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珍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學習發展影響非常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有了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效率才能得到提升,這已成為相關部門十分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應該是老師、學生與課本之間的互動交流過程,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擴展思維并有一定的審美體驗。在新課程教育改革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是重要改革內容之一,好的閱讀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探析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首先,語言文字的認知能力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通過閱讀教學則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文字,提高語言文字的認知能力和擴展思維。其次,學生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可以增長見識、提高智力。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納入教材的內容都是比較經典的文章,通過有效的閱讀教學,學生能夠直觀地學到內容中包含的思維與寫作方法,豐富知識。最后,有效的閱讀教學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閱讀觀與人生觀,培養學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二、新課改背景下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死板,缺乏開放、民主性的閱讀氛圍,導致學生內心產生恐懼或者偷懶的心態,害怕因為讀錯遭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譏諷。此外,有些學生學習自律性比較差,在閱讀過程中能不讀就不讀,能少讀就少讀,應付差事;有的學生感覺閱讀活動枯燥無味。這些情況都造成了學生不喜歡閱讀,閱讀積極性比較低。另一方面,教師沒有正確地引導學生閱讀,教師按照所謂的高標準,往往只是把閱讀的重點放在深度分析內容上,不重視閱讀內容的擴展,在閱讀中學生感受不到情感體驗,抑制了學生閱讀能動性的發展,使得學生養成了一些不良閱讀習慣。
三、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最好的老師,它可以轉變為志趣,志趣又能夠轉變為理想,最終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比如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校外參觀活動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增長知識,讓學生在真實經歷中體驗語文閱讀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學習動力。
2.采用豐富多樣的閱讀形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新課改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富有感情,才能深入理解文章。但實際上,教師缺乏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意識,導致學生閱讀興趣比較低。因此教師要做好課堂表率,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引導學生選擇不同的閱讀形式,比如長篇的文章就選擇泛讀,辭藻優美的段落就選擇默讀。比如,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夠讓學生不自主地沉浸在優美動聽的語言環境中,提高思維能力,集中課堂注意力,也為學生日后的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采用互動交流的形式探討閱讀內容
通過溝通交流,在語文閱讀過程中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并能與其他同學共同分享,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積極性。教師充分利用班級建設的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看的書帶到學校與同學們分享,在節約資源的同時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經過一段時間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閱讀交流會,學生們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感受,教師也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交流某一話題,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這種互動交流的閱讀教學手段,不但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語言的總結、歸納、分析能力,還能夠延伸知識面,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4.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提高想象力,學習文章內容主動思考時,與文章融為一體。教師可以適時地為學生增設閱讀懸念,讓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思考,提高學生閱讀興趣。但是想象力是以課本內容為基礎的,而不是天馬行空的亂想。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輔助性的動畫以及圖文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文章內容。
綜上所述,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為學生創造開放式的、有吸引力的學習氛圍,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與閱讀的積極能動性,幫助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陳永旭.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學周刊,2016(2).
[2]周 妍.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J].中華少年,2016(6):114-115.
(作者單位:甘肅省榆中縣來紫堡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