的強化謀生技能的培養;大學教育不再是幫助學生追求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美好生活,而是不知不覺引導學生要掙更多的錢從而獲得世俗的幸福;大學的存在也不再是為年輕人提供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場所,而似乎成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加油站。大學已經變成了社會人力資本的培養皿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已難以在現代大學中真正體現。這樣的大學使命危機是一個普遍的全球性的問題。曾供職耶魯大學的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在其新書《優秀的綿羊》(林杰,譯,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里闡釋了同樣的美國大學使命危機。威廉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大學的使命到底應該是什么。
首先,該書喚起了大學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人們似乎對于“什么是真正意義的大學”已經無法說清,因為歷史上學院與大學的清晰邊界已經變得模糊。就我國而言,各種不同層次的大學也是百花齊放,大學的使命也似乎偏離了原有的軌道。威廉在書中所提倡的現代大學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尋找自我、創造自我、認識自我、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這恰恰是需要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核心,也是每個家庭的教育追求。許久以來,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學策略改革和教育技術的改革上。而學生則形成了固化的學習模式: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考試得高分,參加各種社團活動。這就形成了學生們在求學過程中,亦步亦趨小心翼翼,面對未來的生活鮮有學生能夠在眾人做出相似選擇的時候,做出不同的決定,去追求不一樣的人生價值。這是現代大學教育最值得反思的問題。他們懂得如何做好一名“學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大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智慧的成長和探索的關鍵時期,這個旅程必須要學生自己去設計和踐行。威廉的著作激起了我們的反思意識,讓我們重新反思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大學教師。
其次,《優秀的綿羊》明示了大學之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其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學更加關注遠程學習,大規模網絡公開課程、微課等層出不窮。然而,教育的核心價值并非是外部科技手段可以簡單實現的。教育的拉丁語本意是“激發”,教師工作的本質是激發并喚醒潛伏在每個學生體內處于睡眠狀態的能量。德國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蘇格拉底曾經在柏拉圖的《會飲篇》說過,老師就如同“接生婆”,倘若“你的靈魂受孕了”,老師將幫助你釋放無數的思想。正如威廉所說,一位良師應該能夠走進學生的內心,要能夠滿足連學生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某種饑渴。大學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喚醒學生內心的卓越意識。大學的優質教學應該是一件優秀的藝術品,可以消除任何界限,喚醒學生的內在動力,把自己與世界聯系起來,把思想和體會聯系起來,從而感悟到更大更高的意義,用發自內心的熱情去主動完成各種學習活動。
《優秀的綿羊》以作者親歷的感受,從學者和師者的角度詮釋了大學的使命,是有益于大學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的警世之作。大學四年是青少年轉向成年的最黃金的四年;大學是每個人的人生旅途中風景最美的地方,堪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這里可以為每一位學子提供真正思考的機會。大學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把青少年轉變為成人也就成了大學不可推卸的責任,是大學必須要圓滿完成的使命。大學的使命是要把一個入學之初的懵懂少年培養成一個有學識、有擔當、善思考、喜鉆研,可以在社會大潮中閑庭信步的成人。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優秀的綿羊》就如同一封信,收信人是20歲時的作者,也是每一位20歲初入大學的青年,同時也是在科研與教學雙重壓力之下奮力前行的大學老師們,還有那些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們。每一位收信人都應該深度思考大學之于己任何如。對于每一位青年,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黃金時期發現自我,充實自我,開拓自我,讓自己輕松愉悅地跨入成年時期。對于每一位大學教師,應該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生的人生導師,幫助學生擺脫精英光環下的令人窒息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的感覺,使他們成為完全意義的棟梁之才。對于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們,應該把資源重新投入到發展教學和追求探究真理的博雅教育上來,不需再為錦上添花的豪華設施浪費了。
(作者系吉林財經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