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姝雅
摘 要:職教的美術課堂比較特殊。首先,美術課不是專業課,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其次,學生群體美術基礎薄弱,很多學生對于優秀的美術作品和繪畫方法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因此,本文提出,教師要以興趣為突破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美術并不難,而且是愉快的。“興趣、發現、合作、創新”型美術教育,是從教育觀念、模式、形式和目的出發,將創新學習的方法與美術教育的規律結合并應用于美術教學實踐中,開發創造力,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形成適應時代發展與需要的新型教育模式。
關鍵詞:美術教育 興趣 發現 合作 創造力
美術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美術手段,培養受教育者對美術的認知能力與創造能力,是集美術文化知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藝術表現能力、藝術創造能力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
職教的美術課堂比較特殊。首先,美術課不是專業課,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其次,學生群體美術基礎薄弱,很多學生對于優秀的美術作品和繪畫方法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這就要求教師從興趣打開突破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美術并不難,而且是愉快的。“興趣、發現、合作、創新”型美術教育,是從教育觀念、模式、形式和目的出發,將創新學習的方法與美術教育的規律結合并應用于美術教學實踐中,開發創造力,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形成一種適應時代發展與需要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興趣”是課堂教學的前提
職教美術教學中的興趣誘因很多,如奇妙的色彩、獨特的構圖、異常的作品尺幅、驚人的作品價格、藝術家作品背后的故事、變化多端的風格、迷人的材質肌理、與眾不同的展現方式等。
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欲望。上課開始用一定時間去引導學生進行審美訓練,喚起創造美的欲望,在情感上要打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色彩課上,教師如果僅從構圖、色彩、技法等因素去分析,顯然學生們是不太愿聽的。若從美術作品的“情節”入手,介紹有關作品的趣聞軼事,反而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一旦被帶入情節之中,情節過程會引起他們的關注,使他們被情節中沖突所吸引,并占據整個心靈。后印象主義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已經遠不是一幅畫的影響力了。有些商家直接把復制品裝進盒子里,做成剪貼畫的模式,向民眾出售,上面寫著“你也能成為大師”。只要按照說明書上的步驟,把盒子里配的顏色涂在底稿上,一副像模像樣的《向日葵》就誕生了。如果老師在課堂上也拿出這樣一個復制品來進行對比,從而講解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之所以不倦地畫向日葵,那是因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尋常花卉,而是太陽之光,是光和熱的象征,是他內心情感的體現。他熱愛生活,熱愛自然,而不是我們手上廉價的復制品所追求的利益。這樣分析作品內容,再結合現實,引導學生覺得美術課堂很貼近生活,我們似乎離大師很近。學生會逐步發現了構圖的巧妙變化、色彩的冷暖對比以及點、線、面的結合等等,不但審美意趣得到提高,在強烈興趣的驅使下學生們創造美的欲望油然而生。他們會感到畫這樣的畫并不難,自己完全可以嘗試。所以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
二、“發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
發現藝術的美,因學生層次不同,會出現不同的情況。基礎較好的學生更喜歡探究作品的整體風格,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往往被作品的表象、題材、技法所吸引。這也可以理解為重藝與重技的差別。如果把握了這樣一個基本規律,在美術教學中,要因材施教,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引導,將其對作品特有的情感予以宣泄,從而感悟并發現美,那么美術教學中“發現”的目的也就實現了。“發現”的過程應當潛移默化地進行,這是由美術教育的特點所決定的。美術教育過程應該是自覺的,愉悅的,慢慢滲透的,而不是灌輸的。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環境中,時刻在接受著美的熏陶和感染。一切教育活動中都滲透著美的教育。如告訴學生作業的文字工整、卷面整潔都能給人帶來美感;學習用品和玩具的擺放有條理也會給人一種舒心的感受;在道德修養方面,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念都能有效地引導學生什么是美,美是無處不在的。想創作出美的作品,要學會發現美,也要注重平時的積累,多掌握一些文學、美學、歷史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對美的概念就能慢慢地深入,從而達到創作美的作品的水平。
三、“小組合作”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所謂集思廣益,就是說大家的智慧是無窮的。在很多學科中都會有小組教學,美術教學中也不例外,倡導學生合作,有利于發揮每個學生不同的專長。有的學生有想法,有創意,可能動手能力差些。這時,如果一個小組中的人有動手能力強的就可以互補了,很有可能做出優秀的作品。那么怎么樣才能增強小組合作的意識呢?
首先,要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增加集體探索的頻率。如教師可以布置任務,然后分小組討論怎樣實施。優秀的創意和作品可以獎勵加分,這樣學生也會有一定的積極性去思考,可以鍛煉思維,還可以提高動手能力。其次,討論之外可以設置辯論的問題,讓學生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兩方面的思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從辯論中互相啟發,獲得美術知識。辯論的過程會激起聽者的廣泛聯想。這樣可以互相補充、互相提醒,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獨立思考能力。再者,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方法是成功進行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內,也可以適當放在課堂外。例如,定期舉辦學生的美術作品展覽、帶領學生看展覽、開展社團活動課,進行室外寫生。因為在此類活動中,學生無論是作為參與者還是作為學習者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對優秀的作品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美展,互相切磋技藝、交流經驗、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自信心都是有良好效果的,因此在美術教育過程中的討論、交流、合作是全面提高學生感悟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捷徑。
四、“創造力”是課堂教學的關鍵。
創造力是美術的靈魂,在美術教育方面,很多老師都注重這節課學生學會了什么,以為讓學生能夠畫出一幅畫,作者完成一個手工制作,就是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而事實上,學生大部分都不是自己創作的,只是臨摹老師的范畫,然后進行添枝加葉。這樣的作品是沒有創新靈感的,同樣,也是沒有創造力的。美術創造活動都以不重復性為前提,對不同年齡和層次的學生應因勢利導,積極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想象能力與創新能力。著眼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觀察學生的細微變化,尋找閃光點,不斷增強學生成功的愿望,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想。耳朵人的創始人之一的高中學生田地,在參加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純藝系在重慶的交流活動后,研究生導師DavidMakb教授看了他的畫之后非常吃驚,認為他的能力可以不用上大學了。田地的繪畫方法是他的父親自創的,叫改變繪畫,邊畫邊改變,讓孩子慢慢意識到一切是可以改變的,比如畫一條魚,可以把魚的眼睛改變成一只蜜蜂,那么除了蜜蜂,還可以改變成什么?可以改變成珍珠、貝殼、櫻桃、核桃等等,這種改變就是創造力的培養。還有,教學時總是發現學生的畫沒有靈感,沒有新意,其實可以發現田地的繪畫很多和生活有關:畫身邊的一切,你的靈感永遠不會枯竭。田爸爸告訴兒子:“藝術是表達,畫畫除了好玩,還可以表現喜怒哀樂。”那么老師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可以引導學生邊觀察邊畫畫,邊畫畫邊聯想,邊聯想邊思考,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當素材,如吃的漢堡、用的電池、讀的書等等,這些都可以畫到作品中。很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注重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就讓學生學習各種技法來豐富畫面,其實這對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作能力的培養沒有多大益處。真正畫畫,一支簽字筆就夠了,好的創意也不在乎色彩的艷麗和技法的突出。教師要懂得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能對學生起到導向和激發作用,從改變學生的思想入手。只要有了思想,學生就會隨心所欲,想畫什么就畫什么,而且畫出來的作品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構思。學生有好的創意,要多鼓勵,這樣學生才會滿懷信心地去創造。
五、小結
在職教的美術課堂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他們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以及綜合能力的提高得到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引導方法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助推器。對于教學來說,方法比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美術教師在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基礎上,要懂得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我們還應繼續努力探究更加豐富、更為有效、針對性更強的美術教學法。
參考文獻:
[1]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謝雱著.中學美術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馮建軍.現代教育學基礎[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李建平.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淮海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