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容
口語交際在語文學科里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教師難以把握,學生難以發揮。要想讓學生從“無話可說”變得“言之有物”,教師必須注意加強學生語言素材的積累,為學生提供鮮活的語言素材,才能開啟學生口語交際的智慧大門。
一、課堂素材的積累
小學低年段的學生敢于表現,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表達的激情,但孩子們缺乏的是詞匯的積淀和口語技巧的表達。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語言規范,文字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而教材中的識字課和課文后面的詞語練習,都是值得學生積累和背誦的好素材。多讀多背誦,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感。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一冊識字1時,文中關于春天的詞語“柳綠花紅”“百花齊放”“萬物復蘇”等這些優美的詞語,我會讓學生納入自己的資料袋里,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朗讀、背誦、復述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語言技巧,使學生重視語言積累,從而為口語交際課“春天在哪里”作了很好的語言鋪墊。講完每一篇課文,我都有意識地讓學生把文中最美的詞語和句子摘錄到資料袋里。除了詞語的積累,教材文本中的對話訓練也是積累口語技巧的素材之一。如“夏夜多美”一課中,小動物的對話較多。例如,“我不小心掉進池塘,上不了岸啦!”“快上來吧!” “謝謝您,睡蓮姑姑!”等,都是很具生活化的語言。我在教學口語交際“續講故事”一課就使用了回憶背誦等方法,把這種課文對話的形式很好地遷移到口語交際上,使學生掌握了利用對話來講述故事的方法。課堂作為訓練口語能力的主要訓練營地,教師就要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充分挖掘口語交際的素材,拓展話題素材的深度,使得口語交際過程真正成為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其綜合素質的途徑。課堂素材的積累,使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語言儲備,能夠提供源源不斷的口語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口語技巧,是素材積累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課外知識的收集
要拓展學生的語文寬度,深入領悟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與博大精深,僅靠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口語交際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積累交際素材,例如,每天多讀報紙、雜志、新聞等,通過多種途徑積累生活素材,通過積累語言文字來提高口語能力。在學生的語文資料袋里,孩子們可以添加一些他們喜歡的小故事、小文章,在交流時大家都拿出來“秀一秀”“曬一曬”。例如,班上的小蔡同學在學古詩《贈汪倫》時,就拿出資料袋里“李白與汪倫相識的故事”講給大家聽,精彩的演繹獲得了全班的陣陣掌聲。在加強文本學習的基礎上,我還讓學生多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與家務活、參加社區活動和社交活動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積累、善于交流、勤于交際,并使之成為習慣。生活實踐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同樣,只有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真實地體驗過,口語交際才不至于紙上談兵。我要求學生收集的課外知識不但包括文字、故事、新聞等素材,連孩子們的生活照、表演的光碟視頻、手工畫畫等作品也都可以納入資料袋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經常讓孩子們把自己身邊的生活素材拿出來看看、說說,充分挖掘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更容易激發學生參與口語交際的欲望與激情,口語交際課則顯得更鮮活、更真實。
三、做好課前預習的素材準備
口語交際是通過人腦由思維轉化成語言的過程,它需要有一個醞釀的緩沖階段。那么給學生一點準備,是口語交際課重要的一環。如果能讓學生提前做好課前預習(尤其是小學中低年段),那么口語交際就上得更有把握了。在教學人教版第三冊的口語交際課“有趣的動物、植物”時,我讓學生在課前通過上網、查閱工具書等方法找到有關動物、植物的一些趣聞和習性,并且配上相關的圖片,學生拿著事先準備好的素材,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家不但聽得認真,說得投入,也從中大開了眼界。因此,充分地做好課前預習的功夫,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物可言,口語交際一定會成為學生最樂于參與的活動。還有同樣是第三冊的“我的想法”口語交際課,我在課前布置了一項作業:讓學生回家與家長商量,準備一份競爭小班干的演講稿。在準備講稿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開始模擬了口語情境的訓練,通過和家長的商量,對自己競選班干的優勢和任務作了評估,并形成簡單的語言文字,有了這份準備好的語言素材,學生上起這節口語交際課就得心應手了,并非常大膽踴躍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樂于參與口語交際,是有效進行口語交際教學的前提。而做好課前預習,提前做好語言素材積累,又是促進學生高度參與口語交際課的重要保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素養要靠長期的積累,口語交際更要有豐富的實踐和鍛煉。學會語文素材的積累,就等于給了學生一把梯子,使學生有了親近語言、活用語言的工具,從而順利地摘取“口語交際”這枚香甜的果實。
(作者單位: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實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