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會黨 馬林偉 徐紅濤 戴小麗
摘 要: 文章在分析國內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性投入研究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大學生學習性投入研究的基本內涵,總結了國內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和研究提出的問題,全面分析了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性投入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 學習性投入 高職院校 研究現狀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取得井噴式發展。目前,從重視程度、發展規模、經費投入等方面,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的差距都在逐漸縮小,但規模的擴張并不代表質量的提升[1]。高等職業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合格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些年在“生源危機”的影響下,高職院校一些學生在學習態度、能力和學習習慣等方面與本科院校學生有一定差距,因而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性投入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其產生的問題,尋找解決的策略和途徑具有重要意義。
1.大學生學習性投入的基本內涵
學習性投入調查是指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based)、以教育質量評價理念為基礎的學生學習狀況調查,通過評價學生投入各種有效學習活動的程度衡量大學教學質量,并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出診斷意見[2]。“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主要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對學習的投入作為評價對象,注重教育過程和教育增值的評估理念,從制度上分析學生自我評價。該調查不僅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更注重學生在整個大學的學習性投入情況,真實反映學生在校學習的實際情況,為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和測量提供全新視角。
2.大學生學習性投入研究的背景
為衡量不同的學科和學校間學生在學業上的投入程度,比較各校教學的有效性,進而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20世紀90年代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機構研發了“全國學生參與度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這項調查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學業成績,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為高等院校提供教學質量反饋信息。該工具于2000年開始在全美正式推行,經過多年的發展與修訂被社會和高校廣泛認可,對提高美國高校的教育質量做出了貢獻。我國于2009年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將NSSE調査工具進行漢化,形成“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査”(NSSE-China)[3],至今國內已有80多所高等院校參與調查,調查成果對反饋學校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效果提供科學的數據,這些數據為學校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活動提供重要參考。這種以學生評價為主體的評價模式,起到積極的引領和教育診斷的作用,但目前該調查未能在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中廣泛應用。
3.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性投入研究的現狀
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性投入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研究范圍較局限。前人的研究主要以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進行,調查問卷的制作多為自行制定,借鑒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漢化的NSSE調査工具,問卷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學業挑戰度、合作學習水平、師生互動水平、校園環境支持度、教育經歷豐富度[4]-[5]。
(1)學業挑戰度:學生完成專業設計、論文、報告的數量,專業核心課程教師制定完成的閱讀材料、參考文獻的數量,課后主動用于搜集、閱讀課程相關資料、自主學習的時間,課堂上完成專業匯報的次數等。
(2)合作學習水平:課堂上,經常與同學合作完成課程任務(課堂討論、小組活動等),課下與同學結伴上自習,經常與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和體會,能在課后經常幫助同學輔導功課的情況等,共同完成課后學習任務等。
(3)師生互動水平:課上能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課后經常與老師討論課程內容和學習心得,經常與任課教師討論個人職業規劃、情感和抱負,評價與任課老師的關系的情況等。
(4)校園環境支持度:評價在校內所學習課程指導質量,評價在校的學習、生活經歷,評價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社交需求支持程度,評價與學校行政人員(包括輔導員)的關系,對于自己選擇就讀所在學校的認同感。
(5)教育經歷豐富度:有無與本校其他院系或者其他專業的同學交流學習、生活體驗的機會,學生是否有經常參加學術研討的機會,是否有境外學習的機會,是否經常參加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社團活動等。
4.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性投入偏低
少量高職院校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仍然延續了被動的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能力弱,對任課教師和班主任的依賴程度較高,尚不會科學利用環境中現有的資源。高職院校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低,精神萎靡,甚至部分學生有厭學情緒,學習時間和學習效率未得到有效保證。
某些高職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課堂上照本宣科,不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后很少關心學生作業,課程考核不夠規范,平時無測驗、無檢查、無評價、無反饋,考前劃重點、漏考題,每到登記課程成績,有關“平時成績”的處理,總是無論表現如何,狀況怎樣,所有學生要么全部一樣,要么僅有些微差異。部分高職教師上課還在沿用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法,不注重技能培養,不關注學生的聽課反應,課堂師生互動很少,課后輔導很難跟上。
5.加大高職院學生學習性投入的建議
(1)強化學風建設,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風是指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和精神風貌、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等外在表現。高職院校學生絕大多數有較好的學習態度,健康向上的學風作風,但也有少數學生存在遲到、曠課、作業拖延等情況,這對其他學生有消極影響。因此,高職院校要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健全管理制度,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6]。
(2)改革“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獨自主宰課堂,整個教學過程強調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被束縛、被禁錮,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得不到很好地培養。無論教師還是學校的管理者都應該轉變,建立以服務學生為核心的質量保證體系。
(3)加強高職學生的人生觀教育,培養學生基層服務情感和責任。一些高職學生認為讀高職前途渺茫,對未來就業持悲觀的態度。學校應在入學教育及日常教育中向學生傳播正確的人生觀,讓他們懂得高職畢業生也是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社會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4)指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變應試教育模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自主學習、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營造合作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加強學生自我管理教育,并采取配套措施,培養樂于學習、創新學習的良好狀態。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應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質量保證體系;完善教學管理、教師考核管理制度,引導教師回歸課堂,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消除師生之間的冷漠和隔閡;改革傳統教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投入和興趣,不斷加強課堂教學薄弱環節的改進;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就業奠定打好基礎;創造條件,開展各類學術研討、社會實踐、社團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教育活動經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志宏,李巖.加強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再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28-31.
[2]龍琪.剖析美國《全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及其變化[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6(1):54-65.
[3]羅燕,史靜寰,涂冬波.清華大學本科教育學情調查報告2009——與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的比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30(5):1-13.
[4]田虎偉,張海麗.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的理論基礎及研究進展[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16(6):11-15.
[5]涂冬波,史靜寰,郭芳芳.中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問卷的測量學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1):55-62.
[6]王翠榮,王雅.高職學生學習投入情況調查研究[J].河南農業,2011(12):7-8.
基金項目:江蘇省衛生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課題(No.JCZ201517);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校本教育研究課題(No.Y201507)。