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洲 劉敏
黃兆信教授《眾創時代高校創業教育新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一書針對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亟需解決的問題以及下一步如何革新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進而提出通過推進大學生崗位創業、大學生社會創業、大學生創客以及大學生“網創”等途徑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轉型。該書提出的一些觀點對未來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積極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眾創時代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眾創時代高校創業教育新探索》一書總結了目前高校創業教育中存在的五個“碎片化”現象。第一,大學生創業教育政策機制存在三重斷裂。三重斷裂包括: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在創業、創業教育政策制定與執行上的斷裂;高校創業教育政策制定與執行上的斷裂;創業教育政策與大學生之間的斷裂。這三重斷裂說明我國各級政府和高校出現了政策制定與執行偏差,降低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第二,大學生創業教育三種模式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碎片化。創業教育課堂教學主導型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容易脫節。創業意識、技能提升型模式重在實踐,但創業知識與創業實踐的結合不夠,導致學生在創業路上很難走遠。創業教育綜合型模式如何更好地從“創業培訓”走向“創業教育”,使其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路徑,也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第三,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存在四方面的破裂。課程破裂包括:創業教育理念觀念層面與設計層面的破裂;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破裂;創業教育教材建設與實際教育的破裂;創業教育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的破裂。第四,大學生創業教育師資極度緊缺,已成為制約創業教育快速發展的最大“短板”。創業教育師資的總體數量不夠、創業教育教師講授的水平不高、創業教育實踐指導能力不強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創業教育的生態發展。第五,高校創業教育對象的大學生存在三方面被撕裂。這三方面撕裂包括:大學生專業背景的撕裂;大學生學習時間的撕裂;大學生受益范圍的撕裂。
黃兆信教授提出,我國高校創業教育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創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在當前國家“雙創”戰略背景下,更是顯露出亟待轉型的必要性。針對這些問題,該書不僅從創業教育機制、創業教育模式、創業教育課程、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創業教育受眾學生五個角度分析了碎片化傾向,而且還提出了許多值得思考的發展思路與策略。
二、眾創時代下高校創業教育如何革新
1.變革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理念。提及創業教育,人們最直觀的理解與感受就是“教會學生自主創辦企業”,而這也正是許多高校實施創業教育所秉持的理念。事實上,對于剛跨出大學校門的大學生而言,由于資源、經驗等諸多條件的限制,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還很低。鑒于此,黃兆信教授在該書中提出了“崗位創業者”的理念。他認為,高校要突破傳統創業教育的瓶頸,以培養“崗位創業者”為主,建立創業教育發展新理念,將創業教育與人的終身發展聯系起來,與個人事業的成長聯系起來,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聯系起來,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持續性的“創業觀”教育,提升創業教育的內涵和層次,豐富創業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進而在大學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土壤。
2.打造高品質大學生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創業教育的生態系統觀是以組織生態學為理論依據,將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因子看作是彼此之間具有一定關聯性的有機整體。尤索夫(Yusof)強調必須重視創業生態系統的語境要素,如:外部語境、內部語境和商業語境。路易莎·卡瓦略(LuísaCarvalho)認為,高校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需要在系統內部各因子之間、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穩定的能量交換,這些能量在生態系統中不斷的循環,以促進系統內部的自我發展。通過觀察美國創業教育發展歷程,該書指出,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是一個由內源性要素、發展性要素、支持性要素等不同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在它自然形成與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無論是大學學術機構之間抑或是學術機構與行政力量之間,甚至包括了高校與以產業部門、研究機構、政府機構、社會組織等為代表的外部要素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依存、開放合作、共生演進的密切聯系。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健康有序的運行,除了以上內源性要素、發展性要素、支持性要素等相互配合外,還要重點圍繞大學生、教師這兩個關鍵環節,促進大學生創業教育系統良性循環。
3.構建分層分類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黃兆信教授在書中指出,在眾創時代下,要構建分層分類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首先要擴大創業教育的受益面。高校應對接自身人才培養定位、學校辦學特色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確定相應的創業教育發展思路,設計相應的創業教育課程和訓練體系,從而全方位推進創業教育,并最大限度地使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擴大創業教育的受益面;其次,根據創業教育的不同學習需求,實現創業教育的個性化與精細化。高校要以新興產業創業為導向,設計分層分類的創業教育課程和創業活動,形成設計、影像技術、互聯網+、新媒體、文創、電商、公益、綜合等多個類別的創業項目布局。最后,對于不同類型的高校,如研究型大學和地方高校創業教育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該書認為,從中央財經大學依托創業先鋒班的改革到黑龍江大學的“融入式”創業教育模式,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體系呈現出了“立足校情、服務地方、特色鮮明、系統推進”的實踐特征。
4.完善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支撐機制。作者認為,高校創業教育支持機制對于高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順利運行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該書提出,首先,構建遞進、立體式結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管理機制。高校通過實體運作的集教學、管理、科研于一體的創業人才培養學院,以統籌校內外資源,負責全校創業教育工作,并構建“學校層面-院系層面-試點班層面”創業教育的管理機制。其次,構建“眾創空間+創業文化”的雙保障機制。高校可通過眾創空間催生的創客一族,依托當地產業特征、文化資源打造不同區域風格與特點的創業文化。該書認為,政府除了引導建立多元的高校創業教育評價機制之外,還可分步驟、分層次、分階段在全國范圍內選擇試點院校,探索建立一批國家級/省部級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實驗區,創設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機制。
三、眾創時代下高校創業教育如何發展
1.大學生崗位創業。黃兆信教授提出,高校創業教育應以實現崗位創業為導向,提倡大學生“用創業的心態去工作”。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學生自己的崗位勝任力不足。因此,提高就業崗位的勝任力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重中之重。作者提出,要通過創業教育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開發,提高高校畢業生適應社會發展、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該書還介紹和分析了溫州大學“崗位創業”的新模式,以及大學生村官創業,提出通過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崗位勝任力培養的有效路徑以及具體的實施策略。
2.大學生社會創業。社會創業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形式被認為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新途徑,與大學生群體有著“社會創業呼喚大學生,大學生也需要社會創業”的天然聯系。大學生作為引領我國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對其進行社會創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該書中,作者在全面展示溫州社會創業概況的同時,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深入了解我國大學生社會創業的現狀。該書提出,社會創業是一個受到多因素交叉影響的復雜過程。在我國,大學生社會創業主要受創業項目價值、創業能力及意識、社會創業的支持系統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四方面因素的影響。作者認為,若要推進我國大學生社會創業教育的發展,就需加快資源整合,加大資金投入,制定扶持政策,強化保障機制,并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培養。
3.大學生創客。創客源自英文單詞“Maker”,原意是指“創造者”。作者認為,大學生是創客運動最有活力的群體,大力發展創客教育是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時代選擇。以高校創客空間為依托載體去發展高校創客教育將成為培養新時期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作者在對美國的創客教育+STEM教育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發展創客教育的兩個經典案例作了深入剖析后,進一步指出我國高校推行創客教育的現實可行性以及實施路徑。作者提出,高校創客教育的開展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從創客文化、創客課程、創客教師、創客理念等方面協同進行。
4.大學生“網創”。網店是依托網絡技術進行的新型商務活動,是消費和創業的新途徑,也是全球經濟競爭的新課題。該書通過對浙江省42所高校的調研,采用量化分析和經驗分析的方法探析大學生網店創業現狀,認為應將培養創業就業能力作為職業生涯準備的重要路徑。該書提出了“大學生網店創業生態圈”的概念,并認為它是一個三圈聯動的支持系統:一是生態核心內圈,指高校背景下的人員、機構和時間;二是生態擴展中圈,包括電子商務平臺、物流基礎和貨源平臺;三是生態環境外圈,包括政策、輿論和家庭環境等。
總之,黃兆信教授《眾創時代高校創業教育新探索》對于眾創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發展問題、理念、路徑作了深入剖析,并闡釋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該書主題鮮明,既有理性思辨分析,又充滿著人文主義情懷。在寫作過程中,作者通過案例、問卷調查、訪談、比較借鑒等途徑獲得了翔實材料和數據,增強了該書的說服力。作者所提出的對策建議對豐富我國創業教育理論研究、促進眾創時代下高校創業教育改革具有啟發性和參考價值。
[第一作者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二作者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重大招標項目“經濟轉型升級中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VIA1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